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中經貿\'脫鉤\'有些快得驚人

(2023-09-10 16:56:21) 下一個

在今年初的文章裏,我預測了美中間的經貿前景:"但是現在的美中關係和國際地緣政治使得美中貿易前景暗淡, 不確定性太高, 資本也不得不考慮投資的危險性. 可能現在是高峰, 兩三年後, 雙邊貿易量會急劇下降.而美歐雙邊貿易無疑還會穩健成長."現在回望,預測基本準確.但是美中經貿"脫鉤"還是有些出乎預料得快!

美中經貿新進展

把今年上半年的美國人口普查局的官方數據乘以2作為2023全年的經貿數據,我把美國從各個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曆年貨物進口額顯示在以下幾圖.

 

從這兩張圖裏, 可以總結歸納一些要點:

1) 美歐, 美墨貿易穩健成長. 其中美歐,美墨,美加的貿易進口額都超過了美中的進口額. 呈現Friendshoring和Nearshoring的趨勢

2) 美國從主要亞洲貿易國的進口額總體上要麽下降要麽持平, 鮮有成長.其中從中國, 越南, 印尼, 和沙特進口額分別下降-24.4%, -17.2%, -20.9%, 和-29.3%, 降幅驚人!

3) 如果2023美中貿易額按現在的水平發展, 美國從中國進口額退回到大約2012時的水平, 這裏還沒有算上貨幣貶值. 算上的話, 估計會退到2005年的進口水平. 美中貿易下降, 並不是因為美國消費市場疲軟, 否則無法解釋美歐和美墨貿易的增長.

4) 懷疑前期的一些觀點: 下降的美中經貿變成墨西哥和越南中轉到美國的貿易.第一, 美越貿易額也有-17.2%的下降; 第二, 美中貿易下降的量遠大於美墨貿易增長的量; 第三, 美墨的經貿在USMCA框架下管理, 有許多限製.而且墨中貿易的新進展也不足以支持關於墨西哥中轉貿易的觀點. 當然有很多中國公司已經成為了美墨和美越貿易的一部分.但這些公司可能在以前就是一部分了.

美國經貿和製造鏈調整再展望

首先,本人支持將製造業搬回美國本土或者北美, 這是為供應鏈和國家安全,以及民生和社會保障著想. 產品在中國,或者在越南,或者在印度生產,對我們北美消費者來說沒有區別. 雖然可以理解資本逐利貪婪的本性,但對不顧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必須加以限製,政府完全可以在投資和貿易方麵有所作為.

在政治和國家安全層麵,美國有很強的脫中意願.經貿層麵的快速脫鉤對雙方傷害比較大.所以, 可以預見美中經貿脫鉤需要時間, 今年以來的經貿下降速度已經很驚人了.

如果中國還有人認為美國離不開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有這有那優勢,那就太傻了.美國已經從投資, 技術, 和市場幾個方麵來發展對中國的競爭優勢. 前期立法限製資本對中國高科技的投資;半導體高級技術,芯片,和材料出口禁令;和禁止對美國通信領域的中國投資, Biden政府很清楚地表明了脫鉤的政策. 目前來看,中國政府也有適當脫鉤的做法. 中國對镓和鍺的出口進行限製,雖然說是被動和具有濃厚象征意味, 但也顯示對美國做法的不滿和反擊. 總體講, 雙方脫鉤是趨勢.

有人說:供應鏈調整會使美國產品沒有價格競爭力,不可能成功.美國資本將會尋求除中國之外的價格優勢.因此有些供應鏈會轉移到東南亞和墨西哥.有些高級和重要製造會回到美國本土. 近期世界各大國都加強了對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和經貿關係.像現時Biden政府加強對進軍越南印度市場的推動; 11月孟加拉的選舉, 中俄和西方都有自己的代理人.東南亞市場的爭奪會是供應鏈調整的一部分.

關於價格, 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 市場規模.產品訂單多, 市場規模越大, 產品製造規模會越大, 那麽單個產品製造的成本就越低. 沒有了歐美,日本, 韓國市場支撐的中國產品價格會不會保持價格優勢值得懷疑.

有人說: 中國體量大,沒有別的國家可以替代.先不說印度, 越南, 或者墨西哥能不能替代中國.其實現在美國是希望把供應鏈放在幾個國家和市場, 這樣供應鏈更有彈性和安全感. 根本沒有用一個市場替代另一個的想法.

