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夢回大地 人生第一夢

(2021-06-05 09:32:52) 下一個

夢回大地

人生第一夢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父母和弟弟

(一)幼年歲月

小強出生的地方, 按現在都市人的眼光, 可說是再理想不過了, 藍天白雲, 雖無鮮花但綠油油莊稼鋪地, 田間的小路高高低低, 更給人原野的自然美。 小強放學回家, 沿小河放牛吃草, 豈不是詩情畫意。

那是現代都市人的浪漫情懷。在小強兒時的年代,新中國剛剛建立,農民分到了土地, 但依然要延續千百年的傳統, 種地, 勞作, 盼豐收。  小強的父親據說讀過很多書, 因為他的父親, 也就是小強的爺爺,常在外做生意, 想讓小強的父親做個文化人,讓他讀書讀到近二十歲, 也算是鄉村知識分子了。 那時候讀書跟後來的可不一樣, 那叫私塾, 滿書滿口的之乎者也, 穿著長袍大褂。 小強的父親字寫得好, 遠近皆知。 人們大凡要寫對聯, 打個報告, 寫個申請, 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找上門, 而小強的父親是個老好人, 來者不拒。  據說小強的父親算盤溜溜的, 也曾在上海一家寧波人的公司當過會計, 那時叫賬房先生。  在老家土改的當兒, 小強母親托人帶來的一紙書信, 說土改多一個人可多分一畝多地, 小強的父親也就辭去上海的工作, 回家如願地分到了屬於他的一份地。 當然這一畝多地五年後集體化了, 這是後話。如果小強他爸在上海沒有回來, 小強爸爸,小強和他弟的命運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可惜這世界上沒有“如果”。

由於年紀太小, 小強完全失去了對母親的記憶, 隻知道父親從上海回來參加土改不久母親就病倒了,再不久就去世了, 時年二十九歲。 母親到臨離世也不確切知道生了什麽病, 吃了些中藥, 也吃了些到廟裏燒香而得的香灰。按說母愛是偉大的, 小強眼看著小朋友享受著母愛, 受了委屈總是找到母親, 甚至母親和父親,得到他們的嗬護。 母親去世時小強三歲多,肯定得到過母親的愛, 但那是在小強有記憶之前。 據父親說, 母親去世前要求父親攙扶著去家裏的地裏看看, 一再念叨著小強和弟弟的名字, 足見她對兩個兒子的愛, 對這個家的不捨。母親肯定是非常愛他們兄弟倆的, 懂事後的小強對此深信不疑, 這從後來外婆和舅舅舅媽們對這對小兄弟的特別關愛得到佐證。

母親的早逝, 父親的失意, 使小強比鄉村同齡孩子多了一層磨難。在沒有了媽媽的最初幾年裏, 小強四歲,老二才一歲啊! 小強小兄弟倆離不開大人,自家的地要種,那時還是單幹戶年代,父親沒有法子, 小強弟弟隻能寄養在三姐家,也就是小強的三姑媽家裏, 她也沒有孩子, 小強則常在外婆家。 小強在自家時, 一旦要下地幹活, 父親就把他放到一個小孩專用的圓木桶裏, 這個木桶大半人高,中間有一隔板, 下邊大, 上邊小, 口徑隻比小孩腰圍略大些, 讓孩子站在裏邊而又爬不出來。 冬天寒冷, 隔板的下方放一沒有明火的取暖火盆,以免凍著孩子。 這木桶叫什麽確切名字,已說不清了, 說不定專題博物館還能找到, 社會上是絕對沒有了。 不用說, 孩子是用著尿布的, 在父親下地回來前, 拉屎拉尿, 餓了, 哭了, 鬧了, 是沒有人管的,那時沒有人販子一說, 孩子受罪,但沒有安全之虞。 等到小強能在地上跳跳蹦蹦了, 就不再用站木桶了,父親會帶著小強下地, 讓他自己在地裏玩。 小強家的房子是祖傳下來的, 前後兩排,各兩間, 中間以院牆相連, 構成院落。 四間房中兩間在小強父親名下, 另兩間歸小強伯父所有。前排房是木頭磚瓦結構, 後排房的邊牆則是麥草搭建,由於前後房子差異, 分家時小強父親分得前後各一間。 在同一屋簷下, 兩家相安無事, 有困難時還能相互照應一下, 小強父親實在分身無術時, 偶爾把小強交給小強嬸嬸照管一下。

