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雪峰、陳丹青、和國內大學選專業的評價

(2023-06-27 09:31:42) 下一個

張雪峰是高考填報誌願專家。有家長在向張雪峰谘詢考學建議時,問孩子是否適合報考新聞學,張雪峰則說出了“如果我是家長的話,這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把他打暈,然後給他報個別的”。張雪峰就此更火了。我看過一些張雪峰的視頻,這人性格upbeat, 說話富有激情,令人感染。而且張雪峰確實講出了很多我過去不懂的東西,尤其是大學很多專業的內情。說實話,國內大學最近20-30年新開發了很多專業,我自己在中國做過大學教授,對這些專業也隻是耳聞而不懂。這種信息壁壘對我都存在,更不要說別的家長了。當然他張雪峰提供也僅僅是一種理解角度,不可能都對,也不可能適用於所有人。

問題1: “XX專業有用嗎?“

這個問題十分詭異,問的人有很多話不好意思提出,回答的人也往往顧左右而言他。這個問題的第一步是定義什麽是“有用”。其實什麽專業又是完全沒用的呢?任何一個專業,哪怕馬列主義,隻要好好的學,哪怕找不到工作,也能提高個人素質,當然是有用的。其實國內的家長想問的是:XX專業好變現嗎?而且是快準穩地把大學教育變現。家長既想得到自己迫切想知道的信息,又不好意思把話說破。教育專家往往也就顧左右而言他,講一堆冠冕堂皇、其實家長並不想聽的大話。張雪峰的特點就是:拔掉牌坊,直白地告訴你這個專業的變現的方便程度。

張雪峰的評價有可信度嗎?我想張雪峰說的都是他自己對大學、對專業的理解,不一定對,但是肯定是有參考價值的。而且張雪峰說的大學專業變現的方便程度的話,應該比絕大多數大學教授說的還要準。他專業幹這個的,而且見過的案例比絕大多數人都要多的多。我們如果認同張雪峰是“考填報誌願專家”,那他的話就肯定應該認真考慮。

新聞專業好變現嗎?肯定不好變現啊。學生學的好不好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社會哪有新聞啊,有的都是宣傳,需要播音員就好了,哪裏需要搞新聞的。網上好些個新聞學的大學教授反駁張雪峰,比如,重慶大學張教授說,他的畢業生5個考了公務員,4個去了公司,2個進了主流媒體,1個去了高校。我看了都懵了,你12個畢業生,才兩個進入媒體,說明張雪峰說的沒錯:媒體不需要多少人。現實就是:現在學新聞的,好多轉行;做新聞的好多不是學新聞的。我很感概:現在的大學教授和社會中低層割裂的太深了。這些教授,不能理解中下層人群的需求,說著何不食肉糜的話,被罵是活該的。

問題2: “為什麽家長這麽在乎快準穩地把大學教育變現?“

這又是一個詭異的問題,為什麽是“家長”在乎?為什麽不是“學生”在乎?這是社會現狀造成的,中國社會人均資源太少,尤其是優質資源太少。家長太需要快準穩地把大學教育變現了,一個中產階層家庭,一次失業、一次大病就能全家返貧,所以他們必須在乎。小孩或渾渾噩噩、或主動配合,也懂事地希望快準穩地把大學教育變現。為什麽在乎“快準穩”,因為中國社會的大多數人真的太窮了,哪怕現在不窮,也危機感太強了。我覺得張雪峰最大的功能就是:打破社會中低層的信息壁壘,提供給了他們最迫切需要的信息,使得他們對大學、對教育有另一種理解的角度。當然,這些信息,對中上層人士也是不需要的。那些不需要高考的家庭,比如孩子直接出國的家長;那些家裏可以方便安排工作的家庭,他們不是張雪峰的受眾。

問題3: “張雪峰有什麽罪過?“

張雪峰的罪過就是展現了中國社會的中下、底層,這個人群很大,他們的生活現狀和對未來的安排,和國家宣傳的高大上不吻合,所以張雪峰也應該病了。可悲的是:張雪峰說的話,雖然對社會來說沒了麵子,但是幫助青年人找到職業發展的道路,對社會穩定是有好處的,得了裏子。舍了麵子,得了裏子其實是好事。

張雪峰常常建議文科生去考公,其實就是反應了一個社會現實:私人經濟裏能給文科生提供的職位已經很少了。其實一個正常的社會是需要文科的,也會給文科生提供很多的職位的,雖然薪水也不高,但是可以生活的。很多人類社會本應該實現的常識,在中國很難實現了。

比如,“應該順從孩子的興趣去選擇專業。”這話本身沒錯,但是在中國,大多數生於小城市、縣城、農村的小孩從小苦讀,做題,哪有時間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啊?他們的興趣很多無非是家長賦予的罷了。而且興趣可能會變的,但是在中國進入大學後,轉專業是有門檻的,不像在美國這麽方便。選專業這一步在中國如果選錯了,代價很大。

比如,“專業的選擇要看長遠一點。”這話本身沒錯,比如張雪峰推薦的會計學,就很可能10年以後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職位。但是我對選擇這些專業的家庭,沒有任何的負麵評價。我完全理解:一個快餓死的人,你給他講等到過年就吃肉,是沒用的。他們要求立刻滿足,是有自身的道理的。一個飽漢給一個快餓死的人講,吃肉太多的話,30年後會得三高,是十分可笑的。比如賭馬,一匹馬聯係三次贏了,從可能性上說,肯定下一次贏的可能性更大啊。放在專業選擇上:如果好變現用“ +” 表示,不好變現用 “–”  來表示,不確定有“?”來表示。

專業A: + (現在好變現),+  (未來也好變現)。

專業B: + (現在好變現),? (未來不確定)。

專業C: -(現在不好變現),? (未來不確定)。

專業D: -(現在不好變現),- (未來也不好變現)

有沒有專業E:+(現在不好變現),+  (未來好變現)。 其實未來會不會好變現,很難預測。

A當然最好,但是你未必拿的到,而且世事難料。D 在需要快準穩的變現的人那裏,不會被選擇。在B和C之間,肯定很多人會選B啊,因為他們至少抓住了當前。

問題四:“陳丹青和張雪峰的區別。”

張雪峰是一個超級現實主義者,陳丹青是一個超級理想主義者。2001年,陳丹青無法認同現行考試製度,尤其不能容忍在研究生、博士生的錄取標準中,政治與外語分數絕對優先專業成績,從清華美術學院院長職位上辭職。陳丹青和張雪峰都很極端。在張雪峰眼裏,大學是培養人的職業preparedness的地方。在陳丹青眼裏,大學的藝術學院是培養藝術大師的地方。我認為,陳丹青對大學藝術教育的認知是錯位的。沒有哪位藝術家是大學教育出來的,古今中外的大畫家、大書法家、大音樂家,很多都是靠自己的天賦,而天賦是不能通過教育來習得的。大學的藝術學院可以培養藝術史家,藝術匠,不是培養藝術大家的地方,而這些人的培養必然需要遵照學校的標準,考政治、外語的。

大學專業的選擇,是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平衡,是一個continuum,而不是一個二分法。如果你的選擇更傾向於追逐現實的利益,就應該接受犧牲一部分理想;如果你的選擇更傾向於追逐理想,就應該接受犧牲一部分現實利益。在不同的社會裏,人們願意接受犧牲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張雪峰的走紅,不過是說明了中國社會的生存越來越難了。肯定我們在海外生活的人會問:既然中國這麽卷,為什麽孩子們不出國?其實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的起的,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出國的。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你會發現其實人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理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