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的‘宮廷之愛’與社會觀

(2020-04-10 13:18:46) 下一個

冬季寒冷凜冽風,夢想來件黑毛熊衣,黑色吸熱又保暖,
躲入冬眠樹洞裏,不吃不喝蒙頭呼睡,節水省糧省力氣,德國黑熊
震怒踩地響。
我有快馬溜圈圈,幹嘛逼我披黑厚袍,五彩衣妝提神氣,
白雪皚皚玩滑雪,蹦來跳去雞冠昂揚,快馬加鞭存量食,法國高盧雞頭傲氣昂。
高傲最棒輸不起,端起劍術護贏尊嚴,多彩衣飾裝門麵,
引領潮流世界忙,人們圍觀團團轉轉,硬著頭皮緊
咬牙,民生娛樂家居高費用。
七尺男兒尋庇護,男寵模式載冊入史,女權運動應運生。
自我良好我最對,畫刊幽默底線無視,惹怒另組圈地人,唾沫戰火紛飛遍世界。 

法國宮廷之愛‘Courtly love’ 
* 12世紀的中世紀提倡‘宮廷之愛Courtly Love’, 寓意‘夢想之愛模式’- 騎士(Chivalry) 與女士之間彼此傾慕之愛。
 隨著‘人類認知’及‘生活磨煉’,‘愛’在不斷修改及更新中:
* 1230末期法國詩人Guillaume de Lorris作詩一首‘玫瑰之愛Rose of Love'
* 40多年之後Jean de Meun做些補充,提倡彼此愉悅,彼此學習, 稱為‘愛的藝術Art of Love ’的一部分。
* 1290年從基督教觀點重新演繹玫瑰詩。 
* 1330-1331,寓言文學‘朝聖之旅 Pèlerinage de vie humaine’, 在尋求精神依托的基礎上建立‘愛’。 愛人之間獻花玫瑰的傳統流傳至今, 玫瑰花用於一見鍾情,或彼此矛盾的解鎖密碼 。
* 14世紀,武士騎馬(騎士)舉辦騎馬長矛比武賽事(Jousting Tournament),邀約崇拜他們的女性前來觀看。
總而言之,本意是讓年輕男性接受貴族年長女性教導, 完成騎士身份訓誡(從而懂得責任,榮譽,正直與勇敢)。 更重要的是讓騎士們忠誠於主人(世襲爵位的貴族), 勝任職責,麵對困苦要遇事以‘敬’, 練就贏得女性愛戀的英雄行為。這種愛的付出不計報酬,最終是受教育者脫穎而出,浪漫騎士引領歐洲的‘文學潮’,奠基文明史。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人類欲望日益增強,人類生活逐漸不堪重荷,‘宮廷之愛’演繹變異版本,成為年輕男性尋求避風港的渠道,貴族女性不堪‘冷酷家庭環境’尋求婚外戀的慰及, 或因奢華物欲雲中飄然後的精神刺激… 年輕男性尋求貴族
已婚女性的庇護(精神和物質),當男性讓自己陷入‘無底線女性教導’模式,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代社會總是不斷上演‘不倫之戀’版本的‘追財追權, 心靈撫慰’,不過‘彎道超車’,利弊各半,苦樂自知,仍屬於個人選擇, 他人無權幹涉。 

法國電影《Colette》
依據維基百科,Sidonie-Gabrielle Colette(1873年1月28日-1954年8月3日),法國20世紀上半葉的女作家,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關於愛情的小說。最著名的作品是《Gigi》,被改編成電影《金粉世家》和舞台劇。 她也是一個墨劇(Mime靜默藝術)演員和記者。
科萊特生於法國鄉村,穿行於花園和圖書館之間,陶醉於大自然,讓她善於表達芬芳,滋味和各種感覺。 曆經物質富足的童年,財務困頓的少年,跌宕的婚姻生活,交錯的社會幻境,她對大千世界和人的心理都極具洞察。

老公威利比妻子大十四歲,既是作家也是出版商,還是巴黎最臭名昭著的浪子之一。威利的出版業出現不景氣, 自己靈感枯竭, 為了滿足財務虛榮, 把年輕的妻子帶到鄉下, 反鎖房門強迫妻子專注寫作。生活不能承受之重,他又將妻子引入前衛的知識界和藝術界,不僅性事亂交,還鼓勵她建立自己的女同性戀聯盟。正是他選擇誘導小說《Claudine》的題材,將傳統‘宮廷之愛’與民間困境融合出來的現代故事的‘變異’版本:一位女教師統治的女子學校或修道院”(Ladimer p53) - 莎孚病態神話。
家庭生活的矛盾重重, 他們選擇分居, 曆經4年才於1910年離婚。老公威利把持書籍版權,科萊特無法獲取收入, 被迫在音樂廳裏演舞台劇,才勉強生活下來。 《La Vagabonde》(1910年)回顧了她生命中的這段時期, 講述男性社會中,女性需要獨立的重要性。同時後期作品也是加強同類主題。在困頓中,可能需要情感依托,女性間的同病相憐與情感相依,引發一係列與女性的戀情。因為離過婚,天主教會拒絕為她舉行宗教葬禮,但法國為她舉辦了國家級別葬禮,第一位獲此殊榮葬於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


《Colette》的生命感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