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陳景潤談複旦悲劇

(2021-06-18 05:25:59) 下一個

最近,複旦大學發生一個悲劇。書生一怒,血濺五步。複旦大學數學學院海歸教師薑文華,因解聘在即,殺害了該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珍,事件引起舉國震動。

有人在惋惜之餘,將薑文華與陳景潤比較,認為兩人都是書呆子型人才,不諳世事,有偏執人格,有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和抑鬱症。這種人智商高,情商低,對社會交往和世故人情無感,但如給予適合的環境,或可一鳴驚人,在科技領域作出巨大貢獻。

薑文華有無可能成為陳景潤那樣的人?這個問題很難有確切的答案。

70年代文革結束後,鄧小平上台,恢複高考,當時陳景潤成為全國婦孺皆知的人物。那時收音機裏每日廣播作家徐遲的關於陳景潤的報告文學,稱他摘取了數學領域裏皇冠上的明珠。陳景潤被描繪為一個書呆子。

關於陳景潤,說一個我知道的故事。90年代中,我在普林斯頓時,曾認識過一位廖老先生,他當時已有70多歲,自稱曾與錢學森是同學。廖老先生對我說起了陳景潤的故事。他說當年陳景潤來美國訪問,住在普林斯頓大學,他作為當地美中友好協會的負責人,又與陳景潤是福建同鄉,曾見過陳景潤。陳當時帶了一個助手,名為助手,實際上負責照顧生活和監視。一次,廖先生與陳景潤在室內談話,談起某些事情時,陳景潤環顧左右,然後壓低聲音對廖說,“小聲點!他會去報告的!”說完,用手指了指牆壁,意為隔牆有耳,要小心“他”會去報告組織。

從這件事來看,陳景潤並非完全是書呆子,其情商似乎比薑文華還是略高一點,多少有些生存智慧和世故認知。至少他明白,那個由組織上派來隨他一起出國,名義上是照顧他生活的助手,與他的關係,並非真的就是說得好聽的老板與助手的關係,而是一個兼有監視之職的人,得小心對付。

另一點不同的是,陳景潤所處的畢竟是一個鐵飯碗時代。生活雖然清貧,但無今日謀生、求職的壓力和職場的殘酷競爭。他可以啃著饅頭,心無旁騖,十年磨一劍。

在談到薑文華事件時,有人還提到了同樣是數學家的張益唐。他也是留美博士,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不得誌,靠打工為生,最後大器晚成,成為世界知名的數學大家。看有關張益唐的介紹,他雖然早年有些自負,但情商並不低。他似乎朋友不少,後來也是靠校友幫助而獲得了新罕布什爾大學講師職位,有了此條件,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而從網上所報道的,了解薑文華的人談到的情況來看,薑的情商似乎不及張益唐,無“貴人”相助。而其時運又不如陳景潤,如今,對於年輕一代的教育科技人員,已經沒有鐵飯碗了。如果十年才能磨一劍,誰會給你十年呢?六年不見成果,非升即走,想繼續啃饅頭,都沒機會。

這裏還有一個概率問題、天賦問題。天才不常有。不是每一個書呆子氣的人,都是天才,不是隻要有條件,都會做出驚人成就。薑文華固然有些研究能力,但是否屬於塔尖上的那個檔次,卻未必。就算將薑文華置於陳景潤的崗位和時代,將他置於張益唐的情商和network之中,縱然他同樣努力,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從概率上來說,未必會很高。

當然,就算十個人裏麵,九個人白養了,隻要有一個人出了大成就,對國家而言,也算值得。那麽,是不是因此就應當回到鐵飯碗時代,放棄那種不人道的殘酷競爭製度,都“養起來”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效率和國情問題。

中國體製改革的一個方向,就是打破大鍋飯、鐵飯碗,以提高效率,不養懶人、閑人。一旦退回到那個時代,過去的那種弊端又會再現。而且以中國的國情,講裙帶關係,像薑文華那樣的人,情商低,關係不廣,門路不多,可能連端鐵飯碗的入門機會都沒有。因為沒有競爭,職位編製早就被有關係者、會鑽營者瓜分了。

