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千仞連峰靜水流

(2022-11-07 07:54:36) 下一個

挪威峽灣由海平麵以下的大規模冰川侵蝕而成,在超過250萬年的時間裏,一係列的冰川旋回將地麵蝕刻成U型峽穀。挪威語Fjord(峽灣)是維京時代的古老詞匯,由短語der man ferder over(您遊覽過的地方)和ferje(渡口,渡船)演化而來。今年九月初,駕車前往挪威南部一遊,沿E134歐洲公路、Fv 450省道、Rv 13國道行駛。想了很久要去爬呂瑟峽灣邊的布道台,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大部分遊客都是沿著海岸線行走,我們則是翻山越嶺從腹地過去,常常遇到意外驚喜,看到了不一樣的風光。

自從中世紀北歐被基督教化之後,12世紀已有大批維京人信奉天主教,許多教堂都是用木材建造的。當時在北歐有一千多座這樣的教堂,通常被稱為“木板教堂”,大部分位於人煙稀少的地區。木板教堂是中世紀挪威的標準教堂建築,現在挪威僅剩28座,挪威以外在瑞典西部和波蘭山區各有一座。這些教堂的尖頂和大門的門楣上都有精美的雕花,融合了基督教和維京風格,十分獨特。在挪威東南部舊省泰勒馬克(Telemark)有兩座13世紀建造的木板教堂,周邊景色優美。三重中殿的Heddal stavkirke是挪威現存最大的木板教堂,長25米、高29米。

單中殿的Eidsborg stavkirke是挪威保存最完好的木板教堂之一,屋頂結構由四個角柱支撐。教堂的主保聖人是聖尼古拉,他是漁民和窮人的守護神,還可以拯救遇難的水手,教堂裏有一座聖尼古拉的彩繪木雕,原件現存奧斯陸文化曆史博物館。早在基督教化之前,仲夏節祭祀泉水已是挪威異教傳統的一部分。14 世紀開始,Eidsborg 教區每年仲夏節都舉行紀念儀式,人們將聖尼古拉雕像抬到教堂後的池塘邊浸泡,觸摸他的人可以獲得治愈和救贖,這一傳統持續了近 500 年。這兩座教堂都經過重修,基本保持了中世紀的原始外貌,但內部除了一些遺跡之外,均已改造成為 16世紀宗改之後的風格。

泰勒馬克意為 “特裏爾的標記” ,在北歐的遷徙時期和維京時代,一個古老的北日耳曼部落Thelir居住在這裏,比挪威其他地區更大程度地保留了挪威文化。挪威最早的采礦業在泰勒馬克地區誕生,這裏的Rjukan-Notodden工業遺址,2015年入選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初,挪威開始利用其地理優勢修建水利發電廠,遺址中心區域的Tinfos I水力發電站1901 年投入運營,用Birkeland-Eyde電弧法生產氮肥,以滿足對農業生產不斷增長的需求。泰勒馬克農業地區因此轉變為工業重鎮,成為挪威最大的跨國公司——挪威海德魯 (Norsk Hydro) 有限公司的發祥地,公司成立於1905年,瑞典望族瓦倫堡家族是部分投資人。

工業遺址由97個具有文化和曆史意義的離散老建築組成,占地近5000公頃,包括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水電站、廠房、鐵路、民居等。1911年建造的Vemork水電站在二戰期間被德軍用於生產核試驗所需重水,遭到挪威遊擊隊襲擊而聞名。據磚家稱,Tinfos I擁有現代化水電站的一切元素。工業遺址位於 Heddalsvatnet 湖周邊,坐落於一片壯觀的群山、瀑布與河穀之間,體現了融入自然景觀的工業概念和設施的獨特結合,標誌著挪威現代工業革命的開始,提供了20世紀早期世界新工業的典範。如果說峽灣是挪威的麵子,則泰勒馬克是名副其實的挪威的裏子, E134歐洲公路直通這裏。

泰勒馬克地區有多個地名以dal結尾,一個dal就是一條溝,與川西的 “九寨溝” “畢棚溝” “海螺溝” 等是一個意思,是徒步和滑雪聖地。離開E134公路後,駛入Fv 450省道東段。這條道路十分險峻,從海拔不到100米的低穀,逐漸攀升到與Aust-Agder交界處約 850 米的最高點,周圍的山脈最高約1400米。低海拔的“高山湖泊” ,讓人想起四年前的川西高原之旅。崎嶇的道路,壯美的山河,頗多相似之處,除了不同的海拔高度,最美的風景都是在路上。沿途時有塌方,甚至遇到公路或隧道關閉,差一點 no way。還好有驚無險,按計劃到達酒店。

