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糊塗上善若水

笑口常開,知足常樂,難得糊塗,隨心所欲,海闊天空
正文

溝通-讓我成為孩子們的朋友與閨蜜 聆聽心靈深處的聲音

(2023-01-15 13:00:00) 下一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知足樂笑口開 回複 悄悄話 溝通-讓我成為孩子們的朋友與閨蜜

聆聽心靈深處的聲音



1. 冰點-發現不溝通交流及艱難的溝通交流階段:

大概7年前,我兒子14歲時第一次跟我頂嘴,一年後他開始跟我說如果我不改變他就不願意跟我交流。我女兒一直比較逆來順受,她是在4-5年前左右開始不願意跟我交流。我也是在孩子們不願意跟我溝通後才知道這些現象一出現就證明孩子們開始不喜歡我們跟他們談話的內容或方式方法。比如隻要我一說他們就馬上反駁我的觀點或說他們知道了不用我一直說,還是跟我提出了不同觀點,有時是根本不答理我直接進他們自己的房間或就直接出去。一開始我與先生都認為孩子們不認同父母的觀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世界觀不同,覺得孩子們的想法太幼稚還沒有成熟。我們需要將自己擁有寶貴及豐富的經驗教訓盡量多教給他們,讓他們少走彎路少受挫折。等等。但是這樣的想法反而讓我們忽略了這其實是孩子們給我們的不願意交流與溝通的信號。是在向我們傳遞他們的觀點及想法的信號。而當時的我卻對這些重要的信息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置若罔聞 -孩子們其實已經明明白白告知了他們的期待,但是我還是錯過了最佳的溝通時機。後來我們就冷靜下來理一理跟孩子們發生觀點衝突的具體事情,從這些事情裏尋找溝通的突破口。而不是像原來一樣想更加努力去解釋我們認為的正確觀點,及想方設法讓他們接受我想要給他們的觀點。記得當時兒子告訴我,希望我跟他說話時不要經常用命令及居高臨下的口氣,而是多用商量及平等對待的協商方式,女兒希望我隻是傾聽她的想法及世界觀,而不是她一說什麽我馬上就說我自己覺得的正確觀點,一直想要撥亂反正地去改變她的想法。

2. 投石問路-尋找溝通的突破口:

後來我發現讓我們衝突的觀點就是很好的突破口,我將各自的觀點列出來比較一下。然後找機會跟孩子們用他們的觀點去交流從而能更加了解他們的想法。用這方式開啟交流的大門就會輕而易舉。從中讓我明白一點是其實很多觀點的正確性都是有時間空間及地域性的。我們之所以跟孩子有不同的觀點,因為我們與他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及時空階段,我們不可能天天穿越到他們現在接觸的外界世界中與孩子們是同學或同事的身份,跟他們一起上學上班去身臨其境的感受他們在外麵時間段裏經曆的所有點點滴滴的事情。我們所能知道的他們的情況及想法其實都是從他們跟我們聊天交流或抱怨中得知的。如果我們不好好利用他們給我們的信息去了解他們所處的外麵世界環境及他們內心世界的具體情況。那我們就很難去跟他們達到溝通的交匯融合點。也不能更好去了解及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3. 突破-進入初步溝通階段:

我發現

A.在這環節裏找機會進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契機。比如在一個比較愉快輕鬆的氛圍裏,一起吃飯,走路鍛煉郊遊或做別的事等等。我與女兒散步會談論看到的花草動物或人,從花草談到喜歡的顏色搭配等等,從小兔小鹿覓食談到我們人類的飲食起居等等,從看到的人談到運動,興趣愛好等等。這個過程可能非常快也可能很慢,因為我經常也經過多次碰壁之後才找到一次機會。而且察言觀色很重要,孩子們有點不耐煩就要趕快停止,比如有時候他們很累或心情不好還是想做別的事情。這需要從多方位多角度去尋找機會。

