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樣年華的旗袍 (圖) ZT

(2004-11-14 13:16:32) 下一個
 

      位於銅鑼灣的朗光時裝,由梁朗光師傅於38年前開業,舊址位於附近的禮頓中心,於30年前遷往現址。

    朗光時裝店毫不起眼,甚至連門口的招牌也被綠色的遮光帆布蓋了一半,但於細小、幽暗的店子裏卻藏有梁師傅熟練的一雙手與其賴以為生的一柄剪刀。

    有說上海人最厲害有「三張刀」,分別是 : 理發剪刀,弄滬菜用的菜刀與裁布用的剪刀。於〈花樣年華〉內,觀眾不難看得到這三張刀的魅力了。戲中蘇麗珍所穿過的豔麗旗袍,其實都是出於梁師傅的細心剪裁技巧下。「有一天,張叔平帶著一件旗袍進店來找我,說要修改什麽的 ……」 梁師傅跟張叔平因而認識。後來,張叔平帶來的草圖愈來愈多……

    梁師傅說,舊上海款式的旗袍跟現代的不同 :「從前的,領比較高,我們叫它作『透明領』,內裏藏著一塊透明薄膠片,目的是令它挺起來……衫身方麵,也比現在的來得貼,突顯了女性的線條美。」

    早在麗的呼聲時期,梁師傅已替一眾女星如梁順燕、梁順君和梅芷等度身訂造戲服。之後,時代轉變了,時裝也隨之而改變,為了令店子存活下去,梁師傅亦開始替客人訂造西服和其它時裝,但始於以女性衣服為主。直至〈花樣年華〉的開拍,梁師傅才再執剪刀,裁起古老款式的旗袍來。

    「我總共替〈花樣年華〉造了二十多套旗袍,其中有些是張叔平於外地購回來的舊花裙,因為他喜歡那布紋,我便把那些裙改逢為旗袍,工夫也就煩複了 ! 」梁師傅一麵憶述,一麵指著跟張曼玉的合照。「六十年代,造一件旗袍大約是一百元 ; 今天,造一件要二千五佰塊錢。」看過〈花樣年華〉的人,也會覺得這價錢物超所值吧 !

      《花樣年華》最能反映上個世紀60年代的香港的特質就是女人們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張曼玉的旗袍為最。影片中張曼玉換了二十幾身旗袍,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張曼玉這位金馬影後時而憂鬱,時而雍容,時而悲傷,時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張曼玉不停的換旗袍,換不掉的是身上的女人柔美成熟的氣息。這部電影像掘出了一口泉,以前沒有發現,或者沒有重視的,如今一發不可收拾。張曼玉身著旗袍蹬著高跟鞋慢慢地扭動苗條的腰肢的曼妙身影,已經不是她一個人的了,而是成為中國婦女的象征。 正是旗袍將女人的曲線美,包含在了一個恰到好處的尺度之內,才使其具有一種亦收亦放、遮遮掩掩的誘人魅力。或許這是王家衛們自始至終將其故事的女主角用旗袍包裹的用心所在吧。

    張愛玲曾經說過:“回憶這東西要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在幽暗的燈光下,當張曼玉不斷變換著旗袍的顏色和款式時,人們仿佛看到一個東方美人的古典氣質。張曼玉不屬於以長相來獲得掌聲的演員,但是在《花樣年華》的旗袍裝扮下,張曼玉不僅是美麗的,而且是成熟的,她是一現的曇花,在夜色中留下一點輕而遠的氣味。

     最後要提出的是,穿旗袍是要非常講究的。一般西方人穿旗袍會讓人感覺怪異和不協調,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們的肩膀往往比較寬,中國傳統的美人肩,是溜溜的,肩膀要溜,才夠嫵媚柔和。再有就是所謂的“小蠻腰”,細細的腰身最合旗袍的韻,而細的尺度要麽是絕對的尺寸小,要麽是臀部豐滿才襯得出腰的婉約。其他的就是,脖子不能夠短粗,皮膚最好是細白的,而身高也適中,雖然旗袍能遮住體型的一些缺點,但真正穿得好看的,是那些真正如“水”般流暢而柔媚的身材和氣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