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觀話劇Being Mr.Wickham有感

(2023-06-03 15:25:39) 下一個

          那Mr.wickham先生是誰呢?其實不是什麽名人。他是百老匯59街59號劇院的一場獨幕單人話劇裏的主人公。也是小說《傲慢與偏見》小說一個不要緊的配角為主角發展出的獨幕劇。在劇場聚光燈的照射之下,近一小時裏,我看著一位六十多歲的男士回憶他一生的榮光和故事,頗為感慨。贅述如下。

        這部戲背景是英國小說《傲慢與偏見》的時代,是它的小續篇。不知有人記得那小說中達西先生有擔當地挽救了伊莉莎白的妹妹莉莉婭的名譽。他送了莉莉婭一筆錢做嫁妝,讓那個叫Hickham的_他父親的教子娶了莉莉婭。此劇即以那教子的視角來講述後來的故事。
        獨幕劇開始,是某個深夜的家庭客廳,主人公無眠,他一人在他客廳裏深思自言自語,回憶一生。他已六十歲,還與莉莉婭相伴在婚姻中。隻是他自己講述他的故事比奧斯汀給*他*這個人物予以了更多的同情。
         他一會兒激情一會兒平靜,一會兒得意,一會兒又驚恐,一會兒狡黠地總結,回憶了他的一生: 他七八歲時,遇到達西的父親做了他的教父,他享受到很多跟同齡貴族小夥伴相似的童年快樂。雖然他家境不怎麽樣,還算屬於那個圈層。他稱老達西先生是世界上最好的人,老達西先生幫了他很多。但他十幾歲時,老達西先生去世了,小達西先生繼承了豐厚家業。他就沒有什麽錢。他長大成年後,入軍隊,參加過滑鐵盧戰爭。戰爭一幕時,舞台燈光轉暗,背景牆顯示出一件紅色的呢軍裝,仿佛倫勃朗的那副戴銅頭盔的老軍人油畫像給人的感覺。由那紅色軍官服所引發的聯想是戰爭的殘酷,如他想起一細節,有位青年軍士被人抓住,他眼看他像被宰豬一樣宰了,他切身體驗過戰爭的殘酷驚恐。他後來有了婚姻,平穩的生活,養育了兩個孩子。他的孩子們與小達西夫婦的孩子們一同成長。某些時刻,真像複製他和小達西童年共同成長的一幕幕。人到暮年,他即滿足於自己的一生,又有些遺憾維多利亞時期的輝煌時刻過去了。他的人生有光的時期過去了。結尾,他隨著臥室夫人的召喚而去,夜深了,他還要繼續他作為人夫的責任,伴隨夫人左右。劇終。
         我觀劇感受有四:
        一是聚光燈下的小小舞台上(舞台約十五十六平米,真像自家客廳那麽大)主人公完全沒有遮攔地自言自語,信馬由韁地回顧他一生的好時光。因為是小劇場,因為我坐第一排偏角,主人公的一切言語動作都那麽真切。我以往觀劇或聽講座,喜歡坐一排正中,我好看著演講人的嘴唇盡一切努力聽懂他她講的英文內容。但這一次,因為跟演員近距離,主演說話噴出的飛沫都可能濺到身上,他表演時話語的張力直接衝擊到你,他或夢語時或對著暗空抒情時的張力有點兒嚇到我,讓我不敢和他的眼神對視。別咱不太理解他激情的眼神泄了他的精氣神。
        再就是,我仿佛看見自己也在舞台光柱照射之下。那個在拷問自己一生拷問自己靈魂的人是我。我這一生也能這樣相對自我滿意,有各式的小榮光嗎?不敢想啊,不敢問啊,來路幾十年,去路還有幾十年。有時真該想想我這一生剩下的路該怎樣走,才能在暮年經得起自我的拷問。。To be or not to be,it is a problem.哈姆雷特式的質問,因為是小劇場演出,演員與觀眾intimate, 就會產生感覺自己是那唯一演員的幻覺。這是獨幕劇的妙處,但作為英語是第二外語的觀眾,也有些精神上小壓迫之感。
 
