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觀獨幕獨角戲<Orlando>感想

(2023-06-10 17:38:32) 下一個

       我偶爾看到微信裏這個文章題目,不禁啞然失笑。真是想什麽來什麽,我近日看了一部由英國女作家伍爾夫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奧蘭多》,一直總結不出觀劇劇評,頭疼不已。是不是我看了那篇微信小文,得了寫文的訣竅,五分鍾就憋出了我的劇評。從經驗來說,這不可能。還是網絡查資料補充知識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即我看了《Orlando》這部獨幕獨角戲,但並未理解它的部分內容,於是要事後查原著查相關信息力求得到更深一些的理解。下麵小述一下我觀劇查資料的過程及感想。

          話說主演兼主筆某女士真是有才之人。她一人擔綱由小說改編成獨幕獨角戲話劇,有她本人演繹。這劇時長近一小時。台上就是她自己加一隻小梯凳加一隻一米二高的工具站式燈。她出場時懷揣著伍爾夫那本小說。她先告知大家說因著預算限製,由一人演繹那小說的整個場景是不可能的。

        她由講故事開始。先說她怎樣得到這本書。她是從庭院售賣場合得到它的。她讀後很震驚,也很崇拜和欣賞。她講她夢裏經驗書中的一切。她講她自己仿佛那主人公,由貴族男子身份三十多年,曆任外交官等,娶過妻有過子,到轉換身份願意做女性。她做女性後愛上其他女性,後經曆失戀等過程。其中失戀那一段演繹得特別動情。我被那一刻觸動了。她在小舞台上暗淡燈光下,悲情地表達自己失戀後的感覺,讓觀眾也一同回味了一次自己過去失戀的情緒。真愛過的人失戀都挺痛苦的,這感覺因而珍貴因而刻骨銘心,因而其後一般失戀過的人都有了免疫力,再愛時不那麽用力了。

         但其實觀劇大多數時間,我都是努力聽,努力跟上理解她的台詞。也有許多處的不理解。

          因為獨幕劇表演形式的限製,女主演隻表演重點片段,如她失戀於另一女性後的痛苦。中間部分都是由演員講說帶過。

          我下來查這部小說,才大致了解了劇情大概。伍爾夫在1927年用半年時間寫成此書。堪稱標新立異。因那時代,傳記都是描寫男性或貴族或權勢之人。她巧妙地以寫男性外交官為頭,中間他拋棄自己的身份地位,轉為女性身份。然後又以女性視角寫她的很多不同感覺。

         這是伍爾夫寫的仿自傳性小說,其實很難改成話劇,特別是獨幕劇。這主演兼主筆做到了,還做得不錯。她才是認真研究原著多時,精心呈現了這演出。

         原著我是在網上讀了序篇及頭一兩章,深覺不易懂。我是真感覺要看懂這劇得補的功課挺多。先得讀過原著,再得理解意識流小說。其實還得補相關曆史。如同名小說開頭就是男主人公在他祖先留下的大宅子裏,麵對著他父親在非洲獵殺的摩爾人異教徒的風幹頭顱遐想。這摩爾人異教徒是怎麽回事,這殺戮為何來得這樣正常,再就是拿獵殺的幹人類頭骨裝飾自己客廳,真是令人驚悚的習慣和文化。這些對於我,都很陌生。都需補課。因而看這樣先鋒類實驗話劇,其實對我來講不懂地方有些多。

         首先,伍爾夫筆下很銳利,她是意識流小說家的代表。我曾讀過一點她的其他小說。她的筆下寫她主人公走過街道,那眼睛像掃描儀一般掃過人們掃過建築物,都像透視般地分析過路人的年齡職業性情,仿佛她的眼是X光機。她是早慧的書香門第中人,一生都在創作寫作且成名甚早。她是女同,有一個相伴很久的戀人。她最有名的小說已拍成電影叫《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隻是我挑劇時也是匆匆從當時可選的裏麵二選一或三選一,對我還說隻是憑著海報上一丁點兒信息做判斷。要好好選擇,提前得做很多功課。估計還是看百老匯歌舞劇簡單點兒,至少歌舞可以養眼養耳,承載內容也不那麽沉重。

          下回挑劇得審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