B.跟孩子們一起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能從中能討論很多的共鳴點。比如我兒子喜歡讓我們跟他一起打遊戲及跟我們一起看電影,跟我先生打球。這樣我們就有機會討論打遊戲及電影裏的很多細節,比如遊戲如何能打得更好,喜歡電影裏的哪個情節,人物及特技等等。切磋球技也是有很多話題。從而也能引伸到別的領域。我女兒喜歡走路做運動及幫助別人及探討人生看紀錄片等。我經常跟她一起討論這些方麵的事情。不同孩子不一樣,可能需要花不少時間去找這些切入點,投其所好經常會事半功倍。

C.一開始盡量少說他們不喜歡聽的話題及內容,多說他們喜歡聽的話題及內容一來很容易開啟聊天模式,二來也能消除他們的反感情緒。特別是那些我們覺得是對他們關心及擔心的話但是孩子不喜歡聽就盡量不要說。比如我兒子從外州結束暑假上班才回家,經常不吃早餐所以一早起來我就跟我兒子提醒吃什麽做什麽,我兒子其實已經跟我說過了他自己會安排,結果我過兩天忍不住又說了。後來他說:“我本來想自己安排做但是每次你越說我就越不想做,因為我不高興聽你嘮叨。” 孩子們不高興聽的話就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及抵觸情緒,從而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衝突。

D.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明白我們自己也是人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很多,我們也需要時間來改變調整自己。我建議是不要一下子給自己太多壓力及目標去改變,比如立個1-3個月的計劃慢慢來調整與改變一個目標,不能急於求成。要相信一點一點改變有滴水穿石的效果。很多時候慢就是快。而且一開始沒有成效千萬不要灰心。這點非常重要。我自己的經曆是一開始非常難因為一看到聽到孩子們的觀點就會忍不住想說我自己的觀點,所以我們也需要找到能幫助我們自己的方式方法,我是先從不表達自己的觀點開始訓練自己。家人們的幫忙也很有效,我跟我先生及孩子們商量,讓他們要經常提醒我,他們如果一覺得/發現我又開始嘮叨說教了就馬上提醒我。一般他們一提醒我就能趕快打住話題。另外我盡量去記著我說同樣的事情時孩子們的反感反應來提醒我自己,盡量控製自己不要像以前那樣脫口而出。當然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脫口而出。就這樣慢慢地磨練自己漸漸就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了。當然這期間也要允許自己說一些自己的觀點來發發牢騷,一開始我發現有一段時間有點迷失自己,一下子否定自己太多了所以不知道對的方向在那裏了。我現有的認知與世界觀還在潛意識地左右著我的思維。後來我就通過經常分析調整自己的想法。盡量不要讓自己一下子調整得太過太急。在經過一係列孩子們的觀點與我的觀點碰撞與磨合後慢慢發現一套適合我與孩子們的交流之道,這是個迂回曲折循序漸進的過程千萬急不得。

E.要記住的一點是現階段在是需要多了解孩子們的想法不是要去改變他們的想法。 另外要理解我們試了很多方式方法可能都沒有找到點子上,經常要多花時間去注意與分析孩子的言行舉止與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就會發現很多答案都在其中。溝通交流也是來源於生活。而這些信息一直存在於我們與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

4. 參與/蛻變-如何維持以後的溝通及調整孩子們的一些想法。

當我了解了孩子們的想法並用他們的想法跟孩子們有進一步的溝通後,就可以慢慢地進入下一步環節:

