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3.3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三章 意識形態與批判(3)

(2021-09-30 12:16:11) 下一個

 

3.8  民主主義
民主與自由一樣是現代社會文化重要的思想意識。民主本意即民眾或人民治理,是民眾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思想意識,起源於希臘,民主主義就是以民主思想意識為基礎的意識形態,是關於群體中個體共同參與管理群體事物的思想意識,以及相關的管理群體或社會的程序與機製。
由於人類在不同曆史時期,族群,社會文化的差異,以及對各個階層所屬個體享有權力認知的不同,並非群體中的所有個體都有平等的參與民主機製的權力,民主意識形態所表現的社會群體管理機製自然也各有不同,但其基本形式不外乎擁有投票權或選舉權的社會個體,通過投票決定群體或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的合法性。


群體或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就是權力的行使,社會公眾參與決定公共權力的行使,民主意識形態的實質就是明確公眾做為社會權力合法性的真正主體,而不是少數貴族寡頭或社會精英,民主思想意識的產生到成為普遍接受的意識形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偉大進步。
如前所述,生命的本質是物質的,生命有追求生存的自然屬性,群體秩序也是生命的自然屬性,秩序的自然屬性主要表現在生命的群體及社會性方麵。個體追求利益而結成群體,群體秩序由此產生,秩序有利於生命本能對最大利益的追求,民主意識形態其本質就是一種關於社會秩序的思想意識,以這種思想意識為基礎的社會管理手段,表現形式就是公眾決定群體公共事務管理的合法性與公平性,合法性與公平性有利於群體中眾多個體形成最大共識基礎,從而追求最大利益。


民主意識形態是關於群體及社會管理的思想意識與理論,是生命自然屬性中的社會屬性部分的表現隨環境的改變而呈現的一種形式,這種自然屬性就是秩序,一定的群體或社會秩序適應一定的社會環境,是相應社會生產條件的產物。專製的秩序與民主的秩序都有其特定的社會物質生產條件及社會文化,社會物質生產以及社會文化的變化都會帶來社會秩序的變化,其背後的驅動力仍是生命的自然屬性追求最大利益。意識形態不是真理,同樣民主意識形態也不是真理,而是特定社會物資生產條件下,社會大眾或某一階層與群體追求最大利益的思想意識,當有不同的意識形態或社會秩序能為帶來更多更大利益,民主意識形態也必將為隨之終結。

3.9  自由民主與文化
自由是生命的自然屬性,是生命健康茁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人類,做為具有發達大腦及思想意識的生物,人類許多習性及意識已脫離直接簡單的或明顯的物質性,而包含精神與價值認知,這些精神與價值的認知的普遍化與趨同性形成一個社會群體或族群的文化基礎或主要組成部分。文化是群體的共同記憶,這些共同記憶有如群體性格基因,使文化也就具有了延續性,穩定性,強勢或優秀文化對外還具有擴展性或侵略性。
由於文化也含有對群體社會秩序與群體中利益分配的共同認知,表現為法律習俗等等,這對群體內部個體相互關係與利益有自洽性,對外來不相容的文化或意識又具有抗壓性與排斥性。每個群體由於其發展的曆史及所處環境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文化曆史與內涵,對自由的認知在程度與內容必然有許許多多的差異,可以很容易找到某些在特定社會文化下允許的個體行為或屬於個體可以自由決定的行為,在不同群體卻是不允許的或須經過群體認可,這就是不同文化對自由內涵認知的不同。


民主這種源於古希臘並在西方工業化進程中逐步成熟的社會文化與相關製度,與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一道,對西方的工業化及現代化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帶來的強大物質力量,這種超強物質力量對其他弱勢文化及其生存空間的排擠與擠壓,使西方文化及自由民主的文化價值成為強勢文化,弱勢文化群體為生存與自保不得不接受並學習西方工業化以達成現代化,而與西方工業化相關的文化及自由民主意識形態也成為弱勢文化群體競相效尤的法寶,自由民主也成為現代文化的最基本的價值元素或普世價值,接受或嫁接自由民主文價值成為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唯一”途徑。自由與民主是工業化及現代社會的基石。


