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美國車牌背後的故事》第四篇:第11-15州

(2023-10-04 00:05:58) 下一個

老安遊記《美國車牌背後的故事》第四篇:第11-15州

上一篇講到美國的第6-10州,本篇講美國的第11-15州。

第11州: 紐約(New York,NY)

紐約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帝國州”(Empire State)。

圖1. 紐約:帝國州

在紐約州入口的指示牌上,也寫著同樣的別稱。

圖2. 紐約州入口的指示牌

每當人們在談到紐約(New York)的時候,腦子裏想的多半是那個有自由女神,帝國大廈和(911事件之前的)世界貿易中心的地方。其實那是紐約市,而不是紐約州。紐約州比起紐約市,不但麵積大得多,而且故事也多得多。下麵是紐約州的地圖。

圖3. 紐約州(New York,NY)的地圖

紐約州的東麵是弗蒙特州,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克州。東南麵是大西洋。南麵邊界的東段是新澤西州,西段是賓州,邊界線是直線。北麵的邊界比較複雜:西段是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兩湖之間是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東段是加拿大的魁北克省。

紐約市的居民為了區別自己的所住地與本州廣大的其它地區,把北部絕大部分地區一律稱為“上州”(Up State)。相應地,紐約市及附近的地區,也就成了“下州”(Low State)。另外,紐約市的居民還自稱為“紐約客”(New Yorker),以示自己的紐約市市民身份。

本文從現在起,所謂“紐約”,一律是指“紐約市”,其它地區強調一個“州”字。為什麽叫紐約呢?其曆史可追溯到1624年,荷蘭殖民者建立了一個貿易站,取名“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此地被英國人占領,改名為“新約克”(New York),即“紐約”。

約克”是英國的一個地名,是為紀念當時的“約克公爵”,即日後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James II,1685-1688)。美國建國後的1785-1790年,以紐約為首都。1790年,紐約取代費城成為美國的第一大城市,紐約州也成了美國最發達的州。

為什麽紐約州的別稱是“帝國州”呢?應該與紐約的“帝國大廈”有關。帝國大廈是紐約曼哈頓的一座摩天大樓,1930-1931年期間興建。在“世界貿易中心”1970年封頂之前,帝國大廈是紐約最高的建築,“911事件”之後,帝國大廈再度成為紐約最高的建築。

下圖是紐約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

圖4. 紐約的“帝國大廈”

紐約的著名地標,首推“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是位於紐約港外的一座巨型古典主義塑像,1886年落成,是法國人民送給美國人民的禮物。塑像人物是一位身穿長袍的女子,代表羅馬神話中的自由女神

她右手高舉火炬,左手冊子上用拉丁文寫著獨立宣言的簽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7.4),腳下還有斷裂的鎖鏈。這座塑像是自由和美國的象征,也是對外來移民的歡迎的信號。下圖是紐約的“自由女神像”( Statue of Liberty)。

圖5. 紐約港口外的“自由女神像”

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是位於紐約曼哈頓島西南端的建築, 1966年開始建造,1970年完成封頂。由兩座110層並立的塔式摩天樓所組成。曾經是美國紐約最高的標誌性建築。可惜這麽好的地標,被恐怖份子炸毀,現在沒有了。

2001年9月11日,兩架遭到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分別撞向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和二號樓。兩座大樓在兩個小時內相繼坍塌,導致包括其餘五棟大樓,德意誌銀行大樓在內的多棟建築物嚴重受損。還有很多人死亡或受傷。

本人曾經多次到過紐約,第一次是1987年的隨團遊。在到達紐約的第一晚,就登上“世界貿易中心”的樓頂平台,欣賞紐約曼哈頓的夜景,兩天後去參觀紐約港口外的自由女神像。下圖是我從“自由女神像”平台上遙望“世界貿易中心”的天際線。

圖6. 從“自由女神像”平台上遙望“世界貿易中心”的天際線

紐約這個美國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的確不同凡響,是一流的大都會。紐約下城的華爾街是全國的金融中樞,在股票交易所外麵的大街上,人們都希望看到“牛市”,而不是“熊市”。下圖是紐約華爾街的“股票交易所”(Stock Exchange),再下圖是華爾街上的“牛市”。

圖7. 紐約華爾街的“股票交易所”

圖8. 紐約華爾街的“牛市”

紐約另一個著名的商業中心是42街的“時報廣場”(Time Square),一年四季都熱鬧繁華,每年新年之夜水晶球的“落球儀式”也是在這裏舉行。下圖是紐約42街的“時報廣場”。

圖9. 紐約42街的“時報廣場”

首都華盛頓尚未建成之前,紐約曾經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總統就是在華爾街的“聯邦大廈”裏宣誓就職的。現在這座大廈開辟為“聯邦大廈國家紀念地”(Federal Hall National Memorial)。

下麵是“聯邦大廈國家紀念地”的指示牌,再下圖是大廈門前華盛頓總統的站立像。

圖10. 紐約“聯邦大廈”的指示牌

圖11. “聯邦大廈”門前華盛頓總統的站立像

“聯合國總部”(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從1952年起就設在紐約。其中的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每年都有各國的政要集聚在這裏來商討世界大事。1987年6月28日,我曾經跟隨旅遊團來參觀聯合國總部,下圖是我當時拍攝的“聯合國大會”會場。

圖12. 紐約的“聯合國大會”會場

紐約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有許多文化廳展覽館和博物館。從世界各地來的人,無論是留學訪問,移民就業,還是觀光旅遊,不到紐約一遊的恐怕不多。2011年9月18日,我曾經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參觀,下圖是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圖13.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

1788年7月26日,紐約批準了聯邦憲法,成為美國的第11個州。但是紐約州的首府並不在紐約,而是在北邊哈德遜河(Hudson River)西岸的奧爾巴尼(Albany)。

2011年9月27日,我來到奧爾巴尼參觀紐約州議會大廈。一看,哇嗷!整個一個巨大的歐洲城堡。根本不像許多州的議會大廈那樣,帶有標誌性的圓形穹頂(Round Dome)。下圖是奧爾巴尼的“紐約州議會大廈”(New York State Capitol)。