最後預測一下未來電動汽車市場.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又在無序發展.可以預見, 北美市場基本沒有中國品牌的份. 中國公司能成為供應鏈的一小部分就很不錯了,而且還得是北美投資製造.歐洲市場難說, 中國品牌有可能占領一小部分, 畢竟歐洲有極左思想的人不少.但汽車製造對歐洲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國電動市場落後的歐洲製造廠會推動對中國品牌在歐洲的扼殺. 中國品牌的出路在東南亞,但不包括印度.現在盲目地擴大製造不見得是明智之舉.電動汽車製造不難, 關鍵是市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交易員 回複 悄悄話 墨西哥早在30多年前的北美貿易自由協定簽訂後,就獲得大批美國公司的投資,生產製造類。比如汽車生產,和外資進入中共國時間差不多。這裏評論的還在中共國中共國,投資墨西哥投資越南,然後賺飽了。好像全世界缺了中共國製造,全世界不轉了似的。
Unix1998 回複 悄悄話 美國應該變態瘋狂的引進中南美移民,否則,個人覺得製造業難以回歸。
因為美國本地出生的收入目標至少是十萬美金,並且這工資還難以雇傭本地人,可能15-20萬美金年薪,才能安心幹低端體力勞動,加上coffee break 每班一 兩小時,
所以,製造業在美國是沒可能雇傭本地出生的公民的,
Chieftop519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手機進不了美國市場、中國EV也進不了美國,背後都是政治控製,最不講規則的其實是美國、二套標準,怎麽對美國有利怎麽來……
stupidheart 回複 悄悄話 真的嗎?“未來電動汽車市場.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又在無序發展.可以預見, 北美市場基本沒有中國品牌的份”
糊塗三軍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公司去墨西哥,去東南亞國家投資建廠不錯,是增加了當地的就業率,中國國內的就業率呢?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有些概念並不難想象,何以墨西哥一夜之間成為製造業大國,到了可以替代中國對美國出口份額的地步?
墨西哥是NAFTA成員,對美國出口競爭條件遠遠高於中國,免稅,而NAFTA是上個世紀就有的協議,幾十年了怎麽無法擴大對美國出口,非要等到今天?
這種矛盾難道想不到?
給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做參照就知道了,越南今年初嚴重缺電,廣西給越南緊急免費輸電,原因是越南的工廠其實都是中國的,這些輸電必須保證他們能開工的優先權。
墨西哥替代中國出口美國份額,是中國企業把產品運到墨西哥,在當地包裝後打上墨西哥生產的牌子利用NAFTA免稅進入美國市場,這種做法符合美國關於產品產地的規定,不在於產品是在哪兒生產的,在於是在哪兒包裝的。比如中國服裝在關島包裝的可以打上美國製造的標誌。
對美國進口商來講,運費是一樣的,都是從中國到北美,但省掉了25%的中美貿易戰關稅,這個關稅的97%是美國進口商負擔。
對於墨西哥來講,解決就業。對於中國出口商來講,唯一的變化就是增加了出口數量,因為美國進口商省下的錢可以多采購。
唯一的冤大頭是美國政府,因為原來中國商品25%的進口稅拿不到了。和貿易戰,因為中國商品大量免稅進入美國。
這是一個中美墨三家企業商業界聯合規避美國政府貿易戰的做法,尤其是利用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空子。美國政府並非不清楚,但法律上目前做不了什麽,得罪墨西哥和國內商界沒好處。隻能在大外宣上利用相應的數據,多少也是廢物利用,讓墨西哥好像一夜之間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和美國在中國之外建立了產業鏈。
另一個因素是美國始終不能降低通脹到正常水平,其中貿易戰貢獻了1.9%的通脹,而美國目前通脹率在4%,距離良性通脹的2%之差兩個百分點,那麽1.9%的貿易戰通脹率意味什麽就不難理解。而美國如果放棄貿易戰,盡管可以輕易讓通脹進入良性通脹範疇,但太丟麵子。
因此對墨西哥這種客觀上規避貿易戰的做法也沒有製止的動力,尤其是把墨西哥吹成是世界製造業大國不失麵子。
但實際上墨西哥類似越南,完全依賴中國企業投資。越南在今年下半年經濟坍塌,房地產一夜之間崩潰,就是因為中國縮小了對越南的投資,而且蘋果也因為越南沒有合格勞力而停止了在越南生產手機的計劃,前景不被看好,同時進入類似狀態的還有印度,也是因為中國公司大量退出,蘋果在印度的投資損失了800億,目前還在堅持,但不被看好。
這個世界上,目前隻有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這種狀態還會存在大致二十年,因為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至少二十年,這是產品和商貿整體成本低的保證,目前沒有第二個國家,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有可以與中國比較的基礎建設。


Chieftop519 回複 悄悄話 製造業回歸美國,先擺平工會吧;看看全美汽車工會正在叫囂要搞全國罷工喃……
Chieftop519 回複 悄悄話 就如光伏電池市場一樣,不管美國從那裏進口、其背後都是中國投資的工廠在控製著
Chieftop519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不僅僅是在EV上占大量的份額,更關鍵的是在鋰電池生產上已經絕對是全球一哥,歐美的EV生產商都離不開與中國的鋰電池廠合作……
Chieftop519 回複 悄悄話 多少中國的公司去了墨西哥投資建廠,就是要規避關稅;這也是美墨貿易穩步增長的內在原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