與自由不同,民主不是與生俱來的生命自然屬性,而是群體秩序這種自然屬性演化衍生的一種群體或社會文化。民主這種社會文化隻是文化的一部分,由於並非像秩序與法律一樣是必要的文化部分,可以說民主文化隻是一種社會秩序演化過程中的一種文化選項,所以許多原始或原生文化並不含有民主文化的元素,民主並非像自由一樣是屬於生命自然屬性的一部分,而僅是人類社會進步衍化中產生的一種可能的社會秩序的擇優選項。
自由與民主都是一種文化元素,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群體及社會文化都包含秩序與利益分配的內涵,以及社會群體及個體相互關係的自洽。當自由民主做為一種外來文化元素,經由政治手段強行融入到原生文化之中,必然與原生文化發生有關本質利益的衝突,由利益衝突進而引發社會的動蕩,甚至秩序的瓦解。當今世界不乏這些事例,究其本質就是自由民主做為外來文化元素將改變原生文化的秩序與物質利益分配,遭到原生文化強烈的阻擊。這些矛盾的可能的結果,可能是社會秩序崩潰,政府解體,社會付出巨大代價,另一種結果是做為外來文化的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及其社會體製改革取得了勝利,但並未能帶來預期的社會成果。
這些事例可以說明,自由民主做為一種文化元素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利益分配的選項,這種外來利益分配方式必然改變原生文化的利益分配方式,矛盾衝突不可避免,社會也必然為矛盾衝突付出代價,從這一點而言自由民主意識形態並不普世,自由民主做為普世價值也隻是強勢文化的人為的標簽。文化的群體性與延續性,及其物質利益基礎,使自由民主做為外來文化元素水土不服,將自由民主當做普世價值,隻能彰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碾壓,結果適得其反。

自由民主概念的出現到其思想意識的成熟,並成為人們的精神價值與意識形態,建設理想生活的手段,是人類從落後的封建農耕時代,經過思想與實踐的交互激蕩,各種思想意識的鬥爭,以及不同社會階層群體的經濟政治及階級利益鬥爭,逐步演化而來。自由意識總是相對於群體而言,超越或脫離群體秩序的自由毫無意義,而民主意識就是個體自由對群體秩序的平衡與回歸,通過民主的方式保障個體在群體中的自由,在自由與群體秩序之間找到適合相應社會物資條件的結合點,即相應環境下的最大利益與自由。民主自由群體是三位一體的,粘合劑就是利益,個體為利益結合成群體,自由是個體的天性,民主使個體的自由天性在群體中得到保障,民主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時兼顧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的平衡。在此之前,社會利益的平衡則是各種社會階層或群體社會力量博弈的平衡,叢林法則模式的平衡。

如前所述,意識形態是物質利益與價值及理想三者合一的認知,當一種世俗思想意識成為社會群體或社會主要意識形態之前,宗教的思想意識就起著具有意識形態的社會作用,宗教信仰是意識形態的雛形。宗教對社會文化道德的長期影響,使社會大眾對宗教信仰或主流意識有著盲從的社會文化心理作用,當世俗意識形態成為社會思想意識,以及文化媒體的長期宣導,社會大眾同樣會產生從眾的盲從的心理作用,使意識形態成為社會大眾追求的信仰,成為大眾信仰而不容任何質疑,不容實踐檢驗,這就埋下脫離社會現實隱憂,成為具有像宗教社會作用一樣的社會信仰,意識形態也最終成為世俗化的宗教信仰,從而忽略了意識形態可能含有的超越現實的不切實際的理想成分,使意識形態成為超越現實的空中閣樓。

3.10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也許有不同的定義,都包含兩個基本要素,既是私有資本(企業)與自由市場,由此為基礎而展開或形成的思想意識及理論,就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私有資本(企業)是資本主義的最根本的基礎,私營資本(企業),私營企業主或經營者以自由意願根據市場需求經營企業,資本(企業)的目的就是利潤,而自由市場意味著免於政府幹預或盡量少的政府幹預,就是小政府大市場。讓市場機製的供需與價格這些所謂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生產與需求,政府的作用僅停留在市場秩序維護者的角色,零幹預在理論上是政府是最理想的角色。