小強父親在那時的農村算是文化人, 的確讀過不少書,閑暇時或在田間休息時,左鄰右舍們總會到父親周圍要聽故事, 小強父親也總盡量不讓大家失望。 小強太小,每到小強父親講故事,小強也隻有瞪大眼睛, 豎起耳朵的份。也因為小強父親平日累積的人際關係,小強父親種地需要幫手的時候, 鄉親們總是爭相幫忙。 在農業合作化之前, 也就是單幹戶年代,農業還是很原始的。 有些農活也是單幹不了的, 如擔水澆地, 用簡易的腳踏篩網收獲花生,。。。農戶們總是互助換工一起幹, 互不收工錢, 招待一頓簡易飯菜而已。 耕牛及大型農具也不是每家都有, 需要相互出借。至於澆地, 最初是男人用兩隻木桶到河裏裝水再用扁擔挑上岸倒進地頭的水槽裏, 後來發展到腳踏木製水車,需兩人協同,再後來就用抽水機了, 那也是若幹年後的事了。正因為單幹的難處, 後來的農業合作化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想想那年頭小強父親夠難的, 自家的地要種, 孩子小, 吃喝拉撒要管。 更要命的是, 小強弟弟剛剛滿兩歲, 姑姑有困難, 把弟弟送回來了, 這一來真把小強父親給難倒了, 一個剛三十出頭的男子漢要種地, 要麵對兩個尚不懂事的孩子。 不得已, 農忙時姨媽家的表姐來家住幾個月, 好幫助帶帶小強兄弟倆, 這個表姐也不過是十幾歲的大孩子。  好在弟弟能走路, 會跳跳蹦蹦, 兄弟倆可一起玩。那時的農村兒童, 玩的歲月卻沒有什麽好玩, 充其量踢踢毽子, 跳跳格子, 看著人家孩子放風箏, 隻有旁觀, 羨慕的份。 後來長大些了,找根竹子,弄張紙,向大嬸們討根線,才有了自做的風箏, 居然也飛上了天,美得兄弟倆跳起來。  五十年代的農村, 常有瞎子(盲人)由孩子攙扶著沿村拉著二胡,討些零錢, 食物或糧食, 也有沿村叫賣糖葫蘆的,吆喝著補鐵鍋甚至補碗的, 每當他們出現時, 他們身後總跟著一幫好奇的看熱鬧的孩子, 這可是華夏農村千百年來的一景。 新中國剛建, 百業待興, 還不能馬上改觀, 但至少耕者有其田, 民眾安居樂業, 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去不複返了。

五十年代中國農村在合作化以後是很重水利建設的。  土地公有製後, 政府就著手了河網化規劃, 農閑時強勞動力都要去挖河, 時稱上河工。那時的興修水利, 全靠手挖肩挑, 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又要遠離家門, 並不是人們想去的。 小強父親剛三十多歲, 還是青壯年, 在一刀切的政策下, 每次上河工小強父親總是少不了的。倆個孩子 怎麽辦? 每到此時小強的父親總是寢食難安,再堅強的男人也會被難倒。 根據工期的季節及時間長短, 有時請小強姑姑來家住, 或請小強的表姐, 也隻是十幾歲的大孩子, 來家住一段時間。 如正逢小強寒暑假, 隻好把小強送到外婆家住一陣。 日子夠艱難的。

 

