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民日報“雞湯文”翻車,“正能量”為何會遭遇群嘲?

(2023-04-10 18:13:20) 下一個

2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勵誌短文,題目叫《好好幹,日子會越來越甜》。文章以兩個極為簡短的事例,通過在義烏打拚的河南人之口,激勵大家“好好幹,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甜。”

確切來講,這篇文章寫得還是很有功底、很有格調的,而且有故事、有內涵,比較符合大眾閱讀口味,可以稱得上自然貼切且,正能量滿滿。但就是這樣的一篇勵誌文,卻引爆了全網的情緒,遭到了網友的圍攻和群嘲。

網上聲音太多太雜,說什麽的都有。總的意思就是,大家並不是沒有好好幹,但事實是都過得比較艱難。特別是三年疫情下來,普通家庭都經曆了很多,收入和生活也改變了很多。這種“雞湯文”既不真實也不合時宜,根本不靈。

所謂的“雞湯文”,主要是能給人正能量的勵誌性文章。這類文章往往是通過充滿哲理、觸動心靈的故事,給人啟迪、讓人深省,以積極上進的陽光心態麵對生活。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可大家為何不僅看不到《好好幹,日子會越來越甜》的積極意義,反而嘲笑人民日報離人民太遠了呢?

其一,三年疫情影響太大,人們的生活確實有點難。許多人不僅工作沒有了保證,生活也是壓力很大。這也正如網友所說,“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在拚命工作,卻依然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天天加班熬夜,每天頂著星星出門,迎著月亮下班,卻淪為了房奴、卡奴、車奴。這樣的生活,讓多少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其二,輿論事件影響太大,人們的心理受到了衝擊。例如,廣西交1000萬贖金的縣委書記,貪汙3個億的餘姚市教育局局長王勝戰,都形成了較大的輿論影響。一邊是貪官橫行、貪汙腐敗的情況讓大家觸目驚心,主流媒體視而不見;一邊是主流媒體畫餅充饑,卻在鼓勵普通大眾好好幹。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到底是誰的“日子會越來越甜”?

其三,科技網絡影響太大,人們的認知發生了變化。現今科技發達,想好好幹的人未必就能有活幹。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等時刻大行其道,帶壞了社會風氣、刷新了人們的認知。加之許多不務正業的專家提出許多奇葩的建議,隻能讓人感覺所有的“雞湯”也不過是聞著香,喝來卻沒什麽營養的白開水。

實質上,大家還是比較認同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讓自己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的。但由於幸福感大大降低,這就讓“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甜”,成為了大家心裏一個的“梗”。尤其是在自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隻追求所謂的“正能量”,而各種樣的社會問題隻能靠群眾自發揭露,也更加增強了群眾對主流媒體“雞湯文”的反感。

“雞湯文”對於主流媒體來說,不是不能寫,也不是不能發。關鍵在於怎麽寫、怎麽發。有人說,《好好幹,日子會越來越甜》這篇文章怎麽看都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試想,在“好好幹,明年哥給你換個嫂子”的段子,已經顛覆了人們認知的當下,誰還喝得動這種老掉牙的雞湯?

筆者是河南人,當看到《好好幹,日子會越來越甜》這篇文章時,還有一種別樣的情愫,總感覺有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匯在腦中閃現,那就是“地域黑”。文章中舉了兩個例子,都是來自河南的打工者,雖然勵誌傾向比較鮮明,但在言辭用語之間,卻讓人看到了諸多的不堪。

例如,兩人2018年就來到義烏打拚。“在這裏創業很踏實。”韓開放說,對個體店鋪而言,義烏營商環境好,尤其對電商發展,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小。“平時政府會組織一些電商業務培訓和新規介紹,還有金融等方麵扶持,比如我們向銀行貸款相對會容易些。”他告訴記者,聽說這裏環境好,一傳十、十傳百,老家有百十多人,現在都在義烏發展。

這段話表麵上看,韓開放夫婦自己很能幹,幹不很不錯,還帶動了百十多人都在義烏發展。但從新聞宣傳角度來說,是明顯帶有地域傾向性的。其話裏言外的意思,無非就是河南的營商環境不好,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因而導致了大家都跑到了義務去發展。

又如,葛廣兵說,今年春節前,他得知縣裏組織了服裝加工培訓班,趕緊報了名。為期20多天的培訓中,葛廣兵學習了新技能。在這段文字中,原本是可以點明葛廣兵在河南哪個縣參加培訓的,但由於作者一筆帶過,很容易讓人誤讀為在浙江參加的培訓。

再如,葛廣兵不僅在工作上有人指導,生活上也有保障,“公司包食宿,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宿舍就在車間對麵。”他說,企業承諾每月完成保底任務就能拿到7000元,超出部分還會按件計算,“這麽算下來,兩個月時間就能賺回之前一年的收入,我可得好好幹,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甜。”

顯而易見,地域差異帶來的即是地域歧視。再者說了,像葛廣兵這樣的河南大漢,他會說出“我可得好好幹,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甜”這種油膩的話語嗎?媒體撰寫宣傳稿件,搞個場景、搞個語設無可厚非,但設若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為了渲染而渲染,就很難引發共鳴、凝聚共識、形成共情。

你若端著,我便無感。不接地氣的雞湯、空洞無味的大餅、傾向混亂的邏輯,往往很難得到讀者的認可和讚同,留下的也往往是傳播的無效和教訓。其實,很多輿論“翻車”事件,也就是這麽來的。

 

作者: 李吉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irefox01' 的評論 :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有道理。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556517' 的評論 : 忽悠是不可缺少的。。。
Firefox01 回複 悄悄話 “正能量”這個說法,似乎是習總成為一把手以後流行起來的。開始人們對他寄予厚望,現在嘛,大概隻能說,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因此,“正能量”幾乎沒有起到任何正麵的作用,人們隻能婉轉地表達自己的失望情緒。
556517 回複 悄悄話 所有當老板的都會對員工說這樣的話,用不必兌現的承諾忽悠人。黨的喉舌能不能有點新的創意?多少年來彈同樣的陳詞濫調,怎能將忽悠進行到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