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運動是副好藥,但是藥八分毒。任何藥都有劑量,運動也一樣。過量運動,就要承擔它的副作用。每個人、在每個階段,對副作用的承受能力不同。我隻談自己的體會,分享我在運動過量時的一些體驗。
– 當運動變成任務而不是期待時,就是一個信號。訓練積極性下降,心裏會抵觸。我希望的理想狀態是:80%的時間期待訓練,至少不抵觸訓練。
– 過量時,訓練後的兩天會渾身乏力,隻想躺平刷手機。擼鐵一般不會這樣,但要求速度的5K跑常常會。
– 上周和一個朋友聊,她說跑步如果把糖原消耗殆盡,就容易在之後出現疲乏、瞌睡。我深有同感。而她能做到跑完馬拉鬆第二天照常上班——這才是真正把適合自己的運動量融入生活。
– 今天早上我跑了一個超慢5K,用了40分鍾,平均心率120,跑完感覺很好(心率130就不行了),精神飽滿,該做什麽做什麽。以後周五就這樣慢跑。但跑了步,就沒時間負重爬山——運動永遠是取舍。
– 運動過量的另一個表現是社交疏離感。有利有弊。訓練的節奏容易讓我進入冥想式的單曲循環,很舒服;但時間長了,也容易忽視外界的信號。我的辦法是:跟著季節走。過年節時多與家人朋友相處,每個季度、每年,都計劃性地安排旅行和聚會。
– 每天早上醒來的感覺和心情,是身體恢複的晴雨表。如果晨起靜息心率比平常高,感覺沒睡夠、心情低落煩躁,那說明壓力偏大,恢複不足。
– Oura ring 的 readiness score 和 HRV 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輔助判斷。
– 至於那些“每天隻要XX分鍾就能如何”的說法,我認為都是謊言。運動是一種身心靈層麵的承諾,尤其對INTJ這樣的人。運動當下的30分鍾,是可見的;但恢複、思考、調整、心理建設,往往要花1–2倍的時間。要思考如何運動、怎麽調整、有何目標、如何享受過程、如何恢複——這是一門大學問。好在這一切都是自我發現,增加自我掌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