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式寬容,非蠢即壞

(2021-11-18 18:23:04) 下一個

前不久,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段子:

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有一個四字魔咒是永遠繞不開的。隻要有人對你說出這四個字,你就能中邪般地買票去最坑爹的景點、玩命爬上最艱險的山峰、吃下最難吃的餐館飯菜……這四個字就是——「來都來了」。

笑過之後,仔細想想,好像還真是這麽回事。

假期旅遊的時候,路過一處名人故居,售票處和入口處都排滿了人。閨蜜見狀,拉著我就想去湊熱鬧。 我心裏琢磨著,又不認識這名人,故居也都長得差不多,實在沒有去的必要。但閨蜜一句話就駁倒了我:“來都來了,怎麽著也得進去看看啊。”於是乎,我倆排隊半小時,參觀兩分鍾,還花了40塊買下一把折扇。 雖然不算吃大虧,但確實不值得。「來都來了」的魔力,讓許多中國人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

如果說「來都來了」頂多是浪費心情,那「還是孩子」絕對讓人頭疼。

不少人都經曆過這樣的情況。別人家的熊孩子跑到家裏來,又吵又鬧,看上什麽就想要什麽,所到之處皆是破壞痕跡。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礙於情麵不好計較。真想要理論,卻被一句「還是孩子」噎了回去。無奈,咒語的殺傷力實在太強。此話一出,意味著你不能動真格,否則便有心胸狹窄、不懂包容的嫌疑。

小時候,很多家庭每天都會給孩子訂玻璃瓶裝的牛奶。村裏一個熊孩子搞惡作劇,把人家的牛奶倒了,往裏頭撒尿。別人找上門理論,還沒開口,熊孩子的媽倒是先大嗓門了:“這麽大個人了,好意思跟孩子計較兩瓶牛奶啊?”一通嚷嚷引來幾個幫腔的大爺大媽,嫌他們吵鬧得難看,都勸那人算了。熊孩子一看自己占理,還躲在他媽後麵朝人吐口水。那人氣得沒話講,把尿瓶子砸在熊孩子家門口後就走了。

類似的四字魔咒還有很多。

大過年的、多大點事、都是親戚、畢竟長輩、別太計較、給點麵子、吃虧是福、習慣就好、開玩笑的、為了你好、婚都結了、娃都生了……堪稱勸人寬容的N大定律。表麵上看,這是為了生活和諧的好心規勸。可實際上,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和稀泥,一種赤裸裸的道德綁架。不厘清矛盾雙方的對與錯,隻圖一時的風平浪靜。

這讓我想起一檔節目。女孩的姐姐聯合工作人員把女孩騙到現場,並突然要求她與親生父母相認。過去的20多年裏,親生父母和她就生活在同一個鎮子上,卻從來沒看過她一眼。在她最需要親情的時候,是養父母給了她溫暖,他們才是真正的家人。如今卻強迫女孩要大度,女孩十分抵觸這種“好意”。主持人當即指責女孩心胸狹窄,不懂得體諒父母的難處。甚至還放言,選擇不原諒,“你永遠不可能幸福。”

這真的是寬容大度嗎?絕對不是!什麽樣的人會用和稀泥的方式處理問題?

一位姑娘說,自己在小縣城裏工作,月薪兩千多。買菜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太太經營著小攤,就買了6塊錢的菜。付款時給了攤主50塊錢,卻隻找回來4塊。攤主堅稱沒找錯零,姑娘以為老太太記性差,沒想到卻被老人先告狀。姑娘一氣之下報了警,證明了清白,也要回了錢。但姑娘總覺得事有蹊蹺,便發朋友圈讓大家提高警惕。底下卻有人回複:"老太太年紀大了,小本生意不容易,40塊錢沒必要深究"。姑娘很無奈,“我怎麽覺得,老太太掙這40塊錢,比我掙這40塊錢容易的多。”

顯然,愛和稀泥的有兩種人。

一種是事件的利益方,侵占了對方的利益,卻試圖用「人情」來強迫別人吃虧,還妄圖美化這種權力的碾壓。“我一個老太太,還能坑你一個小姑娘的錢嗎?”但事實證明這就是有可能。

另一種是事件的旁觀者,事不關己,不痛不癢,還能落個「公道」的美名。他們天然地以為老幼皆弱,一腳就踏上了道德高地,隻看片麵就開始評判別人。如果吃虧的是他們,恐怕跳腳跳得比誰都快。

但無論是哪一種人,其本質都是無恥的。

鄰居阿姨就曾遇上過這樣的糟心事。幾年前,她的親戚迫於家裏的經濟壓力,從農村來城市裏打工。阿姨可憐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想著能幫一把是一把,就讓他們住進自己的房子,隻收七成的租金。當然,親兄弟明算賬,他們之間也簽了租房合同。 但請神容易送神難。合同到期後,親戚卻死賴著不肯走。“爹媽年紀大了,經不起折騰。再說了,你這房子租給誰不是租,租給親戚不比外人強?”阿姨雖不願意,但他們一句「畢竟親戚」,已然占了輿論上風。沒想到,房子即將拆遷時,這群親戚終於露出真麵目。“替你看了這麽多年房子,這拆遷款起碼得有我們家一半吧!” 鄰居阿姨這下怒了,也不管什麽親戚情分,直接告上法庭。

中國式和稀泥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相反,它將「標準」模糊化,導致對「底線」的試探變得更加頻繁。當忍讓被誤讀為默許,對方隻會得寸進尺,直到寬容的炸彈徹底爆發。

孔子曾提倡中庸之道,要人們奉行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但有些人竟然拿古人的智慧,來給自己和稀泥的行為洗白。

大爺勸慰被家暴的堂嫂時,就是這樣引經據典的。還聲稱“有幾個男人不打老婆的?沒必要如此哭鬧上吊。婚都結了,孩子也生了,得為家庭考慮。你忍一時,他退一步,這樣才能風平浪靜、海闊天空嘛!”最後就是雙方各打五十大板,按頭認錯,他便心滿意足,還以為自己治家有方。

殊不知,「中庸」並非黑白不分,而是“無過無不及”,用恰到好處的方式解決問題。一味和稀泥的行為,反而是孔子最痛恨的「鄉願」。“鄉願,德之賊也。”看似是忠厚老實的“老好人”,實際上不分是非,偽善欺世,沒有一點道德原則。要是遇上比他更卑鄙的,恐怕跑得比誰都快。

中國式和稀泥,跟善良公正掛不上鉤,隻是無恥的和事佬罷了。

魯迅去世前,曾留給兒子這樣一句遺言:“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複、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郭德綱也在一段采訪中說道:“其實我挺厭惡那種,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這種人你要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話雖糙,可理不糙。不分黑白的和稀泥,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與其吃虧不討好,還不如尊重自己的感受。在對方試圖理直氣壯地強迫你讓步時,不必假裝大方。亮明自己的邊界,表達自己的喜惡。即便對方因此翻臉,你也不過是從社交圈裏刪除了一個不知好歹的和事佬。有限的寬容和大度,就留給值得的人吧。

 

 


作者: 一凡人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感謝認同!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ye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