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正文

感恩的邏輯

(2020-02-25 17:51:43) 下一個
 
 人的本質是不感恩的。
 感恩的人是卓越的。
 -----尊者 巴關
 
1789年,華盛頓總統首次宣布當年的11月26號星期四,為全國感恩假日。林肯總統1863年首次宣布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慶祝感恩節。
 
西方的感恩節的由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說法是,1621年在麻薩諸塞州登陸的清教徒和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舉行秋收盛宴,感謝印地安人的幫助,因為沒有這些印地安人他們無法在第一年生存下來,這次盛宴就演變成今天的感恩節。
 
“感恩”是個舶來詞,“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中文的"恩",是個形聲字,從心,從因,因亦聲。古代的形聲字,隻取其音,並無如象形、會意般的寓義,因此,任何對於形聲字的解讀,均屬牽強。於"恩"字析,“心”指“恩”的原體,“因”指對“心”的沿襲,界定該字為感情、心理類。成語有好惡不同、恩怨分明、愛恨交加、化敵為友幾個詞,可以粗略地劃分出這個反義詞相對應的程度遞進關係,好~恩~愛~友,對應惡~怨~恨~仇。好惡是表相感覺,恩怨是社交感覺,愛恨是性情感覺,友仇是是非感覺。
 
中國的傳統道德中,對"恩"可以說十分看重,既有知恩圖報、受人點水恩必當湧泉相報、恩同再造、一日夫妻百日恩、恩深似海、恩重如山這樣的褒義詞,亦有忘恩負義、施恩圖報、恩將仇報這樣的貶義詞。在道統學看來,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惡。感恩,不僅應是一種情感,更應是一種行為表現。西方的一些先賢大哲也屢有宏論,"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裏就得到那裏"(堂恩),"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尼采),於是乎,沉重的心理壓力,迷漫在施恩者和受恩者之間,使原本僅僅是普通社交意義上的情感關係,累積而升級成質變的關係。
 
"大恩不言謝"是江湖中常說的一句話,其含義並不是主張受大恩者沒必要表達感謝,而是說此時感謝已回報不了"大恩"了!~~原本平等的人際關係失衡了,點水恩況且需湧泉般回報,這湧泉之恩又當如何公關?藍瘦,香菇!於是,避大恩如大仇,輕者,遠離他鄉,老死不相往來;重者,甚至希望恩人立刻消失,欲除之而後快!古語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便是這個道理。
 
大恩如大仇,這是中國人於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辟的至理名言!
 
《唐國史補》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有個嶺南節度使,名叫李勉,在開封尉任上時,曾放走了一個囚徒。數年後,李勉客遊河北,偶然遇到這位當年的囚犯。故囚見到當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說將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並私下和結發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報德?”妻子說:“償還千匹可乎?”故囚說,一千匹布不足以報答救命之恩。妻子又說:“兩千匹可乎?” 故囚仍然搖頭,妻子就說:“若此,不如殺之!”幸得該家仆人密告,李勉才免於一死。
 