以中國的人情觀念,凡是有好的東西,如職位、職稱、學位、待遇、項目、科研經費,等等,分配時,生人和熟人,有關係和無關係,大不一樣。先問親疏,再問優劣。雖然國外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情因素,但程度要低很多,西方人的人情觀念也比中國人淡很多。西方國家,在科研、高教界,大致上還是公平的。

所以在中國,這些年來,教育科研界逐漸形成那種近乎不人道的硬性考核指標和規定,如六年內非升即走,考核發表文章的數量和檔次等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凡是沒有硬性規定的地方,往往就成了關係學的天下。中國人講人情、講情麵,對於掌握資源者,倘若無硬性規定,對於有關係者和熟人的請托,往往無法拒絕,隻能犧牲公平,照顧熟人。而有了硬性規定,就有了拒絕的理由,“不是我不幫忙,實在是有硬性規定,有心無力”。

即便如此,在今天,在國內的科研和教育部門中,也還仍有關係學的生存空間。複旦血案發生後,有所謂“內部人”向海歸們提“忠告”,建議如要歸國,最好在你國內的導師或老師手底下幹,再不濟也在師兄師姐、學術界合作過的哥們手下也行,絕不能去舉目無親的生地方。這意思就是說,以中國的國情,講人情,欺生,有自己人罩著,才好混。

幾年前,我曾經認識一位留學生,其父是中國某知名大學的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刑事案專家。這位留學生資質不高,屬於那種在國內可能都考不上大學的人,因家庭有財力,自費留學,混了一個三流學校的本科文憑。畢業後一直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工作,打著最低工資的工。其父看其在國外混了多年,一事無成,前途無望,將其弄回國,靠自己的人脈關係,安排考研,準備讀法學研究生。試想,像這樣的魚目混珠者,一旦進入那個圈子,有父親的人脈關係罩著,將來必然要擠掉某一有真才實學者的位置。

國內讀研讀博者,雖然有真才實學的不少,但像這種憑關係混進去的也不少。招誰不招誰,導師的決定權很大。關係學、潛規則都在其中起作用。畢業論文評審,人情關係都有重要影響。發表論文,也有許多門道,無真才實學的、濫竽充數的“合作”掛名者不少。

所以,如何兼顧效率、公平和人性化,避免複旦悲劇重演,對中國的教育科研界來說,仍然任重道遠。國情問題、文化問題、體製問題,都牽扯到其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forgetter 回複 悄悄話 事實上,整件事對雙方個人都是個悲劇;複旦校方則是責任方,校方非但不出來承擔應負的責任,反而搞什麽為書記網上募款,毫無悔過之意,再進一步消費死者。。。厚顏無恥至極!!!
高楓大葉 回複 悄悄話 這是一篇合情合理的好文章
常態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文章的邏輯大有問題,還是製度問題,拿來你的錢當割了韭菜來的,當然不心疼。
你看看台灣作比較,自己的錢自己花,人情還有多大份量?
“以中國的人情觀念,凡是有好的東西,如職位、職稱、學位、待遇、項目、科研經費,等等,分配時,生人和熟人,有關係和無關係,大不一樣。先問親疏,再問優劣。”
回首前塵 回複 悄悄話 樓下說的沒錯,人是太多了,博士和博士後也培養太多了。既然如此,還是不宜鼓勵多生和招受太多的博士生
石油附中啊 回複 悄悄話 ===
重點是:美國的tenure track是盡力讓你成功,成功率大概在70%到80%!
現在的“論文血汗工廠”,是一個“坑”招10個8個,甚至更多,其目的是榨幹大多數,再踢開!
===

還有這一段兒。您說說,中國每年畢業那麽多博士、博士後,您給誰tenure track,不給誰tenure track啊?我不從事那方麵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就是目前這種“一個坑招10個8個”,也是已經在逼走了大部分博士、博士後要麽出國,要麽放棄爭取教職、進入其它行業之後的結果了。

為什麽這麽些博士、博士後啊?因為碩士太多,找不到工作的碩士太多,必須進修博士啊!為什麽這麽些碩士啊?大學生太多了麽!

