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力所能及說開去

(2025-07-28 03:28:42) 下一個



從力所能及說開去

人常言“力所能及”, 是說在畢生事業或在為完成某項任務中,基於自身能力作出了最大努力並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在勸說別人不要過分為難自己時會說“量力而為”;而在事業或工作中未能實現目標時,人們會自歎“力不從心”。

這裏的“力”就是擁有的“力量”。 說到力量, 人們馬上會想到 人類在搬運物件時所用的體力, 舉重運動員挺舉瞬間的爆發力,或者拳擊場上搏鬥的雙方,這是顯性的或剛性的力量。 宇宙浩瀚無邊,看似無序,其運行恰由剛性的力量驅動,行星圍繞太陽,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無一不是歸之於可以計算的萬有引力,太陽係在銀河係,銀河係在宇宙中的運行何賞不遵循一定規律,即為人類已知或未知的剛性力量所驅動。

除了剛性的力量,還有一種隱形的或柔性的力量,那就是智力,知識, 各種技能等等。 同時具備剛性力量和柔性力量的是人類,這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就構成個人的,團體的,甚至國家的實力。 在現代社會,人們在畢生事業中,在完成工作任務時,在社會活動中所展示的力量不再局限在體力,而是體現在由剛性力量和柔性力量形成的綜合能力,也就是常說的實力。 對於政治家,其能力表現在對社會內在運行和合理運用社會資源的掌控與引領,製定法律和政策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科學家,工程師,其能力表現為對從事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領域的洞察力,發現內在規律,解決問題,甚至有所發現發明,陳景潤展示的力量或實力就在於他對相關領域數學知識的了解及其成就; 而對於第一線工人,或者新時代的農民,農業工人, 他們的能力就是熟練掌控工作程序,操作運行的機具,如此等等,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揭示了一條真理,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社會生產力的要素。

由體力的,物質的,知識的力量構成個人的,團體的,甚至國家的硬實力。 由人際關係,國家關係,實施工作的組織能力,等等,可謂之為軟實力。 沒有硬實力,難言軟實力; 但軟實力欠缺,硬實力難以發揮到極致。

力量是需要運用或發揮的,在畢生的事業中,日常工作中努力發揮作用,書寫人生美麗的篇章,千千萬萬人的努力發揮就會形成洪流,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沒有發揮的力量或實力隻能稱之為潛力或潛質,最後消失於無形。 這在社會上,以至曆史的長河中並不鮮見,如現代社會中依托家族而躺平者,古往今來的紈絝子弟皆屬此類。 當然,能力的發揮是需要機遇或舞台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們為國做出了載入史冊的貢獻,也離不開國家的需要為他們提供的舞台。 機遇可能會來自巧遇,但更多的是需要尋尋覓覓。

力量的運用或發揮需要驅動力 對於早期的人類,在今天看來那點低下的力量的驅動力就是生存;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大幅提升的今天,對大部分人而言,努力工作不會是為基本的生存,但提升個人和家庭的生活品質依然是第一驅動力。 概而言之,目標,進一步說理想,往往是個人,團體,甚至國家的動力,它們可以是物質的,金錢的,事業作為的成就感,在更高層次上的為社會,可以是為國家民族,為正義而努力,等等,都構成不同階層的人們奮鬥的動力。 目標,理想會隨時代的變遷,隨實力的消漲而變化。 筆者幼年喪母,剛入初中,父親病倒,兒時立誌為父親治病,讓父親和弟弟過上好日子成了我努力學習的動力;進入高中,視野開闊了,當學者,科學家,工程師激勵了我奮發努力。

再回到“力所能及”,力就是實力,包括了硬實力和軟實力。 能否做到“力所能及”,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變量,那就是個人的,以至國家的決心,意誌力。 理想,目標的實現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隻有以一往無前的精神方能做到“力所能及”。 一生中我登過不少山,為免遺憾,年近古稀決心登上五嶽之首的泰山。晚上出發, 翌日淩晨到達十八盤,抬頭已見南天門, 此時的我雙腿不聽使喚,每上一步都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不留人生遺憾的決心和意誌力支撐我艱難前行,越過十八盤,穿過南天門,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拂曉前抵達山頂,靜候旭日東升。此番經曆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力量可以使“力所能及”發揮到極致。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