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

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評論
正文

中國道路.雜思錄 第八章 何去何從(2)

(2021-07-26 10:32:54) 下一個

8.4  價值的本質
價值是人類意識對具體物質或事物,實體與意識,其有用性或可產生利益的衡量,所以價值也是社會個體或群體衡量與相互衡量一切社會相關物質或事物的基礎。一切與人以及社會相關的事物皆有價值。有價值,無法確定價值,以及沒有價值,都是對事物價值的衡量。而對事物所具有價值的衡量的基礎來源於社會的物質存在以及社會意識,存在與意識對事物的價值衡量都有影響,是衡量事物價值的必要因素,也即是價值包含兩個因素,物質因素與意識因素。
一般而言社會的物質存在因素是價值相對穩定的,有著可以比較的物質的基礎,對所有社會個體而言,這個基礎是相對穩定的,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固定的量,甚至可以用某種固定的量衡量。而社會意識因素是價值的意識認知,或意識認知的期望值,這就使價值所包含的意識部分具有了不確定的甚至不切實際的預想或設想的想象成分,甚至虛妄的或過於理想的成分。再者,由於每個社會個體的單一性與獨特性,經曆背景環境教育心理差異等,每個個體吸收與處理信息的的結果都不一樣,這就形成個體的偏好,也就使價值的意識認知因素會因個體而異,甚至存在相反的認知,比如某個特定物體包含幾種的屬性,有些個體認為有些屬性不僅無用,即不帶來有用的利益,而另一些個體卻認為這種屬性有用,帶來有用的利益,這就使價值的意識認知部分在不同的個體中是南轅北轍。這是對具體物體的有用性或利益認知尚且如此,對於代表社會思想的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價值,其代表的是一定社會階層與群體的利益,即實質的社會利益,這就使具有不同文化價值或意識形態價值的社會群體對文化與思想的意識認知更是天差地別,甚至得出相反結論的認知,走向相互敵對,這也是文化思想或意識形態價值造成社會分裂的根本原因。
簡而言之,價值是對事物有用性或可產生及帶來利益的衡量,價值的衡量包含相對穩定的物質利益因素與意識認知的利益因素,意識的認知含有設想的成分,以及個體與群體的差異,價值的意識認知在不同個體有著極大差異。意識認知的利益也使事物的利益包含了盲目虛妄泡沫,如果這些意識認知又包含外來資訊的有意誘導或教育灌輸,這就使價值中的意識認知利益包含偏差,甚至錯誤,也既是人們認知的價值中的意識認知部分,是可受外界誤導,是可錯的,並非意識中的真實價值,更非所謂真理。
在價值一定或不變的條件下,或價值的有用性或目的性明確的條件下,價值中所含的意識價值比例愈高,物質價值比例就愈低,或物質價值愈隱晦愈延滯,價值與所代表事物的有用性或利益偏差的認知中可能就愈大。對於生活中的實用物品,意識價值與真實有用性的落差帶來的僅是使用者個體的滿意度落差,然而對於文化思想類產品,社會思想理論,特別是意識形態思想理論,這些包含著對未來人類理想社會設想的思想產品,其價值無疑以意識價值為主體,意識價值甚至是絕對的,其中的對理想社會的臆想成分是現實所無法驗證,而其思想理論的基礎也也往往是是一種理性或理論的設定,例如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對自由的神聖化,使自由理想化絕對化而脫離了群體與社會的框架,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資產者的絕對貪婪與無產階級的無私,都是過於絕對與理想的條件設定。而當這些理想的設定被作為社會現實而引入思想分析作為意識形態理論的基礎,這些意識形態思想理論進而被當作真理而作為社會的追求,甚至以社會革命為手段付諸於實踐,社會的矛盾衝撞與代價將是巨大的,甚至會進入難於逆轉的死胡同。
物質的本質是存在,生命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物質,這種特殊的形式就是生長生存與繁衍,生命的特殊物質存在形式決定生命的本質就是生存與繁衍,生存與繁衍決定生命需要與外界或環境交流,既是從環境獲得利益以維護生存與繁衍,這就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決定生命總是以利益為依歸,無論何種生命都是如此,作為高級生命現象的人類生命亦不例外。所有的人類活動,社會組織,文化思想,宗教,以及意識形態都是圍繞著利益而展開,意識形態的本質也是為了凝聚社會共識以追求生命的最大利益。然而意識形態也是一種遠離物質利益,以精神利益或價值認知為主甚至忽略物質利益的思想認知,就可能產生違背生命本質結果。

