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法國《世界報》共評選12名“千年人物”,蘇東坡為唯一一位入選的中國人。他們認為蘇東坡的從政生涯與他的琴棋書畫一樣,都是人類的文化瑰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偉大的詞人、詩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美食家。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麵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千百年來,人們對於蘇軾的喜愛經久不衰,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蘇軾高貴的人格品質、立身處世原則、麵對逆境時的達觀向上,這一切,都為中國古時的文人留下了一個絕佳的範本,這也正是蘇軾的千古魅力所在。
1.詞文化
與辛棄疾,柳永,李清照並稱宋詞四大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曆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他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蘇軾在黃州寫下的,被千百年來公認為膾炙人口、亙古未有的絕唱,在宋代的文學史乃至中國的文學史上劃出了一道最為光彩奪目的星光。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作於公元1082年春,是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在麵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時,選擇我行我素,有一種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因為在蘇軾的眼中,人生的風雨和自然界的風雨沒有不同,都是一會晴天一會雨天;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風雨、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2.詩文化
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又與陸遊並稱「蘇陸」; 蘇軾與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就風格個性的突出、鮮明而言,王、黃、陳三家也許比蘇軾詩更引人注目。然而論創作成就,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
3.散文文化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其父蘇洵,其弟蘇轍,王安石,曾鞏一起列為“唐宋八大家”。蘇軾的散文在宋代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但如果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則蘇文無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他的辭賦繼承了歐陽修的傳統,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蕭散之氣,吸收了詩歌的抒情意味,從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創作了《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這樣的名篇。
4.書法文化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 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 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從以上排名我們就可看出,蘇軾是宋代第一位的。
5.繪畫文化
蘇軾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其畫則開創了湖州書派;蘇軾的繪畫自然不是宋代第一,但他在寫意畫方麵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尤其是他畫的那個《怪石枯木圖》,乃當世一絕,極受後人推崇。
6.士大夫文化
蘇軾不止去世後在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在世時就名滿天下,還是當時文壇領袖、大哥大。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範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麵目。黃庭堅、陳師道長於詩,秦觀長於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並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7.政治文化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才20歲,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參加會考,中進士第2名。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 (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
在政治上,雖蘇軾雖成名較早,但命運多舛,屢屢被貶。其政治成就較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差之千裏,也不能與他在文學藝術方麵來比;但畢竟他曾任吏部尚書,屬朝廷大員。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蘇軾一生築過多條長堤, “東坡處處築蘇堤”。為官一方,造福鄉裏,是難得的好官,這也是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的原因之一。
8.飲食文化
9.家庭文化
蘇軾的家庭是中國曆史上極為罕見的,千百年來為世人所敬仰。總所周知,唐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文化最為發達的時代,構建了中華文化的基石。在文化如此發達的時代,“唐宋八大家”就格外引人注目。然而緊俏的名額,有3位竟被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占據(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北宋文學家,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北宋文學家,曾任宰相等職。
而且,蘇軾與蘇轍這兩兄弟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是非常獨特的,他們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他們一起讀書,一同考中進士,都屬於舊黨人物,都同時達到了政治生涯的巔峰,也都同時被貶,最關鍵的還在於他們都視對方為畢生的最重要的知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該詞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 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願,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致。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蹊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曆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在民國初年,浙江出了“周氏三兄弟”,老大周樹人,是“民族魂”和“文學巨匠”,他就是魯迅;老二周作人,文學成就與兄長不相上下,但後來當了文化漢奸,下場悲慘;老三周建人,文學成就不如兩位兄長,然而從政比較成功,先後出任過浙江省長及人大副委員長,是副國級。三人出自書香門第,他們的爺爺周介孚,清末年間的進士,先後擔任過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縣、內閣中書。不論文學成就,僅就周作人附逆當漢奸以及與兄長關係破裂,“三周” 與“三蘇”相比,就相形見絀。
在夫妻關係方麵,蘇軾也是值得一寫的。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岡。
10.世俗文化
蘇軾不同於其他文人,他的作品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已溶於整個民族的血液之中。在新朋好友使用的明信片上,“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是常用的祝福及思念的詞語;在推杯換盞的酒桌上,一道“東坡肘子,可能是最美的菜肴;失戀時痛苦萬分,不經意道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頓時痛苦減輕不少,似乎找到了未來的希望;到西湖旅遊時,麵對美景,你可能隨口說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當麵對人生困局時,一句“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可能使你頓時醒悟;上世紀八十年代,鄧麗君的一首歌“明月幾時有”風靡一時,至今仍有很多人在唱,熱度不減。
以上種種,每天都在發生著,如果沒人提醒,你可能忘了這與蘇軾有關,但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還會存在下去,這就是蘇軾,這就是蘇軾的影響所在。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一代文化巨人蘇軾去世,終年六十五歲。的確,蘇軾得到了無數人的喜愛,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無論是文人學者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觀。用蘇軾自己的話說,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乞丐平民,能夠有這樣的性情,蘇軾得到古往今來無數人的喜愛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