(二)外婆家

那時小強兄弟倆每年有幾個月在外婆家養著。在當時的農村, 外婆家的家境是比較好的,土改時被評為中農, 有比別人家多的地。 也因為有點條件, 兩個舅舅都有文化, 特別是大舅舅能寫能算, 早早就在上海謀了不錯的工作。 土改時他沒有象小強父親那樣從上海回鄉分地, 留在了上海一家中型工廠工作, 因為有文化, 還是個白領。 在五十年代, 農家如有人在上海工作, 每月有幾十元的收入, 就進入了富裕行列。 由於舅舅在上海工作, 又很孝順, 總會給外婆帶回來或捎回來很多上海特產, 小強也總在外婆家吃到許多其他農家孩子吃不到的東西。  每次隻要父親說到外婆家去, 小強總是興高采烈。  很小時去外婆家, 小強是父親或抱著, 或攙著去, 五六歲後, 小強就自己走去了。  到外婆家有七八裏路, 中間橫著全縣最大最長的河,名叫老龍河, 河上沒有橋, 小強去外婆家, 總要備著幾分擺渡錢。

外婆家有南北向前後兩排房, 以圍牆相連, 中間構成內院, 夏天晚上可乘涼,冬天白天可曬太陽。  房屋的西側有一條小溪, 溪水兩邊兩排高大的樹木。 外婆很善於治家, 在樹下種上絲瓜, 長豇豆, 它們順勢往樹上爬藤。到收獲的夏秋交季, 樹上掛滿西瓜和長豇豆, 既好看又有吃。

早早失去了女兒的外婆對兩外孫格外的疼愛,白天招呼著小強兄弟在身旁, 晚上也讓同床睡, 即使床頭也總備著舅舅從上海帶回來的餅幹糖果點心, 小強忘不了,夜間起身的檔兒, 外婆也會往他嘴裏塞點好吃的。

由於母親的早逝,加上小強的乖巧,舅舅舅媽們對小強兄弟也格外的疼愛。 特別是小舅媽, 每年總忘不了給小強兄弟納兩雙布鞋, 要知道,在那五十年代, 鄉村幾乎是沒有人買鞋穿的。 隻要衣服上有了小洞, 舅媽們也總是及時給補上。 小舅媽娘家在三裏以外的前村, 家境不好, 從小就來到外婆家,格外的善良勤勞。 小舅媽經常會到各處河溝用推網撈螺螄,每次她都要帶上小強, 小強也總是格外興高采烈跟去,並用小手幫忙把螺螄撿到籃子裏。 回家後把那螺螄在開水裏煮熟, 撥開其蓋, 用針或尖頭工具一挑, 螺螄肉就出來了。樣子不好看, 味道特鮮美,小強愛吃, 特別是韭菜炒螺螄。

在外婆家最開心的事莫過於農曆二月十九隨大人在村上趕廟會了。 在那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年代, 大的村落都在每年固定的一天舉行廟會, 小強家所在村設為農曆三月十七。 在廟會日, 農家們, 小販們把自家生產的, 販來的農產品, 各種日用品, 小吃小玩的沿路設攤叫賣, 用現金, 或易貨交易。 大型的, 還會有吹拉彈唱等表演節目, 有時還會有戲班表演京劇, 由演員演出的稱為大戲, 京劇木偶戲叫做小戲班。 外婆家村上的廟會規模很大, 攤位幾乎布滿全村。 廟會上賣家大呼小叫, 兒童們歡呼雀躍。 這一天外婆總會給小強些零錢, 然後和表兄弟姐妹跳跳蹦蹦去逛廟會, 也總會買根糖葫蘆什麽的, 布娃娃就不敢想了。

 

(三)上學了

母親去世後,爸爸獨自帶著小強兄弟, 又要種著幾畝地, 夠吃力的。小強剛滿六歲那年, 村小學招生,小強比規定的入學年齡還差一歲。 正巧新來的小學教導主任是小強父親讀書時的朋友, 就求朋友說, “你看能不能給個人情, 把我兒子早一年收進來管起來, 我好騰出點功夫忙地裏活。” 教導主任看看這一實情, 也就做了個順水人情,小強也就比同齡人早一年進了小學。 照理說, 村上的小學是小強的爸爸幫新四軍建立起來的, 並自任第一任校長, 但他沒有堅持到底,辦學也因此中斷了一些年,以致於小強父親失去了這一本該屬於他的職務, 甚至更好的前程。