圖14. 奧爾巴尼的“紐約州議會大廈”

美國的獨立戰爭,有三分之一的戰役都發生在紐約州。發生在首府奧爾巴尼北邊的“薩拉托加戰役”(Battle in Saratoga),被認為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1777年夏,英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撲向薩拉托加,企圖消滅美國的主力部隊。

美軍先是在菲利普-斯凱勒將軍(Phillip Schuyler),後是在霍雷肖-蓋茨將軍(Horatio Gates)的指揮下奮起反擊。經過幾次艱苦卓絕的較量,1777年10月17日,美軍終於獲得勝利。英軍統帥約翰-伯高因將軍(John Burgoyne)率部投降。

2010年7月15日,我專程從奧爾巴尼駕車到“薩拉托加國家曆史公園”(Saratoga National Historic Park)參觀。公園裏有一個十英裏長的駕車道,以供遊客駕車參觀。我花了兩個多小時才走完全程。下圖是我在景點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15. 我在“薩拉托加國家曆史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在薩拉托加戰場的遺址上,有一塊紀念碑,主人叫“科斯丘什科”(Kosciuszko),雖然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英雄,卻是個波蘭人。後來回到祖國,在抗擊沙皇俄國侵略的戰爭中,成為起義的領導人。下圖是薩拉托加戰場上的“科斯丘什科”紀念碑。

圖16. 薩拉托加戰場上的“科斯丘什科”紀念碑

紐約州出生的美國總統有四個。第8任的(1837-1841)馬丁-範布倫(Martin Van Buren,1782-1862),他的家鄉是奧爾巴尼東南方大約20英裏的“金德虎克”(Kinderhook)。

美國國家公園局在那裏開辟了“馬丁-範布倫國家曆史遺址”(Martin Van Buren National Historic Site),2012年8月28日,我參觀了這個景點。下圖是“馬丁-範布倫國家曆史遺址”的指示牌,再下圖是馬丁-範布倫的故居。

圖17. “馬丁-範布倫國家曆史遺址”的指示牌

圖18. 馬丁-範布倫的故居

紐約州還有一個不太出名的第13任總統(1850-1853)米拉德-菲爾莫(Millard Fillmore)。我在巴法羅市政廳的大廳裏見到過此人的雕像,當時不知道是誰。回家後一查資料,原來是第13任美國總統。下圖是米拉德-菲爾莫總統的雕像。

圖19. 米拉德-菲爾莫總統的雕像

1800年,菲爾莫出生在紐約州西部的一個貧困家庭,父母都是佃農。他幾乎沒接受過正規教育。依靠刻苦自學成為律師。1828年,入選到州眾議院,1832年,入選到聯邦眾議院1848年,當選為副總統。1850年,總統紮卡裏-泰勒死在任上,他繼任成為總統。

第25任總統(1897-1901)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1843-1901),在巴法羅召開的泛美博覽會上被人刺殺,之後副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遞補上去。這是一件在紐約州發生的大事,當時震驚了全國。但麥金利不是出生在紐約州,而是出生在俄亥俄州。

第26任總統(1901-1909)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9-1919),出生在紐約曼哈頓中城的一座公寓裏。1901年,總統威廉-麥金利無政府主義刺殺身亡,他以副總統的身份繼任成為總統。羅斯福時年42歲,是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由於西奧多-羅斯福的遠房堂弟,富蘭克林-羅斯福日後也當選為總統,所以在中文裏常稱西奧多-羅斯福為“老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為“小羅斯福”。老羅斯福曾任美國海軍部副部長,參加過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為副總統,1901年繼位為總統。

下圖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標準像。

圖20.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標準像

老羅斯福總統在紐約長島的薩卡莫山有個別墅,人稱“小白宮”。為了紀念老羅斯福總統,美國國家公園局在那裏開辟了“薩卡莫山國家曆史遺址”(Sagamore Hill National Historic Site)。2012年8月30日,我去參觀了這個景點。下麵的兩圖是我在那裏拍攝的紀念照。

圖21. 我在“薩卡莫山國家曆史遺址”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22. 老羅斯福總統在紐約長島的“小白宮”

老羅斯福還有一個紀念地,在紐約州的巴法羅,叫“西奧多-羅斯福宣誓就職國家曆史遺址”(Theodore Roosevelt Inaugural National Historic Site)。是老羅斯福總統就職時,對公眾發表演說的地方。據說他當時曾經與上千人握過手,創造了什麽什麽的曆史記錄。

下圖是“西奧多-羅斯福宣誓就職國家曆史遺址”的指示牌。

圖23. “西奧多-羅斯福宣誓就職國家曆史遺址”的指示牌

2011年9月29日,我造訪了這個大樓,在工作人員的慫擁之下,坐在辦公桌前當了五分鍾的“臨時總統”,工作人員還熱情主動地為我照相。下圖是我在辦公室裏當了五分鍾的“臨時總統”。

圖24. 我當五分鍾的“臨時總統”

第32任美國總統(1933-1945)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882-1945),出生在紐約州的海德帕克(Hyde Park)。富蘭克林的遠房堂兄西奧多,是第26任美國總統,所以在中文裏常稱富蘭克林為“小羅斯福”。下圖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標準像。

圖25.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標準像

小羅斯福總統是美國1920-19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是唯一的一位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

美國國家公園局在小羅斯福總統的家鄉,紐約州的小鎮“海德帕克”(Hyde Park),開辟了“富蘭克林-羅斯福國家曆史遺址”(Franklin D. Roosevelt National Historic Site)。該鎮位於哈德遜河東岸,距離紐約大約80英裏。

此處也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Franklin D. Roosevelt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的所在地。2011年9月20日,我曾經訪問過那裏。下圖是這個紀念地的指示牌,再下圖是他的陵墓和他的半身像。

