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善孝為先

(2025-09-03 17:55:08) 下一個

- 兼談“孝”內涵的變遷

在農耕社會, 皇權是社會的主宰, 社會是由家庭構成的。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 “忠”,維護了皇權,達成了上層社會的穩定;“孝”,樹立了族長家長的權威,達到了家庭內部關係的有序; “仁義”,倡導了人與人橫向關係道德境界,模糊了利益衝突 。忠孝仁義 ,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從上到下穩定了社會, 和諧了家庭內外的關係。

孝,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孝是千百年來全社會倡導的社會風尚,百善孝為先,足見其社會影響力。 現有感動社會的模範人物, 古代有舉孝廉的傳統, 二十四孝的故事膾炙人口, 成為兒女們的榜樣。

孝是什麽? 是感念,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由於農耕社會裏生活資料的經營是以家庭為單位的, 養兒防老, 侍奉父母成為天經地義的事,在這個意義上, 孝,屬道德範疇, 但也是社會的, 甚至是法律(皇律)上的義務。

孝的內涵是什麽? 是愛心, 是侍奉, 是贍養, 是血緣相通的心靈慰藉。 歸根到底,孝是由情感和物質構成的,愛心是孝的前提,物質是孝的基礎。 在生產力低下的過去,對普通民眾,贍養年邁的父母是不小的負擔, 兒女也隻能在愛心之下的盡力而為了。

對子孫而言, 孝也構成了對父母, 對長輩, 甚至族長的服從,固然有其積極的指導意義, 但也是對後輩的限製, 幾千年的包辦婚姻造成了無數悲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雖是傳說, 也反映了民眾對婚姻自由的呐喊。

孝的內涵的現代意義

孝作為傳統或社會風氣, 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 封建社會的孝的方方麵麵是基於家庭性經濟。 在現代社會, 特別是實現了工業化之後, 經濟已超出了家庭範圍, 從屬於社會, 即使個體經濟,通過稅收和反饋也被納入了社會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的一部分。 生產力的提高, 以及政府提供的養老保障, 使傳統意義的孝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首先, 孝由道德範疇和法律義務雙重屬性, 回歸了道德範疇。 這是因為退休製度和社會保障體係為年邁的父母, 老人提供了生活保障, 解除了後代對父母及老人贍養的法律義務, 轉化為應父母的需要和子女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其次, 孝已由情感和物質雙重層麵向情感層麵偏移。 由於父母不一定需要子女贍養, 子女及後代對父母和家中老人的孝更多的表現為關愛, 以及父母和家中老人有困難時給予精神的和物質的幫助, 有能力的父母及家中老人反向資助後輩的也不鮮見。

在古代, 孝表現為子女對父母及家中老人的親情, 對養育之恩的報答, 及父母及家中老人晚年對晚輩的依賴。 正是這種高度的相互依存, 以及農耕社會裏單一的家庭經濟基礎,導致了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 家族群居, 幾代人同堂相當普遍。 現代社會裏社會化生產體係, 退休製度和社會化養老體係, 改變了父母及老人對子女及後代的經濟依賴關係。 父母及老人的經濟獨立性使他們有了更多的晚年生活選擇性, 而不是依賴子孫的孝心。 隻要有條件, 老人多選擇獨立居住, 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周圍的老年朋友們討論行動不便時的養老, 多數選擇住進社會性的養老院, 而不是依賴子女的孝心照顧。 客觀上處於奮鬥期的子女也無暇顧及對老人的照料。 這時子女對老人的孝迥然有別於古代, 更多表現為以親情關心老人的健康, 頻繁的探視, 為提供老人的出行方便,等等。 老人更願意聽到的是子女的工作,事業順當,孫輩的健康成長, 並視之為晚年的幸福。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在中華傳統文化裏, 父母對兒孫的養育義務幾乎終生的, 兒女獨立了, 再幫帶孫輩; 兒女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孝也是始終的, 直到養老送終, 以及對父母故去後的祭奠。

在西方生活幾十年, 雖未完全融入西方社會, 但根據長年的觀察, 多數西方父母在子女中學畢業後把他們“趕出”家門, 深造, 就業, 婚戀,由子女自己抉擇。 兒子的一個高中同學未能入大學, 被趕出家門後就在我們家臨時居住過。兒子的大學的西方同學們隻要符合條件,就會選擇向政府貸款完成學業, 畢業後逐步償還,而不是依賴父母。 在同學們的影響下, 兒子以優異成績贏得了省最高獎學金, 加上CO-OP 的收入, 在不到二年後就歸還了我們在他剛入學時給與他的數千元。 在西方社會裏父母這樣對待子女看似無情, 的確迫使子女早日獨立自強。

在西方社會裏, 父母更注重自身的生活質量和相應的財務安排。 兒子的西方同學多數不會把父母的財產與自己掛鉤。 父母的晚年安排是基於自身的經濟能力和政府的社會福利。 無緣結識西方的上流社會, 但耳聞目睹,富豪們會給子女一筆費用用於教育和事業啟動, 而遺產則是生前安排身後處理。 如果要把中文的“孝”譯成英文, 那也是鮮見的“filial piety”,可見孝在西方文化裏並不那麽顯要。

當我和太太整天忙於幫忙帶孫子, 並享受“天倫之樂”時, 西方的同齡人可能正忙於海灘日光浴,周遊世界, 享受屬於自己的晚年美好時光。

這就是差異, 孰優孰劣, 誰予評說? 或各有千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