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酒微甘

唯讀書與寫字不可辜負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六月讀書總結

(2021-07-02 14:19:33) 下一個
  1. 《情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

雖然讀了不少書,但還是有許多暢銷書、名著並未讀過。《情人》就是這樣一本書。電影我也沒看過,內容大致還是知道的,法國殖民時代的越南,一個貧窮白人少女和一個有錢中國男人之間的一段情事。

這是王小波高度評價的一本書,在零亂蕪雜的回憶中慢慢理出一條主線,據說這是杜拉斯最通俗易懂的一本,其他的書就可以想見了。此書在法國也好,在中國也好,一直高銷量,我想讀者的獵奇心理可能是一大原因。

  1. 《彩畫集:蘭波散文詩全集》 蘭波

《情人》一書的譯者是王道乾,據說譯文很美,但也有不少批評之聲。我便找來他譯的另一本書,蘭波的《彩畫集》,再次感受一下。

蘭波,法國天才詩人詩人,象征主義大師,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他用謎一般的詩篇和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吸引了眾多的讀者。我不敢說讀懂了他的詩,但仍能從中感受到激情。我就缺乏這樣的激情,怪不得我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一行詩。至於他與魏爾倫的關係,我隻能說我等凡人無法理解天才。

  1. 《儒林外史》

本月的經典重讀最後選了它,本想讀《聊齋誌異》的,奈何從中國訂購的張友鶴輯校本遲遲沒有收到,隻能再耐心等候了。

《世說新語》和《儒林外史》,一遠一近,一個高蹈一個低伏,一個主觀一個客觀,說盡中國文人的世相百態。吳敬梓的敘說客觀疏離,幾個章回就說盡一個文人的一生。比如鮑廷璽、比如匡超人。

書中有一些有意思的片段,比如第十回裏有一段詳細說如何焚香:“公子吩咐一聲叫‘焚香’,隻見一個頭發齊眉的童子,在幾上捧了一個古銅香爐出去,隨即兩個管家進來放下暖簾,就出去了。足有一個時辰,酒斟三巡,那兩個管家又進來把暖簾卷上。但見書房兩邊牆壁上、板縫裏,都噴出香氣來,滿座異香襲人,魯編修覺飄飄有淩雲之思。三公子向魯編修道:‘香必要如此燒,方不覺得有煙氣。’”

官宦子弟就是講究。李敬澤在《青鳥》中寫道:“案頭一爐香,嫋繞不已,這屋子便是‘雅室’。當然,案必是紫檀條案,或朱漆螺鈿的小幾;香爐亦不能含糊,真正的宣德爐,精光內蘊。不能開窗,至少在有風的日子裏不能。香煙不是狼煙,東南風向西北去,西北風向東南去,人在下風倒也罷了。站在上風竟白送了一堂香氣。李漁為此大傷腦筋,最後也隻想出隨著風向搬香爐的辦法,於是《閑情偶寄》中一本正經地說,香爐‘體宜靜而用宜動’。”

看來他們應該與吳敬梓交流一下焚香的心得。另外,張鐵臂舞劍也寫得十分精彩,“張鐵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舞出許多身分來,舞到那酣暢的時候,隻見冷森森一片寒光,如萬道銀蛇亂掣,並不見個人在那裏,但覺陰風襲人,令看者毛發皆豎。權勿用又在幾上取了一個銅盤,叫管家滿貯了水,用於蘸著灑,一點也不得入。須臾,大叫一聲,寒光陡散,還是一柄劍執在手裏。看鐵臂時,麵上不紅,心頭不跳。”若是杜甫在場,一篇公孫大娘似的詩篇估計又寫出來了。

記得張愛玲說當年相府裏的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是看裏頭的吃。這次閱讀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沒有什麽紅樓裏茄鯗那樣的大菜,都是尋常家常菜,有時候還大魚大肉的,但是看上去都很下飯的。第十三回裏寫道:裏麵捧出飯來,果是家常肴撰:一碗燉鴨,一碗煮雞,一尾魚,一大碗煨的稀爛的豬肉。第十四回裏說: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一碟子蘆蒿炒豆腐幹,一碗湯,一大碗飯,一齊搬上來。

不知怎麽,覺得就是小時候去別人家做客時,覺得別人家的飯菜更香,那種感覺。

這樣的書適合慢慢讀,而我總是慌慌張張,拚命趕,貪,也因為時間不多了。

  1. 《五萬言》韓東

以前讀過韓東寫的《美元貴過人民幣》,對其中的《在碼頭》一篇特別有印象,韓東寫出了生活中的荒誕,但沒有卡夫卡那麽冷峻,也沒有殘雪那樣晦澀。

《五萬言》其實可以叫韓東語錄,好像是他以前在新浪微博上寫的匯集成書。有些地方對我很有教益。他說,寫作是一種修行,是度過時間的方式,是一人獨處而不至於孤獨的方式。小說就是要世俗,要人間煙火。文學的至高境界是樸素。

  1. 《冰凍時光之窗》

這是當代烏克蘭作家維尼楚克的作品集,作品有點雜,有短篇,有童話,有長篇節選,黑暗、怪誕和另類,主要以諷刺幽默為主。

我最喜歡其中關於兔子、老鼠和貓的三篇。喜歡兔子的前半部分,不喜歡外星人的這個設定;人鼠大戰的警示意味很強;而貓這一篇我最喜歡,人中有貓、貓中有人,莊生夢蝶一般。

  1. 《自深深處》 王爾德

是這樣的一條閱讀線索,由《情人》而至蘭波,由蘭波而至同性戀,王爾德就是蘭波那個時代的人,他還見過蘭波的同性情人、詩人魏爾倫,唯美的王爾德嫌魏爾倫長得太難看。另外,王爾德還見過紀德,紀德後來也成了同性戀,跟他的侄子相伴十幾年。王爾德坐牢後,紀德十分同情他,還專門為他寫過文章。