A.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做主及參與一些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從買到做去安排自己及家人的一日三餐-吃什麽,怎麽準備及如何燒飯燒菜,一開始先讓他們幫忙準備一頓或兩頓周末的午餐晚餐等。我兒子不喜歡做飯,所以直到上大學後才學做幾道他自己喜歡吃的菜,女兒則喜幫忙做飯做點心。讓他們安排洗碗打掃衛生-我讓孩子們從小就洗自己的碗打掃自己房間及廁所。讓他們幫忙安排家裏每日的分享及感恩(不一定要每天)- 我們家經常一起分享及感恩一些讓自己愉快及感動的事情,平常我也會在微信裏跟孩子們分享一些讓我深有感觸的文章及視頻或是一些他們喜歡的內容,有時會拿一些對他們有針對性的文章當做分享與感恩的內容,有很多事如果是通過第三者的口氣表達出來,對進一步交流有很大幫助,經常可以讓人茅塞頓開。讓他們幫忙安排家庭的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一起做遊戲及運動或出去玩及旅遊等等,在這方麵建議一開始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包括做什麽遊戲運動及去哪裏玩旅遊等,然後慢慢地讓孩子們偶爾也滿足爸爸媽媽的需求,到後麵就可以跟孩子們輪流,比如這次先滿足孩子們的需求而下次是滿足家長的需求,時間可以是每周末或每月一次左右。很重要一點就是不管孩子做得是好或搞砸了,不管做大事小事一定要乘機表揚及鼓勵孩子們-我以前一直不喜歡表揚別人覺得很虛偽,後來知道女兒有抑鬱症的情況後我經常努力提醒自己多表揚多鼓勵多肯定孩子們-一開始我也經常忘記,也不知道應該說什麽,後來一直不斷跟自己地說“表揚表揚肯定肯定”,慢慢練就成習慣了,而習慣成自然。在表揚肯定之後,可以找機會幫孩子們根據具體問題去具體分析一些細節,從而讓孩子們能更深地了解自己的想法或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有那些不足。這樣他們就比較容易通過實踐來改變自己-但是盡量不要太頻繁,才能達到潛移默化順其自然的影響,否則他們一下子就會反感。比如一開始可以一個月或幾個月才創造一個讓他們能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的機會。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B.請教及尋求孩子們幫忙我們去解決一些問題,從而讓他們在幫忙中改變自己-我會將我們與孩子的矛盾去請教孩子們幫忙解決,讓他們告訴我對這矛盾他們會怎麽做/怎麽想,然後通過他們的回答去問一些可以讓他們去思考的問題,問問題的同時也將我們的觀點傳遞給他們,這樣孩子們就很容易發現他們觀點中的美中不足。從而比較容易去做改變。這需要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遇到自相矛盾的結果。這也需要我們跟孩子換位而做(不是換位思考),我們從強者變成弱者,從父母變成孩子的角色,而讓孩子們從弱者變成強者,從孩子變父母的角色。孩子們也可以通過幫忙解決問題及分析問題讓自己更有成就感。

C. 拿我們的錯誤與不足跟孩子們互動,我經常會問孩子們他們希望我怎麽做,讓孩子們幫忙我們改正錯誤彌補不足之處。這時候孩子們會很高興,因為他們終於能教育爸爸媽媽了。這樣一來孩子們會更了解為什麽我們會這樣做這樣想,也更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並從中得到鍛煉。

D.除了家庭的集體活動外盡量也創造一些媽媽與女兒,爸爸與兒子,爸爸與女兒,媽媽與兒子的單獨活動。這個很有幫助,因為會突破原來的一些習慣模式。開展另外一個與原來完全不一樣的相處交流空間,經常會得到意外驚喜的功效。這些活動可以在家裏,附近或郊遊旅遊等等,可以是家長或是孩子們喜歡的項目。

E.我家有不少衝突/矛盾是在一些臨時突發事情中出現的。比如原來計劃好的一起陪孩子去玩或做的活動會因為突然發生別的更重要的事情而不能如約去做。一開始我們隻是跟孩子們說需要改變計劃的原因是因為那個事情比較重要,經常沒有跟孩子們解釋為什麽是比較重要,後來我們盡量每次都跟孩子們解釋改變計劃具體原因,讓孩子知道答應他們的事情也很重要。但是現在有特殊情況發生需要他們配合,需要有輕重緩急的選擇。讓孩子們提出一個能彌補這次不能履約的建議。也可以趁機跟孩子解釋凡事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很重要,言而有信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因為一定要言而有信而讓自己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或是因為無法實現自己的承諾而痛苦得無法自拔。凡事都可以變通的。而變才能達到百事通及量力而為。