圖26. “羅斯福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羅斯福國家曆史遺址”的指示牌

圖27. 小羅斯福總統的陵墓和他的半身像

在文化教育方麵,紐約州也在全國名列前茅。其中的常春藤名校“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坐落在一個叫“伊薩卡”(Ithaca)的大學城,位於紐約州中部手指湖中最大的“卡尤加湖”(Cayuga Lake)最南端。

雖然這座大學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但是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青年學子前來攻讀,其中不乏中國留學生。2010年7月14日,我曾經到該校校園觀光遊覽了大半天。下圖是是該校創始人埃茲拉-康奈爾(Ezra Cornell)的雕像,再下圖是我在大學校園裏的留影。

圖28. 康奈爾大學創始人埃茲拉-康奈爾的雕像

圖29. 我在康乃爾大學校園裏的留影

紐約州的另一所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位於紐約曼哈頓上城。著名的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經在此校執教多年。2010年7月19日,2011年9月17日,我曾經兩次參觀該校的校園。

下圖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再下圖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裏的留影。

圖30. 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

圖31.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裏的留影

紐約州除了私立大學名校之外,公立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UNY),有幾個分校在美國也頗有名氣。例如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SUNY-Albany)和紐約州立大學巴法羅分校(SUNY-Buffalo),我都走馬觀花式地參觀過。

位於紐約長島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UNY-Stony Brook),是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教授楊振寧工作過多年的地方。2010年7月19日,我在去紐約之前曾經造訪過該校校園。下圖是我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校門口的留影。

圖32. 我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校門口的留影

提到紐約州的大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西點軍校”不可忽略。該校的正式名稱是“美國陸軍軍事學院”(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陸軍”兩個字是我加上去的,因為美國還有單獨的“海軍學院”和“空軍學院”,都在別的州。

西點軍校位於哈德遜河西岸的“西點鎮”(West Point),距離紐約大約兩個多小時的車程。該校號稱“將軍的搖籃”,因為許多著名將領都畢業於該校。例如內戰時期南軍統帥李將軍和北軍統帥格蘭特,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區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

還有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區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前些年的沙漠風暴總司令施瓦茨柯夫和前國務卿鮑威爾等。2011年9月19日,我曾經到過西點軍校,乘坐導遊巴士參觀了校內的所有景點。下圖是我在西點軍校遊客中心門前的留影,再下圖是西點軍校的導遊巴士。

圖33. 我在“西點軍校”遊客中心門前的留影

圖34. “西點軍校”的導遊巴士

第12州:北卡羅萊納(North Carolina,NC)

北卡羅萊納州的車牌上寫著“第一個飛上天”(First in Flight)。

圖35. 北卡羅萊納:第一個飛上天

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中文簡稱“北卡”。自稱為“第一個飛上天”,理由是:1903年12月17日,來自俄亥俄州(Ohio)的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在北卡羅萊納州沿海的“小鷹鎮”(Kitty Hawk),成功地試飛了他們製造的飛行器。

下圖是萊特兄弟在“小鷹鎮”試飛他們的飛行器。

圖36. 萊特兄弟成功地試飛了他們製造的飛行器

如今航空航天事業發展到了太空,但追根朔源,祖師爺還是這兄弟倆。現在,國家公園局在這裏開辟了“萊特兄弟國家紀念地”(Wright Brothers National Memorial)。

北卡羅來納州的北麵是弗吉尼亞州,兩州的邊界是直線,東麵和東南麵是浩瀚的大西洋。南麵是南卡羅來納州,西南麵是喬治亞州,西北麵是田納西州。下麵是北卡羅萊納州的地圖。

圖37. 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NC)的地圖

北卡的地理樣貌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個是西部地區,大陸型氣候,冬季寒冷多雪。第二個是中部地區,人口稠密都市化。首府瑞利(Raleigh)和最大的城市夏洛特(Charlotte)都在此區。第三個是東部大西洋海岸平原,是個農業區,著名的棉花種植園都在此區。

1584年,英國的瓦爾特-瑞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1552-1618)曾經在這裏建立了殖民地,後來又向內陸發展。許多英國移民從北邊的弗吉尼亞來到這裏,使此地麵積擴大人口增多。為了紀念這位英國爵士,本州的首府瑞利(Raleigh)以他的名字命名。

1629年,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1625-1649)將該地與弗吉尼亞分開,並以自己的拉丁化名字命名為卡羅來納。1729年,卡羅來納被一分為二,南卡和北卡。1775年,北卡宣布脫離英國。1789年11月21日,北卡批準了聯邦憲法,成為美國的第12個州。

2004年聖誕節期間,我與我妻乘坐遊輪到加勒比海度假。回來時的12月28日,駕車到北卡首府瑞利來參觀。因為是聖誕節假期,州議會大樓關閉。大樓顯得老舊,加上天氣陰冷,地麵滿是積雪,人也抖不起精神。但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此城,留個紀念吧。

下圖是我在“北卡羅來納州議會大樓”前麵的留影。

圖38. 我在“北卡羅萊納州議會大樓”前麵的留影

南北戰爭之前,北卡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黑人,以黑人為主要勞動力的棉花種植園是該州的主要經濟支柱。所以當1861年內戰爆發時,北卡馬上加入南方聯盟。雖然在內戰時期發生在本州的戰役不多,但北卡還是派出了很多軍隊參加戰鬥。

北卡有一個綽號叫“瀝青腳跟州”(Tar Heel State)。原來內戰時期,北卡軍團的士兵們絕不後退和逃跑,說是他們的腳跟已經粘在瀝青地上了。當時的南軍統帥李將軍高度讚揚北卡士兵的勇敢精神,稱讚他們為“瀝青腳跟青年”(Tar Heel Boys)。

首府瑞利與兩個不遠的城市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研究園區”(Triangle Research Park)。三個美國著名的大學各在其中的一個城市:杜若姆的公爵大學,瑞利的北卡州立大學,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2004年12月28日,我參觀了“公爵大學”(Duke University)。

夏洛特市(Charlotte)位於本州中部的最南端,是個僅次於紐約的全美第二大金融中心。一些大銀行的總部也設在這裏,如“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等等。1937年,還在這裏建成一個‘美國造幣廠”(US Mint)。

