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觀《圖蘭朵》有感

(2022-05-10 17:20:01) 下一個

近日得空,我去看了在電影院上映的 HD《圖蘭朵》。(說是得空,實際是早早買好了票,到該看的日子差點忘了那個茬兒)。

該劇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劇院同步版,據說全球約有二十七萬人在同步觀看。開演前,有林肯中心實際會場的閃回鏡頭,真的都是有DRESSCODE的正裝人士,看得出許多人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

《圖蘭朵》的故事大家估計都知道一二。它源於《一千零一夜》裏一個元朝中國公主選婿的故事。它於一般比武招親不同的是,其招婿過程是猜謎三個招親,猜不出來猜謎者就得被殺頭。許多王子欽慕圖蘭朵公主美貌,猜謎而來並葬送性命。最終一個落魄王子克服困難抱得美人歸。

這個歌劇分三幕,每幕都有非常複雜或華麗的舞台布景,經常是縱深三四層,有中式亭台樓閣,蓮花池等,幕間休息時,光更換布景一般費事十五到二十分鍾。據說光布景裝置就要裝二十五個大集裝箱。

群眾演員人數眾多,除了幾個主要任務,其他演員能有三四十,經常在台上,或充當碼頭群眾,或充當宮廷雜役、尉官等。

幾個主演唱得挺好,用意大利語演唱,屏幕下方打英文字幕。

音樂和詠歎調配合得挺好,服裝華麗多變,我覺得我同時看到了元朝服飾,明朝和清朝服飾。說實話,此劇製作龐大,但有點不倫不類(中場播放花絮時,我看到主持人訪問服裝設計師,似是位華裔二三代)。我意思是席勒也罷普契尼也罷,都沒去過中國。他們把聽到的道聽途說的中國故事加工成歌劇,讓他們臆想中的中國和中國人的樣貌舉止出現在歌劇中,令台下的我感覺很詫異。另外很多群眾演員直接戴的麵具,宮廷中的戲份像極了一場浮華的假麵舞會,仿佛那些人都是木偶人傀儡人,形象令人不快。為何長久以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不可理喻?普契尼的名劇也幫助傳播了不實之詞,扭曲和異化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但我又有何辦法呢?

我在國內時,不也聽過很多有關美國,有關國外的不實之詞——扭曲和異化別國的原因在於溝通了解渠道不暢,信息不足。。。(就像近日看中國國內專家評論烏俄戰爭,論點腔調非常怪,仿佛我們談論的不是一件事兒。我意識到大家接受的信息都不一樣,結論也不一樣)。

追憶起來,我訂了《圖蘭朵》的票,還是因為它是中國故事中國元素多,我才選看的。若是其他正統歌劇,我就更少共鳴少興趣觀賞了。

於是乎,就有了點結論。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對自己專業範圍以外的事兒,了解不多,了解不透的。但人們愛議論愛傳播的天性,讓人即使知道不多不全沒時間考證,也要發表一二看法,也要在自己緯度上縱橫演說一番。大作曲家尚且如此,普通人就謬誤更多了。但這就是現實,信息世界,信息這樣多,各種程度的謬誤信息也多。讀者、觀眾們隻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裏,自己努力撥開迷霧,見得真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西方人講中國故事,就或多或少讓中國人有不對勁的感覺。能再進歌劇院真是美好,我還是比較保守,要再等等看疫情情況。
謝謝遊子特意悄悄話給我上一篇的書名:)
初春時節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是的,是個好故事,但由外國人來演繹,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
這周末去紐約,活動之一就是去大都會歌劇院看這個《圖蘭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