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正文

主觀唯心主義之靜夜解讀

(2020-02-26 07:13:39) 下一個
 
愛情,是個主觀性很強的意識,因為感性,所以盲目,因為盲目,故而可愛。君不見好漢無好妻,賴漢娶花枝,美婦常隨憨夫走,俊男總伴醜女眠。隻因愛屋及烏,惜花連盆,情之所鍾,心之所愛。愛情,將主觀唯心主義的哲理,演繹得出神入化: “無論蓬戶荊扉,都將因你的倚閭而成為我的凱旋門。”
插圖1,公雞說:我要是不叫,太陽就不出來。
插圖2,魯迅《“人話”》:是大熱天的正午,一個農婦做事做得正苦,忽而歎道:“皇後娘娘真不知道多麽快活。這時還不是在床上睡午覺,醒過來的時候,就叫道:'太監,拿個柿餅來!’”
插圖3,《史記·卷三十六·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嚐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歎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插圖4,薑昆《乘客與我》相聲裏,揶揄過兩個東北人揣測國宴中招待外賓的菜式,"豬肉燉粉條讓外賓可勁造"!
插圖5,《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插圖6,賈平凹《老西安》:一位南郊的九十歲的老人曾經對我說過他年輕時與人坐在城南門口的河壕上拉話兒,緣頭是由“ 大芳”照相館櫥窗裏蔣介石的巨照說開的,一說:蔣委員長不知道一天吃的什麽飯,肯定是頓頓撈一碗幹麵,油潑的辣子調得紅紅的。另一說:我要當了蔣委員長,全村的糞都要是我的,誰也不能拾。
插圖7,《莊子·秋水篇》:一口井底下住著一隻青蛙,地方雖然很小,但它卻自得其樂地生活了好久。井外的世界有多大,它一點也不知道,還以為這井底就是整個世界。
插圖8,話說:從前有對鄉下夫妻在門口納涼,老婆問:“當家的,皇上天天上山打柴用的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笑道:“蠢婆娘!當了皇上還用打柴嗎?他老人家一準每天在小院裏,搖把小扇乘涼,喝碗小米粥沒準還有人伺候著呢!”
插圖9,王陽明《傳習錄》:一日,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何幹?” 王陽明答“您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您心同歸於寂;您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您的心外。”
插圖10,山東呂劇《下陳州》中著名唱段:"聽說那老包要出京,忙壞了東宮和西宮。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剝大蔥。''
插圖11,白居易《長恨歌》有雲:"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宋代張戒在其《歲寒堂詩話》中評曰:"此尤可笑,南內雖淒涼,何至挑孤燈耶?"
哲學的基本派別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而唯心主義又包含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主觀精神作為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即“唯我論”。有人開玩笑說,自大的人就是主觀唯心主義,自卑的人就是客觀唯心主義。雖然不夠科學,卻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主觀唯心主義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因此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感情、願望、意誌出發,從狹隘的個人經驗或本本出發,采取孤立、靜止、片麵的觀點,使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表現為教條主義和狹隘經驗主義。
正如愛情一樣,主觀唯心主義雖然偏離了理性的科學,但卻具有感性的魅力,因此廣為世人所追崇、采納、抄襲甚至複製,為凡俗的世界平添了不少快樂與生動。拋卻理性的說教,直指心靈的,還有禪宗的召喚。
《六祖壇經》是記載佛教禪宗六祖慧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以及啟導門徒的言教經典,由弟子法海集錄而成。
慧能從《金剛經》悟道,其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能是當今最廣為人知的偈語,這句偈語是對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所作的指正。慧能悟到”佛心亦無“,略勝神秀”我心亦佛“的境界,成為了五祖的衣缽傳人。慧能得了弘忍衣缽,隱居在廣東曹溪,待緣而化。十餘年後他來到廣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講《涅脖經》。當時有風吹幡動,兩個僧人便爭論起來,一個說是幡在動,一個說是風在動。慧能聽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這是大乘佛教的思想,也就是《華嚴經》中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二僧大驚,稟報了印宗法師。印宗一聽,知道來者並非凡人,就請他登上法座說法。慧能登座說法,滿座皆驚。入夜,印宗把慧能請到自己的房間裏,說:“我聽說弘忍大師的禪法南傳了,莫非你就是他的傳人?”慧能說:“正是。”於是取出金光燦燦的袈裟,印宗拜倒在地當即為其削發,拜慧能為師。從此,慧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形成了影響久遠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
夜已深,哲學的深奧與生活的平庸依然交相輝映在眼前,仿佛兩個爭寵的戲子,不停變換著演技。當秋日的夕陽餘暉落入眼簾時,一個說:''臥槽,這麽多鳥,真好看,真他媽太好看了!"另一個則吟:"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人說,相信總有一天,總有一處風景,總有一種心情會讓你覺得,隻有用那一句古詩才能形容。而這句古詩,是否已成為我們主觀的唯心了呢?我很迷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老衲貧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月侶' 的評論 : 一生伏首拜陽明。
水月侶 回複 悄悄話 聯想到一個詞,心境。究竟是境由心生,還是心隨境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