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貿\'脫鉤\'有些快得驚人
文章來源: dreamsweetdream2023-09-10 16:56:21

在今年初的文章裏,我預測了美中間的經貿前景:"但是現在的美中關係和國際地緣政治使得美中貿易前景暗淡, 不確定性太高, 資本也不得不考慮投資的危險性. 可能現在是高峰, 兩三年後, 雙邊貿易量會急劇下降.而美歐雙邊貿易無疑還會穩健成長."現在回望,預測基本準確.但是美中經貿"脫鉤"還是有些出乎預料得快!

美中經貿新進展

把今年上半年的美國人口普查局的官方數據乘以2作為2023全年的經貿數據,我把美國從各個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曆年貨物進口額顯示在以下幾圖.

 

從這兩張圖裏, 可以總結歸納一些要點:

1) 美歐, 美墨貿易穩健成長. 其中美歐,美墨,美加的貿易進口額都超過了美中的進口額. 呈現Friendshoring和Nearshoring的趨勢

2) 美國從主要亞洲貿易國的進口額總體上要麽下降要麽持平, 鮮有成長.其中從中國, 越南, 印尼, 和沙特進口額分別下降-24.4%, -17.2%, -20.9%, 和-29.3%, 降幅驚人!

3) 如果2023美中貿易額按現在的水平發展, 美國從中國進口額退回到大約2012時的水平, 這裏還沒有算上貨幣貶值. 算上的話, 估計會退到2005年的進口水平. 美中貿易下降, 並不是因為美國消費市場疲軟, 否則無法解釋美歐和美墨貿易的增長.

4) 懷疑前期的一些觀點: 下降的美中經貿變成墨西哥和越南中轉到美國的貿易.第一, 美越貿易額也有-17.2%的下降; 第二, 美中貿易下降的量遠大於美墨貿易增長的量; 第三, 美墨的經貿在USMCA框架下管理, 有許多限製.而且墨中貿易的新進展也不足以支持關於墨西哥中轉貿易的觀點. 當然有很多中國公司已經成為了美墨和美越貿易的一部分.但這些公司可能在以前就是一部分了.

美國經貿和製造鏈調整再展望

首先,本人支持將製造業搬回美國本土或者北美, 這是為供應鏈和國家安全,以及民生和社會保障著想. 產品在中國,或者在越南,或者在印度生產,對我們北美消費者來說沒有區別. 雖然可以理解資本逐利貪婪的本性,但對不顧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必須加以限製,政府完全可以在投資和貿易方麵有所作為.

在政治和國家安全層麵,美國有很強的脫中意願.經貿層麵的快速脫鉤對雙方傷害比較大.所以, 可以預見美中經貿脫鉤需要時間, 今年以來的經貿下降速度已經很驚人了.

如果中國還有人認為美國離不開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有這有那優勢,那就太傻了.美國已經從投資, 技術, 和市場幾個方麵來發展對中國的競爭優勢. 前期立法限製資本對中國高科技的投資;半導體高級技術,芯片,和材料出口禁令;和禁止對美國通信領域的中國投資, Biden政府很清楚地表明了脫鉤的政策. 目前來看,中國政府也有適當脫鉤的做法. 中國對镓和鍺的出口進行限製,雖然說是被動和具有濃厚象征意味, 但也顯示對美國做法的不滿和反擊. 總體講, 雙方脫鉤是趨勢.

有人說:供應鏈調整會使美國產品沒有價格競爭力,不可能成功.美國資本將會尋求除中國之外的價格優勢.因此有些供應鏈會轉移到東南亞和墨西哥.有些高級和重要製造會回到美國本土. 近期世界各大國都加強了對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和經貿關係.像現時Biden政府加強對進軍越南印度市場的推動; 11月孟加拉的選舉, 中俄和西方都有自己的代理人.東南亞市場的爭奪會是供應鏈調整的一部分.

關於價格, 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 市場規模.產品訂單多, 市場規模越大, 產品製造規模會越大, 那麽單個產品製造的成本就越低. 沒有了歐美,日本, 韓國市場支撐的中國產品價格會不會保持價格優勢值得懷疑.

有人說: 中國體量大,沒有別的國家可以替代.先不說印度, 越南, 或者墨西哥能不能替代中國.其實現在美國是希望把供應鏈放在幾個國家和市場, 這樣供應鏈更有彈性和安全感. 根本沒有用一個市場替代另一個的想法.

最後預測一下未來電動汽車市場.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又在無序發展.可以預見, 北美市場基本沒有中國品牌的份. 中國公司能成為供應鏈的一小部分就很不錯了,而且還得是北美投資製造.歐洲市場難說, 中國品牌有可能占領一小部分, 畢竟歐洲有極左思想的人不少.但汽車製造對歐洲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國電動市場落後的歐洲製造廠會推動對中國品牌在歐洲的扼殺. 中國品牌的出路在東南亞,但不包括印度.現在盲目地擴大製造不見得是明智之舉.電動汽車製造不難, 關鍵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