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海體製內的良心

(2022-05-23 12:17:46) 下一個

這些天,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上海的醫生都去哪了,張文宏去哪了?
 
除了在典型報道裏偶爾看到他們如何救治新冠病人,這個群體似乎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曾幾何時,他們曾是我三年來不多的定心丸之一。尤記得武漢疫情之初,一位援漢的上海醫生推著一位感染新冠的老人去看夕陽。
 
要不是剛剛特地去查,我都不知道這個醫生叫劉凱,來自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上海的醫生應該是不在乎這些外在的虛名的,他們一如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務實,不張揚。
 
張醫生也曾經說過,專家不當官,社會才有希望。事實上,張醫生被推到前台也是迫不得已,而後來他的種種表現,也證明他沒有辜負公眾對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的期待。從來沒見過他給任何藥廠代言,亦不見他講過什麽假大空的話。 張醫生來自華山,帶老人看夕陽的那個劉醫生來自中山。在上海的時候,華山和中山是我去的最多的兩家醫院,有時候確實人很多,隨便看一個小毛病,都要排一兩個小時的隊,但我還是會去這兩家。
 
沒別的原因,他們意味著專業可信賴。
 
如今,上海這塊百年老店的招牌風雨飄搖,但我對上海醫生的信任卻並沒有減少一分一毫。盡管他們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有醫護被自己的醫院拒診最後因為搶救不及時,走了。不少人的求救信裏都提到了疫情期間就醫難的問題。有醫院在疫情的緊要關頭卻發了一篇引起廣泛爭議的丁丁保衛戰的文章。
 
但是追根溯源,這些跟醫生本身並無任何關係,要說有問題也是管理上出了問題。事實上疫情反而讓我對上海的醫生更加刮目相看。
 
還記得那個錄音裏的疾控“領導”朱醫生嗎?還記得騎車20公裏隻為了給員工發工資的張醫生嗎?還記得那個整天叫板各路名醫的繆醫生嗎?
 
越是缺乏常識的年代,就越發突顯常識的可貴。中山醫院的那兩篇刷屏的科普文章,正是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下發出的。
 
 

無論從什麽角度看,這兩篇文章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文章。
 
一篇說千萬不要對人體噴灑消毒劑,另一篇講“奧密克戎有200種後遺症”的說法並不科學。
 
但是如果看下他們發布的時間點,就知道有多難能可貴。前者發布在5月18日,此前的5月14日,傳出黃浦某社區給從方艙回來的患者和狗狗噴灑消毒水最後導致狗狗不幸身亡的事件。後者發布在4月2日,當時上海剛剛封城不久,各種消息滿天飛,真真假假,尤其關於後遺症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
 
而另一個更大的背景是,上海的防控措施中已經很難看到本地醫生的身影。
 
所以這兩篇文章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科普本身,而更多的是一種姿態,一種捍衛科學和常識的姿態。
 
今天我又重新翻看了這兩篇文章,很平常的話,卻像是看到黑暗裏的火種一樣彌足珍貴。
 
在《千萬不要對人體噴灑消毒劑》的七個理由中,第一個理由引用的是國務院文件中的一句話:《應對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工作方案》中明文規定不直接使用消毒劑對人員進行消毒。負責講述的是該院感染病科副科長高曉東,為了讓他的說法更有說服力,小編還給他加了另外一個頭銜:國家衛健委醫療機構感染預防和控製專家委員會委員。
 
在“奧密克戎有200種後遺症?會致死?”的問題下,該院感染病科與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傑說,這種說法大大誇大了它的後遺症,作為一種病毒感染,奧密克戎和兩年前經常侵犯下呼吸道的病毒類型相比,主要局限於上呼吸道。隻要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後遺症很少會出現,基本上可以完全康複。目前奧密克戎感染者95%以上是無症狀和輕型,普通型也隻有3-5%,重型和危重型罕見。
 
即便是將近兩個月後回看這句話,依然經得起檢驗。而針對“奧密克戎用什麽藥物治療”的解答,在我看來更像是對那款連字開頭的藥的一次打臉:“無症狀和輕型為主,基本不用藥……有發熱症狀的,可以用感冒退熱藥……如有感染,起病五天內,使用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片(Paxlovid)可有效抑製發展為重症、避免患者死亡……”
 
雖然最後胡醫生還提了嘴中藥——“同時,中醫中藥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但這不過隻是命題作文下一次慣有的規定動作。而縱觀全文,一字未提那個連字開頭的藥。
 
 

這兩篇文章在兩個關鍵時間節點上的刷屏,引發了我對這家三甲醫院強烈的好奇,是什麽讓他們在這樣的時刻做出這樣的舉動,是一次臨時起意,還是說這是一以貫之的行為?是幾個醫生的良心發現,還是說這是這家醫院乃至上海醫學界的良心底色?
 
翻看中山醫院公號的文章,你會發現,他們幾乎每天都會發一篇跟疫情有關的文章,有的是類似上述兩篇文章一樣的科普,有的是新冠患者救治的個案報道,有的是疫情期間如何針對常規病人展開救治。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老人家因為感染新冠持續發燒沒胃口,好幾天沒吃東西,抵抗力很差,如果再不進食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後來老人家屬說,老人最喜歡吃麵疙瘩,中山醫院的醫生開了個先例,把麵疙瘩送到了老人麵前。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在疫情防控幾乎鐵板一塊的當下,把麵疙瘩送到新冠病人的病房裏,是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的。忘記在四川還是東北,有醫生因為救治了發熱病人最後導致疫情傳播還被判了刑。
 
老人出院後,他的家屬給醫院寫了封感謝信:“我想說,我愛上海,我們是外地人,我大伯是一個普通工人,在這個特殊時刻,我們一起感受到了上海的溫暖,這份溫暖是因為有您們(白衣天使)!謝謝!”
 