資本生產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有形式,有別於在此之前的以土地或自然資源做為主要物質生產要素的封建領主社會。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物質生產最基本與普遍的生產要素,基本的主要的社會物質生產活動都圍繞著資本展開,資本家或企業主參與及主導物質生產的目的就是利潤或資本增值。市場是資本最終達成資本功能或增值目的最後及最重要的一環,最終無法進入市場及無法在市場達成交易,或交易後資本回收無法彌補資本投入的,都可認為資本經營失敗。
在資本物質生產過程中,所有物質生產的參與者都得到與其投入相關的報酬,勞動者得到工資,投資者得到利潤,經營者得到利潤或工資,這些物質生產參與者所得到的報酬就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的基礎。由於資本投資者與經營者是資本生產過程中的主動參與組織者領導者,使其在具體企業的資本生產過程中占據不可替代的關鍵地位,這裏的不可替代是指資本投資者與經營者做為一個特定企業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指某些個體成員的不可替代。投資者與經營者在生產過程中所處的關鍵的地位,也決定了他們在物質生產中創造的社會財富及其分配中占有著絕對強勢的地位,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生產財富分配過程的主導者分配者,也成為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擁有者,這些財富的擁有者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富有階層或群體,即資產階級。而勞動者由於其在物質生產過程的參與者角色,是可被替代的追隨者與配合者,這裏的可被替代是指個體勞動者的可被替代,不是整個社會勞動階層的可被替代,這也是勞動者必須組成團體才能與資本經營者相抗衡的原因。勞動者所處於的被動及弱勢地位使其成為社會財富分配過程的被支配者,工人階級或無產階級,勞動者在資本生產中的弱勢地位,使勞動者在社會財富分配中成為被盤剝,甚至被剝奪壓榨的對象,資產者與勞動者在資本生產過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決定其在財富分配過程中的不平等地位,這種財富分配的不平等與不公平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的根源,資本主義社會矛盾與危機的原因之一。


資本私有及自由市場既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要素,也是資本生產的基礎,同樣是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產生社會危機的根源。利潤是資本經營的根本目的,市場就是利潤就是資本的生命,為了搶奪市場,擊敗競爭者,賺取更大利潤,避免在競爭中失敗,種種原因誘使企業經營者甘願冒失敗風險經營企業,或者說資本經營與自由市場,及風險是同在的。而社會消費相對於生產的滯後,流通的不完備,市場資訊遠非即時,也不可能即時,種種這些因素都會誘使及誤導資本經營者對生產的盲目投入,社會信貸高度膨脹,其結果是生產過剩或泡沫的危機,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最根本的原因。
資本主義既是伴隨著資本的出現與成熟乃至壯大,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逐漸發展起來,而資本的擁有者與生產經營者,也即資產階級成為資本生產的社會財富主導者與支配者,資本主義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代表資產階級共同利益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的主要訴求,就是私有資本與自由市場,本質仍是生物生命的本能追求,既是最大利益。然而資本的本質就是一種社會資源,資源總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決定了社會個體擁有資本資源的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這也就決定了資本生產關係的及其社會思想基礎自由民主隻是理論上的平等,資本決定了社會物質生產相關方的不平等,即資產者與勞動者在生產關係中的不平等,結果是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最終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資本決定了以自由民主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最終是資本的平等。以資本增值或利潤為唯一目的的資本運作,往往僅是符合社會中某一階層或部分群體的最大利益,不是所有群體或所有個體的最大利益。