小強入小學的當兒還是建國之初, 百業待興。 那時的小學, 設在村中一處無人繼承的大空房裏,幾張長桌, 最初, 學生每天要自帶凳子。幾年後學校添了長板凳, 就不要帶了。 那時教室四麵透風, 冬天還是很冷的, 大冷天要帶個火盆, 就是在陶盆的底上放置些家中燒飯後爐膛的火紅的餘燼, 再在上麵覆蓋花生殼之類耐燃材料,無明火,安全耐久。帶到學校, 時而放腳下, 時而用手捧一捧, 暖手暖腳,可用大半天。 盡管如此, 每年冬天手腳生凍瘡是難免的。去上學的路沿東西向的小河, 有大半裏路。 離家不遠有一座土地廟, 供一佛像, 小得容不下一人, 燒香時要彎著腰才能進去。 再往前走, 是一小堤,因為左側是南北向的小河。堤既窄又矮, 以致下大雨時河水上漲會漫過堤灞。 最初上學時, 小強父親是要把他送過堤灞的。

學校雖小, 倒很健全, 有校長,有教導主任, 有數學老師, 音樂兼圖畫老師, 校長兼體育什麽的, 教導主任兼教語文。 後來想想, 這幾位老師都挺杠杠的, 數學老師後來教中學去了, 這是後話。 數學老師和音樂圖畫老師從縣城裏來, 對小強這些鄉下孩子極具愛心, 在一次植樹勞動之後, 數學老師帶學生到他城裏的家中, 招待了一頓飯, 以致在小強腦海裏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因為這可是人生第一次在城裏人家中吃飯啊!

縣教育局決定重辦村小學也隻是一年前的事,小強入學是第二次招生, 一個班十幾個學生, 還有幾個是從附近村莊來的, 當然那時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雙腳,農家的孩子嘛, 吃得下這個苦。 小強在班上年齡最小, 年齡最大的要比小強大出幾歲,加上家境困難, 小強發育明顯落後於年齡, 看起來是個道地的小不點兒。 也許小強父親的文化沒派上用場, 但他的遺傳基因體現到了小強身上, 除了體育課總不爭氣外, 語文,算術始終名列第一, 深得老師們喜愛。 雖說同學們正處爭強鬥勝, 有時甚至欺強淩弱的年齡, 小強以柔弱之身並沒有受到欺侮, 當然他也沒有招惹他人的能耐。 自小喪母而來的磨難, 在小小年紀的小強的身上平添了幾份懂事和沉穩。

小學二年級時, 鄉村實行合作化, 開始是初級合作社, 帶互助性質, 繼而進入高級合作社, 土改時分到一家一戶的土地收歸集體所有, 合作社基本上以自然村為單位, 下分生產隊。 合作社設社長, 付社長和會計,每一個小隊則有小隊長和會計領導。 土地按人口數劃分到小隊, 小隊有種植計劃, 每天勞動力安排, 年底收入分配權。 勞動力出工按時間和強度打工分, 由隊會計每天計下工分數。 糧食基本按人口數分配,勞動力與小孩略有區別。 現金收入除少量上繳並留下備用金外, 按各戶全年工分總數分配。有了合作社, 村小學與合作社有了行政上的聯係, 農忙時學校每年安排一定的時間參與合作社的小學生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如拾麥穗, 拔草等。 愛合作社, 愛勞動也成了學校教育的必修課, 也是目標。

