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觀眾朋友們,我想口你們了!

(2022-02-18 17:35:29) 下一個

國內的微博和朋友圈最近在熱傳兩張圖,看了差點笑岔氣。據說是因為國內影視的字幕不能出現“殺”和“死”等敏感字,要統一用“口”代替,這樣反而使得一些對話看起來無比的淫邪危險。

對70後來說,“口”對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小時候新華書店裏賣的書,特別是古籍,經常出現一排“口”字,以及“此處刪除XX字”的說明。

我那時是明清小說的愛好者,經常下學後到學校附近的新華書店蹭書讀。那些明清小說中的“口”字,往往出現在才子佳人情濃關鍵之處,充滿著神秘力量,引發無限的遐想。

但是那時候沒有互聯網,更沒辦法搞到據說隻有高幹才能看的未刪節本,因此這些“口”字後麵的謎團,我無法解開。

直到上了大學。在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二樓的一個偏僻角落,有一間小屋,門口掛著“古籍閱覽室”的牌子。

古籍閱覽室裏麵的藏書,隻能現場借閱,不能攜出。

古籍閱覽室裏麵有未刪節的原版線裝書。

當時的清華還是一個純工科大學,沒有什麽人對古籍感興趣。古籍閱覽室門可羅雀。

我那時候對明清小說也失去了興趣。

直到有人發現古籍閱覽室有“黃書”!

不記得是誰最先在古籍閱覽室發現了《綠野仙蹤》這本小說。裏麵有關性的描寫之大膽露骨,對我們這些看“口”長大的學生們來說,簡直是原子彈一樣的殺傷力。

我現在還記得隔壁宿舍的一個胖子,手持茶杯,口沫橫飛,誇張地描述他在書中看到的情節,周圍一圈人聽得入神。

大家突然都變成了古文學愛好者,紛紛造訪古籍閱覽室。

毫無意外,我也是其中一員。

原來“口”字後麵隱藏的是這些。

那段時間,走入閱覽室,經常能看到熟悉的麵孔,大家相視一笑,心照不宣。

有一天,正在埋頭苦讀之際,突然聽到身邊響起女聲。

“老師,請問這裏有沒有《金瓶梅》?”

《金瓶梅》可是有爆炸效果的禁詞。這句話仿佛在沉靜的池塘中投入了一塊石頭。閱覽室中的人們紛紛抬頭。隻見一個姿貌平常,但幹淨清楚的女生,站在圖書管理員老師的前麵。午後的陽光斜照在室內,她臉上一點局促緊張的表情都沒有,一切仿佛是那麽自然而合理。

瞧人家這心理素質!我們向圖書管理員老師借書的時候,言辭閃爍,麵色惶恐,充滿了罪惡感,好像在做什麽見不得人的勾當。

相形見絀啊。

老師回答:“我們這裏沒有。北大有。”

女生失望而去。

大學畢業後,我漂泊到美國。 “口”字也從我的閱讀體驗中消失了。有了互聯網,什麽書都能查到,甚至極冷僻的古書都能找到電子版。

沒想到二十多年過去了,“口”字居然在中國重現江湖,讓新一代年輕人感到驚詫。這世界真是奇妙。

不由得想起從小被灌輸的一句名言:“曆史是螺旋形上升的”!

其實也有可能是螺旋形下降的。

正如我萬沒想到能在美國看到破四舊一樣。

這口口口口的世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