Byrkjedalstunet是迄今住過的最心儀的酒店,好像走進山精樹怪的童話世界,右上圖是一個建在山洞裏的大廳。旅客們在有草天花板的房間裏入睡,在鳥兒歌唱和小溪流水聲中醒來。每個房間都不相同,非常舒適溫馨,好像回家的感覺。早餐豐盛,價格親民,餐廳裏擺著老物件,牆上掛著老照片,滿滿的懷舊風,就像時光倒流。房間裏還有電熱水壺,這對於中國胃是很重要的。不住不知道,挪威的酒店一般是沒有電熱水壺的,自帶也沒用,根本燒不開水。很難設想,這個富得流油的能源大國就這麽摳門。不要以為這是家百年老店,其實開張還不到20年,所有擺沒都是店主從挪威各地淘換來的。

挪威西南部港口城市斯塔萬格(Stavanger)位於Stavanger半島,大約一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遺跡。斯塔萬格於1125年建城,是挪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附近的Nord-Jæren可能是維京人向西航行至不列顛群島的最重要起點之一。通過與歐洲大陸和英國的貿易聯係,基督教在挪威的傳播最早來到這一地區,1110-1150年間建造了挪威最早的大教堂。斯塔萬格老城由 173 座保存完好且經過修複的木屋組成,這些木屋建於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自從1969 年在北海首次發現油氣田,斯塔萬格成為著名的 “北海油都” ,圖為斯塔萬格的老城木屋、碼頭和海上三文魚養殖場。

三十二年,從北到南,四刷挪威西海岸。看不盡的峽灣,風光無限。斯塔萬格是綿延500公裏的西峽灣起點,近海群島風光與斯京群島相似。乘船遊覽呂瑟峽灣(Lysefjorden)——挪威著名的五大峽灣之一,全長 42 公裏,在幾乎垂直的峭壁和巍峨的群山之間蜿蜒流淌。挪威語中lyse是 “光” 的意思,呂瑟峽灣得名於兩岸亮麗多彩的花崗岩石,大約一萬年前冰川作用雕刻而成,如同進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的境地。在一處山腳坡地有三隻小羊,當遊船靠近時,它們蹦蹦跳跳地跑來,船員開始投喂食物。大概小羊們就靠這種方法生存,因為在峭壁和峽灣之間無路可走。

19世紀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這樣描繪呂瑟峽灣: “在這片大海上,在這片孤寂中,出現了一條巨大的陰森街道——一條沒有人類足跡的街道。……從來都不是筆直的,是由水的不規則作用形成的。” 此行目的地:網紅巨大斷崖——“布道台”或“聖壇岩”(Preikestolen),淩駕於呂瑟峽灣北側上方604米高空,是離上帝最近的地方。布道台頂部為約25米見方的平台,形狀類似教堂牧師的講道台,自然天成,因此得名,每年全世界無數遊客慕名而來。步行前往布道台的山路十分險峻,來回近八公裏,需時4-6小時。當曆盡辛苦後登頂的那一刻,人們都說:It is worth。

從布道台上遠眺,腳下是靜靜的呂瑟峽灣,謙卑而慷慨地包容和分享著一切。一個人站在大石頭上十分渺小,從峽灣裏看上去,大石頭也變得很小。很多勇敢者在懸崖邊擺出各種姿勢拍照,懸崖邊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幾年前從國內回來時,航班上的鄰座女士是一位廣東的瑜伽老師,專門到布道台作瑜伽。據遊客中心的一位女士說,布道台每年都會向外延伸一點點,也許某一天就會塌方,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是成千上萬年,誰也不知道。傍晚下山時,遇到三兩結伴的年輕人,背著行囊登山露營。在資訊發達的今天,精美的圖片和視頻在網上俯拾皆是,然而身臨其境的體驗是任何圖像都無法替代的。

挪威境內有數不清的橋梁隧道輪渡,旅行途中處處都要留下買路錢,右上圖是639 米長的呂瑟峽灣懸索橋,左下圖是呂瑟峽灣的汽車擺渡船。右下圖是位於Rv 13國道上的 Ryfylketunnelen,至今世界最深的海底隧道。這條隧道長14.4公裏,最深處291米,2019年12月30日剛剛通車,令人讚歎不已。挪威的峽灣如迷宮一般,全國有900多條公路隧道,其中30多條是海底隧道。近年挪威人腦洞大開,開始在Kristiansand和Trondheim之間的鬆恩峽灣建造世界上第一個漂浮在水下的兩車道海底隧道,由兩條長約1200米的弧形管道組成,整個隧道位於水下200米處,預計最早2035年通車。

三年大流行期間,挪威關閉邊境,今夏重開後遊客蜂擁而至。九月已經過了旅遊高峰期,盡管因塌方修路,有些地方無法到達。挪威的物價奇高,住在邊境的挪威人常常到瑞典這邊購物,這幾年邊民們估計叫苦連天。星期日回程到達兩國(歐盟)邊境時,瑞典這邊無人問津,挪威那邊嚴格盤查。入境不久就是一大片購物中心,迎麵而來不下一百輛挪威牌照的汽車,個個滿載而歸,也是一大奇觀。

相關博客鏈接:挪威海岸的春光秋色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202/972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