小強父親由衷擁護合作化, 因為單幹時忙裏忙外實在顧不過來, 合作化影響的隻是因為缺少勞動力年底現金分配少了, 甚至沒有分紅, 還要補交, 因為按人口分的口糧也要扣除基本工分的。小強上學是要繳書費,因為家境困難, 不多的學費全免了, 但日常油鹽醬醋, 年底給小強兄弟買件新衣服,是必不可少的開支,日子過的結結巴巴。 那時家家戶戶都養豬的,除了年底分紅外, 全年收入就指望年底賣豬的錢了。賣豬的那一天, 是全家最開心的日子。 豬要送到離家十裏的城裏豬行去賣,豬被捆在單輪木製車上, 父親在後麵推, 小強雖小, 也在前麵用一根繩子在前麵拉, 弟弟坐在車的另一側, 也好平衡一下車子。 如那天行情好, 賣到個好價錢, 自然全家會歡天喜地, 父親會給小兄弟倆買好吃的, 買新衣服, 還會到澡堂, 也就是後來好聽些的浴室洗個澡什麽的。

小強放學回家會先把功課做好, 因為認真, 做得工整,總得各科老師表揚。 功課做完了, 特別是星期天, 小強會跟著堂姐去打豬草,作為豬食的補充。 堂姐比小強長好多歲, 打豬草特別有經驗,她知道什麽地方可喂豬的野草多。 那時人口還不多, 荒野閑地不少, 連路邊河岸也都長了不少可喂豬的野草。 如滿筐而歸, 別提多高興了。 天熱時, 太陽會把豬草曬癟下去, 怕體積小了回家不好看, 小強和孩子們會耍起小心眼, 把豬草籃子放到河裏泡一會兒,籃子鼓鼓的,好看多了, 到家或許還會受到誇獎。 在家裏, 小強也會學父親的樣子喂豬, 看豬吃食的模樣, 小強露出孩子特有的笑容。

小強入學的時候, 弟弟已從姑姑家回到家中。 除了不時去外婆家住些日子, 表姐也會來家照看數月。 其餘日子, 弟弟隻有站木桶的份兒, 或隨父親下地在田頭自個兒玩了, 小強放學回家也幫著照看弟弟,陪弟弟玩玩。 小強五年級時, 弟弟也上學了, 兄弟倆自此上學同來同往, 相互照應。

小強父親艱難地撫養著兩個孩子,既是爹又當媽,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 似乎看到了希望。 幾年熬過去了,小強就要小學畢業了,小強父親可高興不起來。 小強本來就比其他孩子早一年上學, 也許是照應不周,小強發育遲後, 即將小學畢業的他, 看起來依然是小不點一個, 如果考不上初中,回到家他又能幹什麽? 種地? 他還是需要照顧的孩子!   煩惱中他隻能打起精神再找那位教導主任的老同學老朋友, 看能否讓小強留級一年, 再大一歲在家能自立, 還能幫照看弟弟, 農活當個幫手。  這一次, 教導主任沒有賣麵子,他告訴老朋友, 除了體育, 小強門門功課都是全班第一名, 他考不上初中全校就沒有人能考上, 他要是留級, 每個人都要留級。 小強父親聽了既感無奈, 也有幾份欣慰。

聽說父親找了教導主任要他留級,小強急了, 回到家衝著父親說, “我要讀書! 我一定能考上中學!” 看著兒子有誌氣的神色, 喜上心來, 當晚把小兄弟倆叫到身邊, 講起古時候破屋也能出公卿的故事, 弟弟什麽也沒有聽懂, 小強聽得似懂非懂, 隻知道好好讀書, 家境一定會好起來。 夜晚, 小強做了個好夢, 讀書好, 有了文化, 在城裏有了個工作, 給家裏蓋了新房, 給父親和弟弟添上新衣服。。。, 現在的孩子聽到這個夢也許會哈哈大笑,但對於沒有見個世麵的孩子來說做夢也隻能做到這些。 五十年代那時光, 有城鎮戶口, 有每月幾十元的工資, 在農村是人人羨慕的。  小強把人生第一夢深深埋在心裏, 暗自下決心, 一定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