2012年9月9日,我來到此城轉悠了大半天。到信息中心讀到有關資料才知道,該城名字的來源是,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1760-1820)之妻,德國梅克倫堡(Mecklenburg)的公主夏洛特(Charlotte)。

在市中心的四個拐角,各有一個高柱,每個柱上都有一個雕像,雕像講述著該城的曆史。第一個是淘金礦工,象征淘金的過去。第二個是紡織女工,代表該城的紡織業。第三個是鐵路工人,顯示其交通樞紐的地位。第四個是抱著孩子的媽媽,表達本市的未來和希望。

於是我找好角度,把這四個雕像全部納入了我的鏡頭之中。下麵的四張圖,分別是這四個典型人物的形象。

圖39. 淘金礦工

圖40. 紡織女工

圖41. 鐵路工人

圖42. 抱著孩子的媽媽

我在夏洛特市中心漫遊了兩個多小時,包括市政廳,會議中心,圖書館,藝術館,造幣廠,還有NASCAR的賽車場。雖然大部分沒有入內參觀,但對這個城市總算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下圖是夏洛特會議中心,再下圖是夏洛特藝術博物館,第三圖是圖書館後麵的“一摞書”。

圖43. 夏洛特會議中心

圖44. 夏洛特藝術博物館

圖45. 夏洛特公共圖書館後麵的“一摞書”

北卡還出了一位美國總統,第11任總統(1845-1849)詹姆斯-波爾克(James K. Polk)。他出生和成長在南郊的小鎮“潘維爾”(Pineville)。現在那個莊園被開辟為“波爾克總統出生地州立曆史遺址”(President Polk Birthplace State Historic Site)。

2012年9月9日上午,我去那裏參觀,星期日博物館關門,但是可以進到莊園裏去照相。下圖是我在“波爾克總統出生地州立曆史遺址”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波爾克總統出生地州立曆史遺址”的訪客中心。

圖46. 我在“波爾克總統出生地州立曆史遺址”指示牌前留影

圖47. “波爾克總統出生地州立曆史遺址”的訪客中心

第13州:羅德島(Rhode Island,RI)

羅德島州(Rhode Island)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海洋州”(Ocean State)。

圖48. 羅德島:海洋州

首先要明確,“羅德島”其實並不是一個“島”,甚至連“半島”都算不上,隻是“靠海”而已。它的西麵是康涅狄克州,兩州的邊界是直線。北麵和東麵是馬薩諸塞州,邊界也是直線,而且都是大陸。隻有南麵對著大西洋延伸過來的羅德島海峽。

羅德島州的麵積是美國50個州中最小的,隻有1000多平方英裏,阿拉斯加州的麵積是它的400多倍。可能是它太小了,隻配稱一個“島”而已。但是它的麵積雖小,人口可不少,有100多萬,每平方英裏有1000多人,夠稠密的了。下麵是羅德島州的地圖。

圖49. 羅德島州(Rhode Island,RI)的地圖

羅德島州的地圖很像一個不太規則的長方形。北邊和西邊都是直線,南邊的海岸不太規則。長方形的東南角冒出一個很大的鼓包,鼓包裏的海灣吞吃了大部分麵積。大西洋海水灌入這個鼓包,使其成為一個海灣。遠洋輪船可以通過這個海灣,直達首府普羅維登斯。

這個大海灣再加上其中的38個島嶼,使得本州的海岸線竟長達400多英裏。因為與海洋的關係如此密切,所以本州不僅獲得了一個不是“島”的“羅德島”(Rhode Island)的正式名稱,而且還獲得了一個“海洋州”(Ocean State)的別稱。

2010年7月18日上午,當我來到“普羅維登斯”參觀“羅德島州議會大廈”(Rhode Island State Capitol)。當時陽光明媚萬裏無雲。潔白的大理石建築物,在藍天綠地的背景下格外醒目,人也變得神清氣爽,於是在州議會大廈前拍下了這一照片。

下圖是我在“羅德島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50. 我在“羅德島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本州的地理樣貌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英格蘭高地,占本州麵積的三分之二。大多是岩石森林和湖泊,不適和農耕。第二部分是海岸低地,占總麵積的三分之一。多沙的海灘,鹹水的沼澤,肥沃的土壤,適合的氣候,有許多葡萄園,可以釀製葡萄酒。

早在1614年,荷蘭人就曾到過此地探險,但沒有久住。他們看到海岸上遍地是紅土,就以荷蘭語高呼(Roodt Eylandt),意思是“紅島”(Red Island),英國人後來拚成(Rhode Island),即“羅德島”,一直延續至今。

1636年,英國人羅傑-威廉斯(Roger Williams)率眾到此。他從印第安酋長那裏買下了一塊土地,命名為“普羅維登斯”。1663年獲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1660-1685)特許,建立羅德島殖民地。下圖是油畫羅傑-威廉斯從印地安酋長手中買地。

圖51. 羅傑-威廉斯從印第安酋長手中買地

美國國家公園局在這裏開辟了一個“羅傑-威廉斯國家紀念地”(Roger Williams National Memorial)。2010年7月18日上午,我離開羅德島州議會大廈後,就到這個景點去參觀。下圖是“羅傑-威廉斯國家紀念地”的指示牌。

圖52. “羅傑-威廉斯國家紀念地”的指示牌

“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是本州首府,也是本州最大的城市。是全州的交通樞紐,也是本州政治,經濟,商業,金融,文化,教育的中心。本市的“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是著名的長春藤名校之一。

2010年7月18日,我到該校的校園去參觀。恰好趕上了一群準備秋季入學的預備生,我便隨團參觀了校園的大部分。下圖是布朗大學的教學大樓,再下圖是布朗大學的圖書館。

圖53. 布朗大學的教學樓

圖54. 布朗大學的圖書館

十八世紀,羅德島的“新港”(Newport),在所謂的“三角貿易”(Triangle Trade)中獲得暴利。商人們把木材運往西印度群島,換回原材料來釀製蘭姆酒,再把蘭姆酒運往非洲去賣,同時買回黑人奴隸,從而發了大財。那時候該地的經濟遙遙領先於其它殖民地。