       三是我在開演前,跟鄰座的兩個老年白人夫婦詢問其他外百老匯劇場情況時,接觸到一些信息令我有找到同好的感覺。即看小劇場的觀眾比較平實,是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忠誠追隨者,在那裏你會遇到有共同愛好的人們,有共同語言。如他們告訴就我好幾個外百老匯劇院及劇目。當我提及上州冷泉鎮夏日有莎士比亞戲劇節,他們就分享我相關信息。女士說她看過哈姆雷特二十遍了,每次每個演員演繹的哈姆雷特都不一樣。我深為讚同。雖然我還沒看過英文版的哈姆雷特。*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講觀眾接受劇情信息進行二度再創造,接受感覺到的人物內涵不一樣。而這鄰座說的是不同演員創作哈姆雷特這一人物時,創作本身的不同。因為經典話劇代代演繹代代流傳。這話題和她少有的經驗挺有趣。當我提到曼島演《玩偶之家》的老劇院,其樓梯牆上有勞倫斯奧利佛當年在那裏演出的老海報。那太太立馬爆出那幕劇的名字,並說那劇獲1948年最佳戲劇獎和最佳男主角獎。讓我不得不佩服那老人家的博聞強記。讓我也有找到同好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勞倫斯奧利佛演出中國觀眾熟識的英國電影《王子複仇記》中的王子哈姆雷特,中文版由孫道林配的音。
        雖說,那老夫婦少說也有七十四五歲了,跟我是不同輩人,比較nice,跟我聊會兒天。那女士還謙虛說她要是到中國,肯定不能像我在紐約一樣追看戲劇。我心說,YOU DO NOT HAVE TO. 我是想分享到一個愛觀劇人的facebook群,能分享劇評啥的。看樣子他們沒有這類信息偶。他們可能在曼島工作居住大半生,退休也居曼哈頓。退休之餘享受曼島豐富的戲劇文化,他們思路清晰,言語有味,是在過很高質量的退休生活呢。回想我在國內同年齡段的老人家們,不也在追著秦腔眉戶劇團的新戲演出,或在環城公園一隅,或打太極或自組小班子哼唱戲劇片段。都是安享晚年夕陽紅生活的樣子。隻是西安或國內二線以下城市提供不了曼島這麽多出的演出罷了。各自安好就好。
         總歸,我在觀小劇場演出之餘,還是想找找戲劇愛好者群體。愛議論的人找團隊議論才好。要不我所觀戲劇大多數人沒看過,不是像對著牆壁說話一樣。可惜,我一起跳廣場舞的大姐們大多不關心這些。我是覺得居於紐約這個經濟文化中心,地利之便不好好利用,會遺憾的。
        四是,我總結說,這種獨幕獨角戲形式還是很考驗演員功力的。我看的這部戲主演叫andrian lukis.他人有近六十歲樣子,身高有五尺八多,身材在他的年齡算保持得挺好,不胖不瘦。在台上,舉手頭足都很有教養的樣子。相貌堂堂,頭發是銀灰色的整齊卷發,很有些氣質。他還是聯合主筆,即他聯合寫了劇本,同伴是位曆史學學者。挺有趣。這位挺有才啊!我後來網查,他居然是演出過英國電影《傲慢與偏見》中陰鬱版的達西先生的挺有名的演員。我也很喜歡他演出的那一版本。
        我是胡亂聯想文學城有誰能聯合執筆寫劇本。就獨幕劇形式算最簡單,隻五十五分一幕,需要寫挺多句台詞,那舞台布景的說明就是說明文了,還需考證台上擺設符合曆史時代,分述燈光怎麽打,背景音樂何時響起,用那種音樂,是找人創作還是現成的借用。(我偶爾在林肯中心邊的圖書館小憩,總是信手拿一本薄薄的劇本。那總是小場景。像NOVEL的起源,總是人們在晚飯後客廳裏講的故事轉化成成劇本)。其實我等熟悉的更是曹禺和老舍等人創作的《日出》《茶館》《龍須溝》等。那是在中國背景發生的中國故事。在海外,新場景新故事需要在地華裔主筆寫才有味兒。。文城我能想起的估計就是梧桐之丘博主了。他的文筆比較老辣。寫人挺活靈活現。我自己是差一點兒,曾想試著寫五位導遊,做人物白描。結果寫的較平淡,還被我女兒批評說我對人要求太苛刻。冤啊!
        值此邀約,文城大咖競寫獨幕劇吧。做個活動策劃案。等氣氛成熟了,再寫多幕劇,再找能演能歌能舞的文城網友鏘鏘鏘鑼鼓點子敲起來,場子拉起來,現在有zoom meeting,多媒體銜接,各位居家也可合作演戲。那會是多麽活潑有趣的海外華裔文化大聯合。夢想會有實現的一天。
       僅以此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