這是王爾德在獄中寫給他的同性戀人波西的長信也是鐵窗生活自陳,他與波西之間的這一段不倫之戀導致他身敗名裂,這封長信前半部是虐戀哭訴,後半部是作家文論,喜歡窺探隱私的,前半部可以滿足,不好此口者,後半部談藝術、談想象力,尤其是談基督與浪漫主義的段落,不得不讚歎王爾德就是唯美之王,他確實配得上他的自負。

  1. 《薩德侯爵夫人》

這是三島由紀夫寫的一個劇本。一位書友對此書讚不絕口,說無論讀幾遍都無法削減他對這部劇作的愛,結構、語言、人物、辯證的主題都實在是完美。這麽高的評價,不讀不行。

讀後果然不失望。三島的浪漫、古典、唯美都在此得到完美的表現,尤其是在構思上確實另辟蹊徑。三島在文後的跋裏解釋自己的創作原因時說:“最能激起我的創作熱情的是:“薩德侯爵夫人既然那樣堅守貞節,始終一貫為獄中的丈夫盡心盡力,為何到了老年,薩德侯爵即將恢複自由的時候,又突然選擇分手這樣一個謎團。這出戲就是從這個謎團出發,試圖從邏輯上加以解明。”

他說:“越是卑劣、殘酷、不道德、汙穢的人事,越是要用優雅的語言敘說出來。我對於語言的抽象性與淨化力充滿自信。”這就三島。

關於寫作,“寫什麽”和“怎麽寫”一直是兩個主要觀點,我是讚成“寫什麽”比“怎麽寫”重要。有朋友認為到目前小說母題、故事類型幾乎已寫盡,已無新內容可寫,隻能在“怎麽寫”上創新。但是我越想得多,越覺得這二者其實是同一問題。比如三島的這個劇本,這到底是“寫什麽”呢還是“怎麽寫”呢?

  1. 《Offshore》 Penelope Fitzgerald

P.F.出生書香世家,父親、叔叔們不是編輯就是作家,她自己也是名校出生。但是命運多舛,生活貧困,一度曾住在泰晤士河的船屋裏。她58歲才開始寫作,一生寫了9本書。63歲時因此書獲得布克獎時,她對朋友說:I knew I was an outsider.

這是她吸引我的原因。我想了解這個作家。計劃從這個月起,先讀三本她最有名的書,然後再讀讀她的書信日記。

此書是以她在船屋裏的兩年生活經曆寫成的,寫的是弱勢群體和無權無勢的人、兒童、試圖獨自應對的婦女、溫和、糊塗、不成功的男人。她對世界的看法是,它分為 “滅絕者 ”和 “被滅絕者”。她說:“我被那些似乎生來就被打敗,甚至深深迷失的人所吸引。”看作者的照片,就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樣子,文如其人,雖然寫的是這些邊緣人,可這本書調性溫暖。這是我的初淺印象。

  1. 《紀德日記》

紀德的作品與他的日記互相輝映,他的人生全寫在自己的作品裏了。你想不到作者竟然是這樣的。他19歲就說出了這樣的話:必須將自己的理想置於高遠之處,行進時眼睛始終凝望它。

紀德的書讀到這裏就差不多了,重要的作品全部讀過了。有時間的話,很想再讀一遍《窄門》,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歡這一部。

  1. 《Antarctic》 Claire Keegan

Claire Keegan被譽為愛爾蘭短篇小說聖手,她隻寫短篇,對自己要求嚴格,到目前為止僅出了兩部短篇小說集和一個中篇。我已悉數讀過。

這一本《南極》應該是我說的那種黑暗係,creepy, weird, 隻能用這種詞來形容。但作者含蓄克製,於不動聲色中製造驚悚效果。第一篇同名小說相信能給人以深刻印象,但我覺得用力過猛,好過頭了,不如其後的                Love in the Tall Grass一篇更自然。

  1. 《且介亭雜文》 魯迅

這一本出乎意料的好看!這是我的第十七本魯迅。好多精彩篇章及片段,最喜歡其中回憶韋素園和劉半農的兩篇散文、以及《病後雜談》、《病後雜談之餘》。

可以摘抄的好文很多,在回憶韋素園時,他將回憶比作魚鱗就十分的絕妙:“我也還有記憶的,但是,零落得很。我自己覺得我的記憶好像被刀刮過了的魚鱗,有些還留在身體上,有些是掉在水裏了,將水一攪,有幾片還會翻騰,閃爍,然而中間混著血絲,連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汙了賞鑒家的眼目。”

他說韋素園的致命傷:他太認真;雖然似乎沉靜,然而他激烈。認真會是人的致命傷麽?至少,在那時以至現在,可以是的。一認真,便容易趨於激烈,發揚則送掉了自己的命,沉靜著,又齧碎了自己的心。

我覺得我也有這個認真的毛病,真的,一認真就會激烈,昨天的一件小事又讓我看到這一點。這個集子最最後麵,魯迅先生說:“我們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我也有同感,甚至想說,我們活在這個地球,活在這個世上,是沒有辦法逃避為個現實的,我越來越懂得古時為什麽會有隱士了,無處可逃時隻能往內心裏逃了。我本是小說讀者,現在竟萌生出好好讀些學術著作,了解一個政治製度之類的東西了,因為有些問題自己實在想不明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項狄 回複 悄悄話 謝謝!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當年相府裏的老太太”
這個我也記得,說的是李鴻章的兒媳。
喜歡你的頭像,喜歡你的書評!
祝夏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