F.一開始知道我女兒有抑鬱症後我非常著急,恨不得天天聽講座看文章認真學習希望盡快能將抑鬱症的知識知道得一清二楚,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大概忙碌二個月左右,有一天我想我這麽如饑似渴地了解這些知識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問題,那我該如何將這些知識化為自己力量,在生活中去幫助我與女兒呢?所以我開始調整在這方麵的學習時間,多安排在實踐上的時間。我將原來對女兒很多不理解的現象跟學到的抑鬱症知識混合總結,先列出我自己需要做改變的一些事情,然後我跟女兒說我在了解抑鬱症的一些具體情況,我需要她幫忙調整我自己,在一些事情上也需要她經常提醒我。這樣做法對我與女兒幫助非常大。所以如果別人的豐富經驗不能為你所用,讓你受益匪淺,那麽這些經驗對我們來說都隻是紙上談兵,用所學的知識再結合自己與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去總結出一係列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才能讓我們學以致用,而不是按部就班。

G.我一直是個非常開朗活潑的人,幾乎每天都能哈哈大笑的,經常聽了看了抑鬱症的講座及文章後,我發現經常會有幾天時間自己情緒很低落,這讓我覺得保持心態健康快樂非常重要,我不能受女兒的事情影響太大。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自己心態的辦法。大家都知道收支平衡法,所以如果我們經常接受一些負麵的情緒影響,那就需要找一些正能量的東西來消除這負麵影響。讓我們的心態情緒保持在一個平衡點。也可以通過做一些個人興趣愛好的事情或與朋友吐槽傾訴等方式將自己的負麵情緒發泄出去,因人而異去找一些適合自己發泄的方式方法。比如我喜歡聽歌唱歌做瑜伽,種花養魚,看最強大腦,脫口秀,笑傲江湖等等能讓自己快樂的節目,看曆險破案及有關大自然的片子,我自己也經常腦洞大開地根據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對話編一些笑話讓自己與先生哈哈大笑。喜歡出去逛商店看一些新東西,覺得看了新奇的東西讓我更能腦洞大開。有機會也經常去旅遊等等。

H. 其實我們家到現在還是會經常出現一些小矛盾小衝突,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馬上或當天對這些事情進行溝通處理,說出各自滿意及不滿的心聲,及時消除一些誤會,並提出各自希望達到溝通的方式方法。有時候矛盾一出來是避免不了的,但等雙方都冷靜之後盡量多跟對方說對不起,“對不起”三個字在一些時候不僅能頂得上千言萬語,而且能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讓他們與我們像朋友一樣平起平坐。幾年前我先生認為他是長輩憑什麽要對孩子們說對不起,而現在他則是張口閉口都在說對不起。經常擁抱也可以促進與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我們一般每天晚上睡覺前道晚安時都會互相擁抱,說對不起的時候也盡量去擁抱對方。從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找到能讓雙方都滿意的中庸之道是讓家庭溝通細水長流源源不斷的源泉。

孩子們小的時候,我們家長是他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他們長大後,經常會是促使我們蛻變的第一任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我們的家人們也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之一。經常需要經過一些事之後才明白搞好家庭關係也是需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的。在這期間我們也是從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中慢慢走出一條適合孩子們與我們自己的溝通之道。我們在改變自己的同時,也讓孩子耳聞目染地受到潛移默化的改變。感恩孩子們締造了我的改變,同時也成就他們自己的改變。也感恩兒子將我當朋友,女兒將我當閨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