想起之前在中山醫院的一次看病經曆,在網上。
 
那是2020年武漢疫情之後不久,當時肚子一直有腸鳴音,掛了中山醫院的消化科的一個醫生。你是不是最近休息不好,我說是啊,飲食是不是也很不規律,我說是啊。他說,那很正常,這個病叫腸胃功能紊亂,你把這些習慣改過來自然就好了。不用吃藥?不用。他的嗓音我到現在還記得,溫和而又堅定。
 
後來我發現基本上我遇到的大部分上海醫生都是如此,他們不光告訴你應該怎麽辦,還告訴你病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醫者仁心,大概就是如此吧。
 

後來,我又從中山醫院的曆史簡介中找到了那兩篇文章刷屏的曆史根源,它的建院史像是上海建市史的一個縮影。

建於日軍入侵上海前一年的193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起的名,孔祥熙為主任,孫科為副主任,申報老板史量才家屬捐款建了護士學校。建院發起人名錄,都是當時的大人物。來源: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70710/content-493891.html

一個時代背景是當時有300多萬人的上海,床位隻有5000來張,且多為外國人設立,收費昂貴。國民政府想建一個屬於上海人自己的公立醫院,但卻沒錢。早在醫院開建的五年前就開始了籌款,並組建了50多個籌款小分隊,隊長和副隊長都是當時的政商大腕和社會名流。

1937年日軍入侵上海,醫院先是遷到昆明,後來是重慶,抗戰勝利之後才遷回上海,此時正值上海霍亂流行,醫院作為時疫醫院從1946年7月到9月收治了2300人。不光霍亂,幾乎每次災難,中山醫院都衝在最前邊,1998年洪災,他們去了重災區之一的湖南,2008年地震,他們去了汶川,2020年,又去了武漢。
 
巨大的改變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之後:1985年,首先報道了國內第一例重鏈病。1994年,在院內建立了一所滬港合資的逸仙醫院。1996年,世界第一例遊離第二足趾再造拇指術手術成功。2002年,完成上海市第一例成人—兒童親屬活體供肝肝移植。。。
 
即便在特殊的年代,中山醫院依然不辱使命。比如1958年,研製了我國第一台靜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機,打破了當時某些西方國家的禁運政策,獲得體外循環心髒直視手術成功。比如1973年,泌尿外科成功試製了全國第一台標準平板型人工腎機,成立血液透析室。
 

拉拉雜雜寫這麽多,感覺我都快成了中山醫院的托兒了。我想說的不是說中山醫院多牛多牛,在上海有太多這樣的醫院了,有太多盡心負責的醫生了,而是想說的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在每天都被失望洗禮的當下,不要忘了,還有一群人在默默守護著我們。
 
昨天看到一個視頻,在上海某個小區裏,有個據說是化學係的老教授跟居委會的人普及噴消毒水的常識,它不能消滅病毒,反而會對人體和寵物構成傷害。早上又看到一個上海心髒外科的醫生發視頻說,有些社區開始對剛剛下班的醫生開始噴酒精和消毒劑了。
 
刷新底線的事每天都在上演,但也有一些人在不斷像接力賽一樣站出來普及常識。
 
你可能會說,他們說了那麽多,不還是照樣噴灑消毒水嗎?是啊,說了那麽多有用嗎?就像我今天這樣一篇拙文又能喚醒什麽呢?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想。那些沒有噴灑消毒水的小區,會不會是因為聽到了這些醫生這些教授的話,所以槍口抬高了一米呢?那些還在噴灑的,會不會居民因為聽到了這些常識而覺得自己並不孤單呢?繼而可能跟居委和社區據理力爭,從而讓對方放棄噴灑消毒水呢?
 

今天的上海,感覺每天有一百個話題可以寫,但我為什麽偏偏找這個話題來寫呢,理解力稍微差一點的,還以為我在唱讚歌。我是想尋找一點希望,既給上海,也給我自己。
 
上海封城將近兩個月,上海人內心有多憋屈,我內心就有多難受。我知道就算上海真的複工複產了,就算武康大樓前又開始網紅紮堆了,就算安福路上到處都是出來曬太陽遛狗喝咖啡的人,很多東西卻再也回不去了,比如對一個城市的信任。
 
但也有一些東西是會留下來的。比如記憶,不管是一條柯基在街頭被打死,還是穿著晚禮服下樓去做核酸。比如態度,當你麵對打開的潘多拉盒子的時候,你做了些什麽,是憤怒,還是沉默,還是冷靜克製地講道理。比如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那些我以為一直可以擁有的美好其實是多麽易碎,那些以前覺得理所應當的事,正在逐一消失,所以請一定要小心嗬護我們現在還擁有的東西。
 
如果有一天我再回到上海,想給中山醫院的醫生鞠個躬,是你們讓我在如此暗淡的歲月裏看到了一絲光亮,是你們不厭其煩地用一個又一個常識擊碎了謊言,是你們用科學的精神捍衛著市民的生命不被踐踏。

 


作者: 張江名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灣區範兒' 的評論 : 謝謝支持!
灣區範兒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博主分享。上海的幾家頂級醫院,治病救人醫術高超,也說明醫生護士確實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心上,不像有的醫療機構首要任務是利潤。這和醫療機構人員的為人、價值觀是分不開的。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aobeibei' 的評論 : 同感。
gaobeibei 回複 悄悄話 張醫生,好醫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