由於每個社會個體所處階層及群體的不同,對於物質生產利益分配認知也不同,必然帶來社會各階層及群體對社會利益分配的力量博弈,由此產生許多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相關或衍生的意識形態,如福利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等,以及站在資本對立麵挑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也成為現代工業化社會相互抗衡的兩大意識形態。
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有著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相互衍生的關係。自由民主是社會文化思想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是社會物質生產的意識形態,其內在本質是一致的。自由民主不僅在資本主義的早期,或前工業化時代,成為資本生產與新生資產階級進行社會政治鬥爭及資產階級社會革命的思想理論,更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石。沒有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社會及資本生產關係就缺乏堅實的社會思想理論基礎,從而就沒有資本主義社會在近代的迅猛發展,沒有資本主義帶來的強大生產力及社會財富做為新生資產階級的物質基礎,自由民主也不可能像洪水猛獸一樣迅猛改造舊有上層建築,以及摧毀封建領主與教會神學的意識形態,成為強大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資產階級也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自由民主思想意識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或意識形態,是相輔相成的一體的兩麵。自由民主是資本社會及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基石,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思想意識是自由民主具體化的社會實踐。
表麵或理論上看,自由民主作為社會文化思想價值惠及每一個社會個體,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每個個體所享有的自由與民主權力是等同的,然而社會現實並非如此,資本的本質決定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最終是財富的自由,而民主也將隨著選民基數的擴大最終走向民粹,自由民主將從資本主義的思想基石成為社會的不同利益群體鬥爭的手段,成為社會撕裂的根源與發展的阻力。

3.11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做為生物生命體,人類也是一個不斷進化的物種,出於生命的本能,尋求最大利益而結成人類群體或社會,由此形成的群體秩序也是一個從野蠻到文明,不斷進化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或社會製度就是一種以資本運作為主要物質生產手段的社會生產關係或製度,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其發展初期,資本積累期是相當血腥與野蠻的,而這種物質生產關係就是以自由民主意識形態為基礎的。任何意識形態都以一定的社會物質環境為基礎,自由民主同樣需要物質基礎,而掌握社會物質生產資本的資產者也必然成為代表自由民主的民主體製的主宰者,民主體製在相當長時期,自由民主本質上是資本的自由民主,表現形式往往是永遠財富獨立的人才能成為選民,而並非社會大眾的自由民主。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是這樣一個從資本主義初期對資本野蠻生長,及對勞工血腥壓榨進行批判,在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相互對立與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意識形態。對資本主義的反思與批判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現實基礎,其中包含三個方麵,資本對勞工的壓榨,勞動者的異化,資本主義生產的周期性危機。這三個方麵都是將追求利潤做為唯一目的資本運作帶來的必然結果,這些因素從本質上也違背了生物生命的自然屬性,自由與自利,或群體與個體的最大利益原則,這必然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給社會物質生產及社會秩序帶來傷害,也最終違背群體或社會最大利益。其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原始階段或資本積累階段的物質生產僅是實現了資本擁有者的最大利益,卻同時剝奪了勞動者的基本利益,這也是這些時期資本主義社會不同階層社會矛盾嚴重對立,社會危機不斷,社會革命情緒高漲的原因。
隨著社會生產技術發展,社會人文道德的進步,以及勞動者群體與資本擁有者和管理者長期力量博弈,勞動者的生存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前兩個方麵因素,即資本對勞工的壓榨與勞動者的異化,不再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大或主要的社會危機因素,然而資本主義生產的周期性危機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是一把高懸的利劍,它的爆發將造成社會生產與秩序極端的破壞,帶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其思想理論就是要解決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根本性危機,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對大多數社會個體都更為公平公正及人道的物質生產環境及利益分配管理機製。這個管理機製的主要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製,通過生產資料公有進行有計劃的社會物質生產,從而避免資本私有為追求利潤造成的盲目生產及其帶來的浪費與破壞,公平的利益分配,避免社會勞工階層的貧窮,而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就是一個強大的政府機器。毫無疑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要求的資本私有及自由市場,以及資本物質生產以為基礎的自由民主意識形態有著相當大的距離,而現實中兩種意識形態所代表的不同社會階層的社會利益,並做為政治鬥爭工具,成為天壤之別,勢不兩立的意識形態。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思想理論上,並不反對自由與民主,正如共產黨宣言也追求民主,“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也將自由民主當做社會奮鬥的目標,然而由於社會條件局限及曆史文化的種種原因,主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實踐上,往往將社會革命做為對資本主義進行社會改造的主要手段,暴力與強製是所有社會革命的基礎,這就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自由民主在本質與基礎上產生必然對立,這種對立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及其以為基礎的自由民主意識形態成為水火不容的兩種思想意識,成為近代人類社會思想的兩極。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