《名利場》(Vanity Fair)是十九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威廉·梅克庇斯·薩克雷的成名之作。書中的奧斯本是平民出身,在朋友賽特立的幫助、提拔下,成了大資本家。而當賽特立破產後,奧斯本馬上翻臉,聲明自己以前受了賽特立的騙,恐怕招惹這個窮朋友。薩克雷用尖銳嘲諷的筆調寫道:“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後來又和恩人翻臉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麵,一定比不相幹的陌生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的過錯,用來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中,李尋歡為了報恩遠走他鄉,將深愛著的林詩音讓給龍嘯雲作妻子。若幹年後,龍嘯雲卻千方百計要害李尋歡,古龍寫道:“你以為你痛苦嗎?你把心上人讓給我,這種施恩的高尚感會減輕你的痛苦。而我則比你痛苦得多,我搶了你的人,而她卻不愛我,別人都知道是你把她讓給我的,我成了小人,卻得不到幸福,還要承你的恩,我隻有殺了你,才能從痛苦中解脫!”這是文學作品中寫“大恩如大仇”最驚心動魄的文字。而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裏,張無忌營救六大門派,在萬安寺百尺高塔上,滅絕師太從塔頂墜落時,卻向正欲伸出援手的張無忌攻出那求死的一掌!滅絕師太為什麽寧可粉身碎骨也不接受張無忌的救助?因為她知道,救命之恩如同殺父之仇。而在接受了張無忌救命之恩後,原本作為對立麵的少林方丈空聞立刻唯其馬首是瞻,心之惶惶,唯唯諾諾。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第九章》),"功成身退"是指立有大功的人在功成後自動隱退,不再出來做官或複出。這樣的人是聰明且智慧的,因為他們知道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知道人在無限尊貴時,就是險象環生處,而其輔佐君王的大恩必將成為如芒在背的大仇。春秋時期孫武和伍子胥輔助吳王闔閭奪得國君之位後,孫武歸隱著述寫成《孫子兵法》,而伍子胥後輔佐吳王夫差則下場悲慘——被吊死在城門上;範蠡和文種幫助越王勾踐複國之後,範蠡帶著西施泛舟西湖而隱,世上多了個陶朱公,文種因戀棧卻最終伏劍自戕;漢朝即立,張良退而修道,韓信卻以身踐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事物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方麵發展。太滿會溢,太尖利會斷,凡事要適可而止,進退有度,絕不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欲望。退而隱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施恩不圖報,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財不揚財,這便是遵循大道。大道就是如此,它滋養萬物而不居功,沒有恩義的對待,也就無所謂報答;萬物接受大道的恩典,不去報答,大道和萬物仿佛毫無關聯,所以也就沒有怨恨和嫉妒,一切都是秉承自然。"功成身退”表現出一種對於曆史的前瞻性,以及對於自己生存環境的清醒的、睿智的把握與預測。道家的“功成身退”,其最深刻的一麵,在於最終退出這個氣象萬千的世界、五彩繽紛的人生,隻有懂得死的人才真正地懂得生!
 
元稹被貶到江陵途中,和白居易不期而遇,兩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寫了《和答詩十首》與其共勉,其中《和思歸樂》中有"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難,進不曲求榮"之句,告誡老友,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不要想著如何輕易躲過災禍,有朝一日也不要卑躬屈膝以求得榮華富貴,反映出他對官場、人生深刻的理解。
 
感恩,其實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不忘他人恩情的情感。感恩並不僅僅隻是為了報恩,因為在我們所接受的恩情當中,有些是我們永遠無法回報的,有些不是用物質利益可以還清的,唯有真誠的,發自內心的去感激,去銘記,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義無反顧的伸出自己的雙手,才是真正的感恩。
 
室利·巴關(Sri Bhagavan),是一位印度靈性上師,他常提到豐盛觀念,認為內心匱乏的人習慣交換而不是分享,習慣索取而不是感恩。他說:“何為非正直者的層次? 非正直者忘恩,不承認施予他的幫助。這種忘恩、這種悔恩,是粗暴者的第二天性。這完全是非正直者的層次。何為正直者的層次? 正直者感恩,承認施予他的幫助。這種感恩、這種記恩,是精良者的第二天性。這完全是正直者的層次。一個高意識層次的人也有高級的感恩層次"。
 
感恩是一種對世界存在的正麵回應,一種開闊的心胸。對別人給予的幫助感謝的心情,這是感恩,但不完全是感恩。如果因為別人有所幫助才去感恩,那隻是最低層次的感恩,更高層次的感恩是即使你對我毫無幫助,我也會感恩,最高層次的感恩大概就是即使你傷害我,我也感恩。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有人問一位老先生,太陽和月亮哪個比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許久,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較重要。”“為什麽?”“因為月亮是在夜晚發光,那是我們最需要光亮的時候,而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卻在那時候照耀。”
 
我們何嚐不是這樣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了自己已有的,認為它們是理所當然,對於自己沒有的,又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仿佛是這個世界對我們的虧欠,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命運,感激一切使你生存的人,感恩周圍的一切,感激月亮,更要感激太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