羅德島“新港”發達的原因一,是因為高利潤的三角貿易。原因之二,是因為豐富的水力資源。原因之三,是因為廉價的黑人勞動力。此後大量的歐洲移民蜂擁而至:愛爾蘭人,英格蘭人,蘇格蘭人,還有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

1776年,該殖民地第一個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雖然它在13個殖民地中是最早宣布獨立的,但卻是最後批準聯邦憲法的一個州。直到1790年5月29日,憲法中加入“權利法案”後,羅德島才批準了聯邦憲法,成為美國的第13個州。

這個“權利法案”規定,每州不論大小,都有兩名參議員(Senator)。眾議員(Representative)的數目則根據每州人口的多少而定。這樣,像羅德島這樣的小州,雖然眾議員的數量少,但是也有兩名參議員,投票時才不會吃虧。

美國的工業革命實際上也是從羅德島州開始的。1793年,薩繆爾-斯萊特(Samuel Slater)第一個建立以水力為動力的紡紗廠。很快,紡織品生產變成了本州的經濟支柱。到1815年為止,全州有100多個紡紗廠建立起來。

188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些經營輪船鐵路和礦山而發財的富翁,如範德比爾特(Vanderbilt)和卡內基(Carnegie)等望族。這些被戲稱為“強盜男爵”(Robber Baron)的超級富豪們,在“新港”建築了一些高大威猛的豪華莊園。

現在這些豪華莊園的大多數,已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2010年7月18日下午,我曾經駕車到“新港”參觀遊覽了大半天。

首先去看“大理石房”,大理石房僅大理石材就用了50多萬立方英尺,花費700多萬美元。看過大理石房的內外之後,感覺很像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Versailles in Paris,France)。下圖是新港的“大理石房”(Marble House)。

圖55. 新港的“大理石房”

然後去看“榆樹大廈”,在建築物的台階和廣場上,有許多氧化得發綠了的人物和各種動物的青銅雕像,顯得格外氣魄非凡。下圖是新港的“榆樹大廈”(The Elms)。

圖56. 新港的“榆樹大廈”

最後去看所謂的“茶鬥色魔”(Chateau-Sur-Mer),中文譯名是我按英文發音給起的。其實這個詞可能是法文,我不會讀,就濫竽充數了。下圖新港的是“茶鬥色魔”。

圖57. 新港的“茶鬥色魔”

另外還有不同名稱的豪華別墅,如“布瑞克爾別墅”(The Breaker),“玫瑰懸崖”(Rose Cliff)和“範德比爾特莊園”(Vanderbilt Mansions)等等。隻要大門開放,我就進去參觀了,照片就不出示了。

不遠處有一個“布倫頓岬州立公園”(Brenton Point State Park)。很多人在海邊戲水,看起來很熱鬧,我也去轉了轉。下圖是“布倫頓岬州立公園”,再下圖是我在“布倫頓岬州立公園”裏的留影。

圖58. 新港的“布倫頓岬州立公園”

圖59. 新港的“布倫頓岬州立公園”

 

第14州:弗蒙特(Vermont,VT)

弗蒙特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綠山州”(Green Mountain State)。

圖60. 弗蒙特:綠山州

1609年,法國探險家薩繆爾-查普林(Samuel de Champlain)曾到此地探險。當他看到這個布滿稠密森林的綠色山脈時,情不自禁用法語大呼:(Vert Mont)!(Vert)是“綠色”,(Mont)是“山”,譯成英語是“綠山”(Green Mountain)。

由此,本州不僅獲得了“弗蒙特”(Vermont)的正式名稱,而且還獲得了“綠山州”(Green Mountain State)的別稱。下圖是弗蒙特州的地圖。

圖61. 弗蒙特州(Vermont,VT)的地圖

弗蒙特州的東麵是新罕布舍州,南麵是麻薩諸塞州,西麵是紐約州,北麵是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該州的地圖像一個倒立的直角梯形。梯形的斜邊是彎彎曲曲的康涅狄克河,是本州與新罕布舍州的分界河。如果把兩州的地圖合並起來看,正好互補,像一個豎立的長方形。

該州的地理樣貌分為六個區域。第一個是東北高地,布滿森林和岩石,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第二個是西部新英格蘭高地,有岩石山丘和肥沃低地,有許多農場。第三個是綠山山區,是旅遊活動地區,夏天爬山冬天滑雪,也是本州主要的采石地帶。

第四個是弗蒙特穀地,有很多河流和小溪。第五個是塔科尼克山區,其中有許多山峰湖泊和小溪。第六個是查普林穀地,在查普林湖一帶。這裏土壤肥沃,有許多牛奶場和果園。弗蒙特州的氣候是夏天短暫而涼爽,冬天漫長而寒冷。

1666年,法國人在此地建立了永久性貿易站和居留地。1724年,英國人也在此處建立了殖民地。兩大帝國為爭奪土地而打了起來(即所謂的法印戰爭)。最後在1763年,法國人撤回到加拿大,英國人獨占了弗蒙特。

弗蒙特州的地理位置夾在紐約州和新罕布舍州之間,而兩者都想吞並它,因而打了起來。弗蒙特怕被吞並,曾經宣布成立獨立的共和國,這不僅是為了脫離英國而獨立,也是為了擺脫兩個虎視眈眈的強鄰。

然而,獨立戰爭爆發後,弗蒙特馬上站在抗英的立場上。1775年,占領了查普林湖邊上的一個要塞,從而點燃了獨立戰爭的火焰。參加這次戰役的是伯靈頓(Burlington)的民兵組織“綠山青年軍”(Green Mountain Boys)。

獨立戰爭以後,弗蒙特曾經與加拿大談判多次,但沒有並入其中。最後在1791年3月4日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14個州,也被譽為美國最初13個州之外的第一個州。1805年,蒙彼利埃(Montpelier)成為弗蒙特州的首府。