這一下八成您就理解了吧? 沒辦法,人太多了,現在又開始提倡多生了。唉,慢慢來吧。
石油附中啊 回複 悄悄話 ====
中國撒了那麽多幣給非洲,及一帶一路,拿出些錢養些留洋歸來的博士,做基礎研究,讓這些人無後顧之憂,難道做不到嗎?
===

關於這一點,這位博主也提到了: “”“”國體製改革的一個方向,就是打破大鍋飯、鐵飯碗,以提高效率,不養懶人、閑人。一旦退回到那個時代,過去的那種弊端又會再現。而且以中國的國情,講裙帶關係,像薑文華那樣的人,情商低,關係不廣,門路不多,可能連端鐵飯碗的入門機會都沒有。因為沒有競爭,職位編製早就被有關係者、會鑽營者瓜分了。““””

就是說,一方麵,不能完全養起來,否則其中的人如果變成閑人、懶人,這個事兒就會被整個兒砍掉。怎麽能證明有沒有人變成閑人、懶人? 有多大比例的人變成閑人、懶人呢?這就要有一套考核的機製。另一方麵,即使有這麽一群養起來的人,養誰不養誰,也是要或者拚實力、或者拚人品、或者拚關係,中國人多資源少,聰明人就多,任何一套在其它地方能夠運轉的機製,到了中國就都要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這是個無可奈何的事實。

我隻是偶爾路過,泛泛而論而已。在中國,每件事兒要做起來,比各位想象的複雜的多。所以,兄弟我也挪到國外生活了,屬於惹不起還躲不起麽?

但是我從不敢小看留在國內的人。人家正在承受的那份壓力,是我沒能頂住的。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樓下,數論文數量不說明什麽。 每個學科不同。引用數更說明不了問題。 隻有同一領域裏的人才能知道你的論文的技術含量。
Dalidali 回複 悄悄話 重點是:美國的tenure track是盡力讓你成功,成功率大概在70%到80%!
現在的“論文血汗工廠”,是一個“坑”招10個8個,甚至更多,其目的是榨幹大多數,再踢開!
curiousGeorge2 回複 悄悄話 薑博士 publications is public data. From his publications, he is not very productive as he has only nine papers in 11 years which is on the low end. His impact is not great except for the 1st paper (his Ph.D thesis). His first paper has about 100 citations, all the other publications have few citations.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另一點不同的是,陳景潤所處的畢竟是一個鐵飯碗時代。生活雖然清貧,但無今日謀生、求職的壓力和職場的殘酷競爭。他可以啃著饅頭,心無旁騖,十年磨一劍。
=====================
這是薑與陳景潤本質的區別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撒了那麽多幣給非洲,及一帶一路,拿出些錢養些留洋歸來的博士,做基礎研究,讓這些人無後顧之憂,難道做不到嗎?
cowwoman 回複 悄悄話 有人性考量的好文章。
我總覺得不管是否是天才,在理科的領域,特別是數學,不要拿市場那一套讓他們惡性競爭。本身人的大腦很奇特,擅長數學,其它方麵必將受損。不能拿要求常人的舉止來要求他們。

愛因斯坦當年穿著女士皮涼鞋,對家人不聞不問的,沒人對這個天才有什麽要求。要求他懂人際關係,適應社會。如果複旦這個薑老師,能適應社會,心裏正常,能拿刀去殺人嗎?

還有不同的社會形態裏,不能武斷的拉一個平行線去對比數學家。我認為拿成名的數學家套這個薑老師,希望薑老師不殺人而去提高個人素質簡直是強人所難,而且不符合現實。樓主把幾個數學家不同的點都列的很清晰。是一篇中肯的好文章。
lao-fei 回複 悄悄話 薑博士應聘的是一個教師職務,業務考核應該由數學學院院長或數學學院學位委員會評審,即使是考核不合格,也應該由複旦大學人事處出麵告知或發解聘公函,再或者由數學學院院長找談話,咋滴也輪不到那個書記啊,那個書記不是學數學的,也就不可能是學位委員會的,這種得罪人的事,那個書記是咋想的呢?
回首前塵 回複 悄悄話 非常讚同樓主最後一段總結,大鍋飯固然不可取,不近人情的殘酷竟爭也無法長久,會導致不少人自暴自棄的躺平,甚至發生悲劇。如果想要學美國的tenure 製度,那就一個蘿卜一個坑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