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覺醒在一心才叫究竟的覺醒

(2022-06-02 16:38:01) 下一個

覺醒在一心才叫究竟的覺醒

簡單地說一下你們現在的水平,要是直接講,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既 然來到五台山文殊道場,一定要把宗教是怎麽回事、信仰和我們相同的地方 是什麽、不同的地方是什麽、我們為什麽要信仰佛教搞清楚。佛菩薩的覺知 一定是高於我們的認知,換句話說,菩薩代表先進的文化,信仰的先進性在 哪?菩薩的心量能包容好人,也能包容壞人,為什麽學佛要有兩重覺知?心識的覺知不是隻有菩薩具備,我們也具備,隻是不顯現。我們在生活中用根 識就夠了,用心識我們反而沒辦法正常生活,就像耶穌說的,你愛你的朋友, 也要愛你的敵人。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也要愛鄰居的孩子,這樣家庭就沒法 成立了。以前延安也試驗過共產主義社會,但是實行不了,為什麽?因為個 體的認知達不到心識的兩重視角,否則共產主義早就實現了,共產主義隻能 在夢境中實現。因為我們夢到過不同意見的人,夢到過和我們價值觀完全相 反的事物,這些都可以放在我們的夢境裏。

佛法簡單來說,慈悲即是觀音,學佛有了慈悲心,你就是觀音菩薩,哪 怕你的慈悲心隻有一秒,你也是一秒的觀音;如果你要有一小時的慈悲,你 就是一個小時的觀音菩薩,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慈悲心,隻不過持續的時間 都不長,觀音菩薩一直都擁有慈悲心,這就不一樣了。我們說慈悲即是觀音, 喜舍就是勢至,大勢至菩薩是喜舍,他能把所得舍掉。學佛不僅要舍掉煩惱, 還要放下我們的驕傲,根識的認知特點是不能恒長,不恒對於你來說不是好 事、也不是壞事,古人說苟日新,日日新。

我們人類的認知有一個特點,審而不恒,就是我們的專注力不能持久, 用胳膊舉東西舉一會行,老舉就不成了;但是七識覺知的狀態是審而且恒, 做夢人至少能保持一段時間的夢境,否則夢就沒法做了。如果不恒,這世界 造出來也就沒意義了,至少地球能存在幾十億年,我們人類壽命百年,放在 宇宙當中的確很短。不同的生命平台有不同的特點,凡夫的特點是審而不恒, 因為不恒,所以我們學佛要勤奮、用功,人人要努力向上,每天多出十分鍾 念佛,就值得表揚。

我們講完這幾點以後,再回來講《文殊悔過經》,大家就能看懂了。《文 殊悔過經》不是說文殊菩薩犯了什麽錯誤,文殊菩薩是告訴我們,真正的覺 醒不在根識認知,就是根識的醒還沒醒透,真實的覺醒不僅要醒在根識,還要醒在心識、醒在一心,這樣才叫究竟的覺醒。究竟的覺是一心佛覺;醒在 心識的覺叫菩薩;醒在根識的覺就叫凡夫。文殊悔過就是讓我們不要以少為 足,我們認為醒在根識就滿足了。根識認知的是夢中緣起,我們現在的認知 範圍太小了,文殊菩薩隻在五台山活動,就辜負一心佛覺了,聽明白了嗎?

覺不僅要醒在根識,還要醒在心識、醒在一心,我們的認知落在根識上, 佛說根識認知就是無明,依菩薩說人類就是殘疾人,你的目光就隻盯在聚光 燈之下的這一圈。從這個角度就能看出,文殊菩薩是在激勵眾生,開導出我 們內在的心識,有心識變現才有夢境,學佛應該把根識裏攝藏的心識開發出 來,這樣你就擁有菩薩天人的覺知,如果再向上把心識中攝藏的一心開發出 來,你就能擁有佛覺了。整個《文殊悔過經》的中心思想就是這個,說明一 心佛覺才是究竟,一心同時涵蓋心識和根識,菩薩的覺知是境覺,佛和菩薩 有什麽區別?在一心佛覺有無量個境,一個境就相當於一個小千世界,生命 有著不同的維度,現在人們已經接受三維、四維、甚至 維空間的概念,依 大乘佛法時空也是心識的變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