弗蒙特州在經濟方麵,地理勢態起到關鍵作用。全世界最大的花崗岩采石場大理石采石場都在這裏。該州是最主要的建築石材供應地。綠山的硬木支持家具業,軟木可用於造紙。山區牧場便於放養牲畜,生產牛奶和乳酪。優美的大自然環境為旅遊業創造有利條件。

19世紀上半葉,本州從西班牙引進了“美林諾綿羊”(Merino Sheep)並且辦起了毛紡織廠。從而使圈養這種綿羊成了本州的主要畜牧業。這裏生產的羊毛產品主要運往紐約。1849年,鐵路修到弗蒙特州,使其資源外運更加方便。

早在獨立戰爭時期的1777年,弗蒙特在憲法中就廢止了奴隸製。1834年,該州成立了反奴隸製協會,曾經幫助很多黑奴由此地逃亡加拿大。內戰時期,本州也發生過幾次較大戰役。1864年發生在聖-阿爾班斯戰役是內戰中最北邊的一個戰場。

2011年9月25日,我來到蒙彼利埃參觀州議會大廈(State Capitol)。雖然是下午4點多,但天空晴朗,陽光明亮。潔白的大樓和鍍金的圓頂相映生輝。我的心情十分愉快,於是在樓前拍了一張“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照片。

下圖是我在“弗蒙特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62. 我在“弗蒙特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坐落在查普林湖畔的伯靈頓(Burlington)是本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工商業和文化教育的中心,還是通往加拿大東部的最大口岸。1998年5月28日,我曾經路過此城並且住過一晚。當時因為開會趕路,不便在此久留,隻到湖邊逛了一下,下圖是我在查普林湖畔的留影。

圖63. 我在查普林湖畔的留影

弗蒙特州還出了兩位總統,第一個是第30任總統(1923-1929)開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872-1933)。1923年,前任總統沃倫-哈定突然病逝,柯立芝以副總統遞補上去。兩年之後競選連任成功,一直幹到1929年期滿。

柯立芝的家鄉是弗蒙特州的小鎮“普利茅斯”(Plymouth)。現在已經開辟為“柯立芝總統州立曆史遺址”(President Calvin Coolidge State Historic Site)。2011年9月26日,我曾經到過此地參觀訪問。下圖是這個景點的指示牌,再下圖是柯立芝總統的故居。

圖64. “柯立芝總統州立曆史遺址”的指示牌

圖65. 柯立芝總統的故居

另一位是第21任總統(1881-1885)切斯特-阿瑟(Chester Arthur,1829-1886),也是因前任總統加菲爾德突然逝世,以副總統遞補上去的。加菲爾德不是病逝,而是被人刺殺的。不過阿瑟不太幸運,競選連任不成功。家鄉在北部山區偏遠小鎮,交通不便,我沒去參觀。

由於本州盛產大理石,所以建立一個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弗蒙特大理石展覽和博物館”(Vermont Marble Exhibit & Museum)。其位置在US-4號公路北邊的小鎮“普若克特”(Proctor)。2011年9月26日,我曾經到此參觀過,下圖是這個景點的指示牌。

圖66. “弗蒙特大理石展覽和博物館”的指示牌

進來後一看,哇嗷,果真是一片白色的大理石世界。連大門都是用粗獷的大理石塊搭成的。裏麵有十來個展廳,其中有一個總統廳,展示著從華盛頓到老布什等41位總統的浮雕胸像,個個絢絢如生,神采奕奕。下圖是林肯總統的大理石浮雕胸像。

圖67. 林肯總統的大理石浮雕胸像

還有一個關於宗教內容的展廳,有“耶穌受難”,“最後的晚餐”等等。我手眼並用,相機閃個不停,逗留了兩個多小時後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下圖是大理石浮雕“最後的晚餐”。

圖68. 大理石浮雕“最後的晚餐雕”

就在同一天,我還發現了又一個“諾爾曼-洛克維爾博物館”(Norman Rockwell Museum)。諾爾曼-洛克維爾是美國著名的插圖畫家,在他的家鄉馬薩諸塞州的“斯托克橋”(Stockbridge),有一個更大的博物館。

我在同一次旅程的前幾天曾經到過那裏,想不到這裏還有一個,就毫不猶豫地入內參觀。這裏的原作不多,基本上都是他在各種雜誌封麵,廣告和日曆上發表的作品,有2500多件。不過我還是買了一些畫片作為紀念。下圖是“諾爾曼-洛克維爾博物館”。

圖69. 諾爾曼-洛克維爾博物館

美國國家公園局在本州所設的公園隻有一個,位於該州的小鎮“伍德斯托克”(Woodstock)。公園的名字很長,叫做“馬爾什-比靈斯-洛克菲勒國家曆史公園”(Marsh Billings Rockefeller National Historic Park)。

由於事前準備工作不足,我不知道是幹什麽的。既然是本州唯一的國家公園,我又正好路過這裏,沒有理由不進去看看。進去後發現很大的一片,有好幾處景點。訪客中心設在莊園的大樓內,那天不開。下圖是我在景點指示牌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該景點的博物館。

圖70. 我在“馬爾什-比靈斯-洛克菲勒國家曆史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71. “馬爾什-比靈斯-洛克菲勒國家曆史公園”的博物館

當天雖然在外麵照了像,但還是不甚了然。回家後一查資料,哇嗷,裏麵還有好多故事哪!喬治-波金斯-馬爾什(George Perkins Marsh)曾任國會議員和外交官,是著名的環保主義者。1805年,他建造了這個莊園。這是第一個人(Marsh)。

後來,弗列德裏克-比靈斯(Frederick Billings)買下了這個莊園和農場。比靈斯是個企業家,慈善家和環保主義者。他不僅經營乳製品廠,還繪製了全國第一個管理森林的藍圖,對環境保護大聲疾呼不遺餘力。這是第二個人(Billings)。

後來他的事業由三代女人繼續下去:他的妻子,女兒和孫女。他的孫女瑪麗-法蘭奇(Mary French)後來嫁給了大富翁勞倫斯-洛克菲勒(Lawrence Rockefeller)。這是第三個人(Rockefeller)。