然而人類的進化,特別是以思想意識為基礎的社會文化與思想體係的高度發展發達,使許多思想產品不僅遠離生命本質的基礎,甚至成為一類純粹的社會思想意識思辨,似乎人類的許多思想或意識可以,如果不是脫離及超越物質,至少社會物質對思想意識的活動並非必不可少的基礎,典型的例子就是宗教意識就是建立在信仰為前提的基礎,而不是物質的存在為基礎。然而作為思想意識的宗教信仰也最終會以物質利益的回饋體現在社會現實生活之中,比如共同信仰帶來信徒的彼此認可與互助互利,都會帶來現實的物質利益,以及宗教信仰帶來的精神寄托與慰藉,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宗教這種脫離或超越物質的思想意識同樣也會發生在世俗的思想意識中,不同的是由對神的崇拜轉為對世俗理想與美好生活的崇拜或追求,然而思想理論所描繪的世俗理想與美好生活並非真實或現實的生活,也正因為並非現實,它才成為理想,成為無所檢驗也無法檢驗的美好。這種基於思想意識的演繹與推理的理想或美好與宗教基於信仰為基礎的崇拜,都產生了同樣的信仰力量或魔力,不同的是對於現實生活宗教的現實目標僅停留於倫理道德的規範與精神修為,而不追求終極宗教信仰的現實實踐或驗證,也無法實踐與驗證,否則就不需要以信仰為基礎。世俗思想意識體係或意識形態理論就不然,當這些理論成為理想與真理,將成為追隨者的現實目標,激勵信仰者為之奮鬥與獻身,為一個從基礎設定條件到理想目標都未曾驗證也無從驗證,並可能包含許多虛幻不實的幻想的美好社會奮鬥與獻身,這可能將是一個悲劇。
客觀地說,任何社會思想理論或意識形態理論都可能包含脫離現實的基礎設定以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些脫離現實的思想意識因素就是烏托邦的思想基礎,如果這些思想理論成為強製社會改革的方向就必然誘發悲劇的危機,這是有許多曆史佐證的。而社會現實對烏托邦或意識形態理想的修正就是回歸生命的本質利益,拒絕思想的修正就是社會的坍塌。

8.5  現代社會基本文化思想價值
毫無疑問,自由民主是現代社會最普遍認可的思想價值,顧名思義,自由既是依照個體自我的意誌行事,不受外力拘束或限製,並對自身的行為負責。而民主,即主權在民的思想,以及一係列保障與實施民主的措施,自由與民主思想意識是相輔相成,互為基礎的。民主體製是踐行自由民主思想價值的政府管理體製或政治體製,是相對於專製體製,以及非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治體製而言。
自由必然是相對於群體與社會的環境而言,進化是一個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過程,其中就包含個體對群體及社會權威的抗爭,也是追求自由的抗爭,從嚴苛的的人身依附,群體中等級的不同,到相對平等的現代社會,都是個體為追求個體自由與最大利益,以群體或社會為環境基礎,為個體自由與利益進行鬥爭或博弈的結果,這就使自由先天帶有抗擊權威與群體及社會秩序的基因。自由本質既是群體中個體享有的利益,即個體在群體或社會中以自我意誌支配與行動,並對自身的行為負責。就生命本質而言,個體在群體或社會中任何行為都必然帶來個體與外界環境的利益交流,排除不影響他人的行為,個體的任何行為在群體與社會中都有收益方與受損方或付費者。個體自由的受益者是行為個體,受損方可能是社會或其他個體,也可能是兩者。而群體或社會利益的受意者是所有個體,受損方也是所有個體或部分個體,然而常態的無差別受益將使受益個體失去受益的認知,而僅有責任人或受損方的認知,如受群體或社會秩序約束也是一種付出,然而卻忽略秩序帶來群體合作利益,及整個群體受益。這也使個體以個體意識為基礎產生排斥群體的天然傾向,產生個體與群體及社會相抗衡的心理,當自由被提高為理想意識,就必然自然而然產生追求自由而抗拒群體與社會的心理傾向。自由民主成為社會文化思想與價值,作為抗擊專製與壓迫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就有著契合生命本質的先天的合理性。然而群體與社會作為生命追求最大利益的手段已經成為生命生存的基本模式,也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框架與基礎,這就是人的社會性。這其中包括社會文化與思想,也包括自由民主,有如生命是生活的基礎,不能離開生命去追求生活,同理當自由民主為追求個人利益並拆解與挑戰群體與社會秩序與共同利益,自由民主就成為理想的烏托邦。自由民主在現實中就包含走向烏托邦的基因。這也是個體利益的選擇更偏好於自由的個體利益,甚至不惜犧牲群體以獲取個體自由。