因為兩個家族合作都致力於環保,最後洛克菲勒把他的莊園和一大片林地全都捐獻給國家。1992年,美國國家公園局在這裏建立了全國唯一以環保為主題的公園對外開放。

很早以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說弗蒙特州還有一個“馮-特拉普家族莊園”(von Trapp Family Lodge),莊園主人就是電影“音樂之聲”(Sound of Music)裏的主人公,奧地利的海軍軍官“馮-特拉普”(von Trapp)。但就是不知道這個莊園在哪兒。

“音樂之聲”的錄影帶我不知看過多少遍,每次都情不自禁地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對於扮演男女主角的影星克裏斯托弗-普盧默(Christopher Plummer)和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更是欽佩之至。幾十年後還活躍在銀幕和舞台上,真是兩顆不老的藝術常青樹。

下圖是“音樂之聲”裏的影星克裏斯托弗-普盧默和朱莉-安德魯斯。再下圖是朱莉-安德魯斯在“音樂之聲”裏飾演的家庭女教師瑪莉亞。第三圖是她和七個孩子在風光秀麗的阿爾卑斯山山麓的草地上歡唱“逗萊咪”。

圖72. 影星克裏斯托弗-普盧默和朱莉-安德魯斯

圖73. 朱莉-安德魯斯飾演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

圖74. 瑪莉亞和七個孩子在歡唱“逗萊咪”

2002年,我與我妻曾隨團到歐洲大陸旅遊,到過奧地利的薩爾斯堡(Salzburg),就是音樂神童莫紮特(Mozart)的故鄉。那裏有電影“音樂之聲”的現場拍攝地。“逗萊咪”的場景,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將來如果能夠找到那個弗蒙特莊園,無論如何也要前去參觀拜訪。

下圖是我後來在網上查到真正的“格奧爾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當年奧地利的海軍軍官。後來移民到美國弗蒙特州的莊園,最後在那裏去世。下圖是奧地利海軍軍官格奧爾格-馮-特拉普。

圖75. 格奧爾戈-馮-特拉普

 

第15州:肯塔基(Kentucky,KY)

肯塔基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藍草州”(Bluegrass State)。

圖76. 肯塔基:藍草州

肯塔基州的別稱為什麽是藍草州呢?“藍草”是一種早熟禾屬植物的名稱,最為著名的是“肯塔基藍草”。 肯塔基州中部和北部是著名的“藍草地區”。藍草地區的特點是:有漫長而溫暖的種植季節,有營養豐富的多鈣土壤,因此能夠滋潤遍地生長的藍草。

正是這些遍地生長的藍草,撫育了肯塔基的純種賽馬。這些純種賽馬,成就了本州獨特的娛樂活動“肯塔基德比”(Kentucky Derby)。我在出國前的英語培訓班就學過(Kentucky Derby)這個單詞,英語托福考試也有這個題目,但是當時不甚理解。

直到2001年11月16日,我參觀位於列克星頓的“肯塔基賽馬公園”(Kentucky Horse Park)才明白,這是肯塔基人的驕傲。不信你看,“肯塔基賽馬公園“的指示牌上,勾勒了出奔跑的駿馬。下圖是我在列克星頓“肯塔基賽馬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77. 我在“肯塔基賽馬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既然賽馬節對於肯塔基人這麽重要,那養育純種賽馬也就非常重要了。進而“肯塔基藍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後肯塔基州的別稱“藍草州”(Bluegrass State)就可以理解了。下圖是肯塔基藍草地區的兩匹純種賽馬。

圖78. 肯塔基藍草地區的兩匹純種賽馬

肯塔基州的東麵是西弗吉尼亞州和弗吉尼亞州,南麵是田納西州,西麵是密蘇裏州和伊利諾伊州,北麵是印第安納州和俄亥俄州。本州的首府是法蘭克福(Frankfort),最大的城市是路易維爾(Louisville),其次是列克星頓(Lexington)。下圖是肯塔基州的地圖。

圖79. 肯塔基州(Kentucky,KY)的地圖

2010年聖誕節加新年的長假,我決定到美國南方的各州自駕遊。以前注重東西兩岸忽略了南方,這次補上。作為這次出遊的首站是肯塔基州的首府法蘭克福(Frankfort)。下圖是我在“肯塔基州議會大廈”(Kentucky State Capitol)前麵的留影。

圖80. 我在“肯塔基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因為12月23日是假期,大樓關閉,隻能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在外邊照相。天空灰暗,台階積雪,樹葉凋零,看來冬天的確不是旅遊的好季節。不過議會大廈還是滿雄偉的,據說是用弗蒙特花崗岩建造的,大樓的圓頂是按照巴黎“榮軍院”仿造的(存放拿破倫棺木)。

本州東部阿帕拉契亞山脈和坎伯蘭高原有一些河流,從高山上衝下來,把山地切割成一個又長又深的峽穀,稱為坎伯蘭裂縫,是山脈的一個自然缺口。東邊弗吉尼亞居民可以通過這個缺口到達肯塔基,當時是弗吉尼亞的一部分,不過距離首府太遠,被認為是邊疆。

1750年,湯瑪斯-沃克醫生(Dr. Thomas Walker)曾穿過坎伯蘭裂縫到達此地。1775年,丹尼爾-布恩(Daniel Boone)與他的追隨者沿著沃克醫生的足跡,也跨過這個缺口,建立了永久居住地。從此,拓荒者們不斷源源而來,幾年之內竟有20多萬人通過這個山口。

然而,這些拓荒者們在這裏生存並不容易,此地偏遠孤立人煙稀少,遍地是野狼和熊羆。另外,當地的印第安人也不歡迎他們,稱其為入侵者,在獨立戰爭中竟幫助英國人打他們。因此,發生在本州與英軍直接對壘的戰役並不多,反而與當地的印第安人打了很多年。

為了紀念這些傳奇的拓荒者們,美國國家公園局在此地開辟“坎伯蘭裂縫國家曆史公園”(Cumberland Gap National Historic Park)。2013年6月19日,我曾經到過這個公園。下圖是我在景點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山頂俯瞰山口,似乎還很荒野。

圖81. 我在“坎伯蘭裂縫國家曆史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82. 我在山頂俯視“坎伯蘭裂縫國家曆史公園”

1792年6月1日,肯塔基擺脫了弗吉尼亞,以單獨的州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15個州,首府設在法蘭克福。說起來,首府的選擇也是個折衷妥協的結果。大哥路易維爾和二哥列克星頓爭執不下,才讓這個位置在中間的小老弟法蘭克福撿了便宜,被選擇作為首府。

南北戰爭之前,蓄奴與廢奴之爭很激烈,大種植園主是蓄奴派,小農和手工業者是廢奴派。本州最為著名的政治家亨利-克雷(Henry Clay)是個老練的調和主義者,他總想在蓄奴和廢奴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這位“土”先生(Clay英文原意是土),其實一點都不“土”。

他曾連任聯邦參議員和眾議員多年,他五次競選總統,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是名氣很大。他確實兩次成功地製止過一觸及發的內戰。但在他去世後,內戰終於爆發。在內戰時期,該州雖然是蓄奴州,但仍站在北方一邊,造成本州有兩個政府。戰後分裂為對立的兩派。

最後兩派衝突變成暴力行為,一些人衝進州政府大樓,把州長戈貝爾給打死了。事件發生的幾個月之後,戈貝爾的搭檔貝克漢(Beckham)及其政治對手泰勒(Taylor),都聲稱是該州州長,事情鬧到最高法院。最後貝克漢獲勝,泰勒離開去了印第安納。

肯塔基州最為特殊的自然景觀是它的地下洞穴係統。在本州的中部偏西有個“猛獁象洞穴國家公園”(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是本州溶洞係統的核心。地下道長360英裏,上下分五層,最深處達360英尺。大量的鍾乳石,石筍和石柱,分布在洞穴之中。

不過“猛獁象”隻是個名字而已,與早已滅絕的史前動物毫不相幹。2003年4月19-20日,我與我兒用了兩天時間,參觀“猛獁象洞穴國家公園”。下圖是我在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與我兒在洞穴裏的合影。

圖83. 我在“猛獁象洞穴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84. 我與我兒在“猛獁象洞穴”裏的合影

路易維爾(Louisville)是本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州的工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肯塔基人口的大部分都居住在路易維爾及其周邊地區。1999年4月4日,2012年9月16日,我曾經兩次到過這個城市,尤其是第二次,在市中心與俄亥俄河邊轉悠了好幾個小時。

路易維爾的名稱,來源於法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就是那個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與其王後安托瓦奈特(Antoinette),一起被送上斷頭台的那個倒黴的國王。他的雕像聳立在市政廳前麵的廣場上,下圖是法王路易十六的雕像。

圖85. 市政廳廣場上法王路易十六的雕像

關於這個城市名稱的發音,有的人讀成“路易斯維爾”,包括中國官方的地圖冊《美國》。但也有的人讀成“路易維爾”,顯然是沿用了法語的發音。

我在出國前參加英語培訓班時,除了向美籍教師學習之外,還經常收聽“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VOA)。那個渾厚的男低音,極富磁性魅力,聽起來令人著迷,他把這個城市的名字讀成“路易維爾”,我也就跟著他讀成“路易維爾”。

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出國熱潮方興未艾,英語學習成為時尚,不論是英式的(如靈格風),還是美式的(如美國之音),都兼收並需,來者不拒。我們的英語培訓班有個中國女老師,滿口的英式英語,發音時硬硬的,聽起來怪怪的。

我的目標是去美國,自然是遵照美式英語。既有美籍教師,又有美國之音,既方便又舒服。嗷,對了,我的美籍教師叫史蒂夫-博斯維爾(Steve Boswell),對中國人非常熱情友好,他的家鄉就在肯塔基州,所以我對肯塔基還真有“不了情”。

美國第12任總統(1849-1850)紮卡裏-泰勒(Zachary Taylor),死後就埋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墓地裏,我兩次來過路易維爾都不知道。

然而,最令肯塔基人驕傲的還是林肯總統的出生地。在肯塔基州的入口指示牌上,除了背景有奔跑的駿馬之外,還特地標出了本州是“阿伯拉罕-林肯的出生地”(Birthplace of Abraham Lincoln)。下圖是肯塔基州的入口指示牌。

圖86. 肯塔基州的入口指示牌

1809年,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的小鎮“霍金維爾”(Hodgenville),實際上是小鎮附近的一個“小木屋”(Cabin)。現在,這個小木屋用一個像紀念堂似的大建築物罩起來,成為“林肯誕生地國家曆史公園”(Abraham Lincoln Birthplace National Historic Park)。

2003年4月18日,2012年9月16,我曾經兩次到此參觀,第一次是由我兒陪同,第二次是我自己。下圖是我在景點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兒坐在小木屋外台階上的留影。

圖87. 我在“林肯誕生地國家曆史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88. 我兒坐林肯地出生小木屋外台階上的留影

記得在公園的訪客中心裏,還有一個林肯的家譜,一直追朔到他上五代父係和母係的先祖。下圖是林肯家譜的圖片。

圖89. 林肯上五代父係和母係的先祖的圖片

在霍金維爾小鎮(Hodgenville)市中心的廣場上,有一個林肯的坐像,與首都華盛頓林肯紀念堂裏的坐像很相似,似乎出自同一個雕塑家之手。下圖是我林肯坐像下麵的留影。

圖90. 我在林肯坐像下麵的留影

最後說一句,許多國人對該州的認識,可能從美式快餐“啃他雞雞啃”(Kentucky Chicken)開始。有時媽媽為了哄小孩子:“聽話,媽媽帶你吃啃他雞”。如今“啃他雞雞啃”走向全世界,但是還上不了本州的車牌,不好意思(Sorry)。

下圖是“啃他雞雞啃”的招牌。

圖91. “啃他雞雞啃”的招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