自由民主是個體維護生命利益本質的直接需要,而社會文化思想與意識形態觀念價值則是個體生命利益本質為追求最大利益的群體共同需要,當集合的共同的需要通過個體需要來表達,結果必然是民粹與烏托邦。自由民主本質追求的是群體中個體的最大利益,個體為追求最大利益而組成群體與社會,群體與社會是手段,利益是本質。群體與社會的利益或表現為社會共享利益,其表現形式就是通過社會分配成為個體利益,自由民主則可能是更直接關聯個體須臾與切身的利益,前者是有約束的並以群體為基礎的利益,約束在先利益在後,而後者是直接切身的,卻是以自我約束相關的約束,就有可能有意誤解為無約束的利益,這使大多數個體為個體利益而犧牲群體利益。為個體自由或利益犧牲群體利益,不符合社會道德倫理甚至法律與秩序,卻符合個體生命的利益本質。
自由民主具有天生反抗權威與體製的基因。強調自由民主的本身就隱含著對群體與社會,以及對社會管理與集中的否定。自由民主產生於對專製或權威的挑戰,對人生平等與權力的追問,其先天基因就是挑戰群體秩序與集中。當自由民主成為社會文化思想甚而意識形態的理想價值,將誘導個體或小群體走向偏離或不顧群體利益基礎的自由幻想,甚至個體利益淩駕群體秩序也成為自由的理由,落入自由民主理想的烏托邦。自由是生命的基本屬性,民主是保證自由的手段,然而群體與秩序作為生命求最大利益的手段又如同枷鎖限定了自由,如盧梭所言,‘人是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生的枷鎖就是生命,生命需要利益,利益需要物質環境,群體與秩序是人造的物質環境,人生不能離開物質環境,而自由也必然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由的枷鎖就是群體與社會,任何忽略或撇開具體社會條件的自由都將走向自由的烏托邦,帶來社會的傷害。
民主作為意識形態理想,由於其大眾本質與追求絕對平等,也就必然走向民粹。自由具有反抗群體與社會秩序的先天基因與意識形態理想,必然成為脫離具體社會環境的意識形態理想,成為超越現實的烏托邦自由。共產主義是超越人性自私本質的烏托邦,而理想的自由民主成為大眾化的意識形態理想也必然走向超越人類群體與社會性環境的烏托邦。

8.6  平等公平公正
平等公平公正,撇開其彼此之間具體涵義的同異與矛盾,無疑是民主社會引為驕傲的社會價值與實踐,也是主要民主價值的具體化與體現。平等公正公平彼此間涵義也是相對而言,對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與曆史背景的社會與族群都會有不同的解讀,然而作為普遍追求的社會目標,所有民主社會都是共同的。西方社會在思想文化與政府管理也將平等公平公正做為施政目標,民意代表以社會公平公正作為競選訴求,公平公正是自由民主價值最具體的社會表現,不僅是民主社會努力的目標,也是民主社會穩定的基礎。而非民主社會,公平公正往往也是社會詬病與社會不安,甚至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社會的平等公平公正從根本上說不僅是社會的利益分配,也涉及社會曆史與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麵的原因,而涉及社會的文化與宗教這就意味著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文化變革過程,否則將是一個通過革命般激進的社會改造,這也是許多民主改革給社會帶來不安與衝突的原因。
就中國而言,社會平等公平公正與成熟的或西方民主社會相比較,無疑有許多詬病,這不僅有著曆史文化的原因,也同樣存在著體製的原因。盡管改革開放幾十年使中國社會的平等公平公正問題帶來不少改善,甚至優於許多同等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以及民主國家,但仍有許多不足,這不僅常常成為西方媒體抹黑及攻擊中國的借口,也是中國社會突發事件的重要原因。平等公平公正無疑是一個現代社會穩定最基本的條件,許多社會矛盾最終都會歸結為利益衝突,利益就往往涉及社會平等公平公正的問題。社會的發展與資訊的流通,平等公平公正已成為最能顯現社會進步與文明的表征,也往往成為社會激變的突發點,沒有平等公平公正就不會有社會的長治久安,其它社會如此,中國社會同樣如此。
改革開放帶來中國社會的進步與變化,不論海內外輿論如何評說,對中國模式認可或懷疑,至少中國社會的現實表明中國做到了社會穩定與社會的有效治理。現代社會的三個基本標準,社會穩定,有效治理,平等公平公正,中國社會無疑在社會穩定與有效治理方麵如果不優與民主社會,至少也不遜色於民主社會,否則就不會有幾十年持續的穩定增長,也才會有中國模式可持續性的疑問,因為帶有疑問的成功才會有模式及可持續性之問。然而第三個標準,社會的平等公平公正將成為中國社會穩定與有效治理最關鍵的社會基本要素,將成為中國模式可持續性最大的考驗。

大魚 穀歌博客
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過去,今生與未來, 電子書 中國道路.雜思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