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風雨滄桑千百年 – 曆史古都伊斯坦布爾 (上)

(2020-10-15 05:04:22) 下一個

伊斯坦布爾(Istanbul)橫跨歐亞大陸,有人口一千五百多萬,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盡管隻有三分之一的麵積在歐洲,伊斯坦布爾在文化上和曆史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歐洲城市,因此伊斯坦布爾也是歐洲最大的城市。位於伊斯坦布爾境內的Bosporus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是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和連接地中海和黑海的重要水上戰略通道。

在兩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中,伊斯坦布爾經曆了從希臘文化到伊斯蘭文化的交替,見證了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興亡。數年前,我和同事出差到土耳其,有機會走馬觀花地參觀了這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的千年古城。

在伊斯坦布爾的Ataturk機場下了飛機後,我們開出租車經歐亞大陸橋到預訂的酒店。這座橋是以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命名的,被稱為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大橋。旁邊山坡上飄揚的土耳其國旗與前奧斯曼帝國的國旗非常相似,似乎在告訴人們這個國家不尋常的曆史。

我們駕車在伊斯坦布爾的歐亞大陸橋(又稱為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大橋)上

從伊斯坦布爾的亞洲區看Bosporus海峽,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窄的海峽

跨越Bosporus海峽的歐亞大陸懸索橋,遠處的清真寺塔隱約可見

到達伊斯坦布爾的第二天早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酒店外麵的大喇叭廣播叫人們起來禱告(call for prayers)的聲音。當時大概也就是淩晨五點左右,天還沒亮,我還沒有睡醒。土耳其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每天禱告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以後的兩個星期裏,我也習慣了這種聲音了。

這次旅行,除了想了解伊斯蘭文化,品嚐穆斯林的食品外,我最感興趣的是參觀伊斯坦布爾舊城的城牆。城牆在古代和中世紀的戰亂時期起到了防止敵人入侵,保護城裏人民生活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很遺憾,經過年代的變遷,保留有舊城牆的城市已經不多了。

伊斯坦布爾最早的名字叫Byzantium,建於大約公元前667年。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第一任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在Byzantium建都,並把城市改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為了提高防禦能力,君士坦丁一世下令沿君士坦丁堡外圍修建了城牆。公元410年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又在拜占庭帝國皇帝Theodosius二世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加固和重修。因此,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又被稱為Theodosius II Walls。這種城牆有三層,分別為內牆(inner wall),外牆(outer wall)和矮牆(low wall)。在矮牆外,挖有壕溝(moat),裏麵灌上水其功能相當於護城河。Theodosius  II Walls堅固無比,易守難攻,真可謂固若金湯。在此後的一千多年的時間裏,先後有二十三支軍隊試圖奪取君士坦丁堡,都以失敗而告終。

伊斯坦布爾舊城城牆剖麵示意圖(圖片來自互聯網)

1451年,一個在拜占庭帝國地盤上崛起的王國,奧斯曼王國迎來了一個19歲的新蘇丹(Sultan)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登基兩年後,1453年3月,他不顧父輩大臣的反對,集中了八萬軍隊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在逼迫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投降的要求被拒絕後,穆罕默德二世發動了曆史上著名的八個星期的君士坦丁堡圍困戰。

穆罕默德二世首先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大口徑的火炮向伊斯坦布爾的城牆連續轟擊了兩天。有的火炮因長時間發射溫度過高,炮膛爆炸無法使用。當時君士坦丁堡的守軍隻有八千餘人,和穆罕默德二世軍隊的比例是1:10。盡管一些城牆遭到破壞,但守軍憑借三道城牆和居高臨下的優勢,打退了奧斯曼軍隊一輪又一輪的進攻。穆罕默德二世試圖從水上攻城,也收效甚微。在相互僵持了近八個星期後,5月28日夜晚發生了月偏食。在伊斯蘭信仰中,月食會帶來好運。穆罕默德二世借此機會鼓舞士兵的士氣。5月29日淩晨,他動用了最精銳的皇家衛隊(Janissaries)打頭陣,傾其全部兵力向君士坦丁堡西邊的St Romanus城門(Gate of St Romanus)發動總攻。經過數小時的慘烈戰鬥,穆罕默德二世的軍隊終於攻破城門,進入城內並隨後占領了整個城市。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戰鬥中死亡。因為St Romanus城門毀於火炮,所以,在土耳其語中又被稱之為火炮城門(Cannon Gate)。

君士坦丁堡城牆示意圖,圖中箭頭所指位置為穆罕默德二世軍隊攻破的St Romanus城門(圖片來自互聯網)

君士坦丁堡城牆的總長度是17英裏(比北京15英裏的內城城牆要長一些)。雖然少數城牆在後來的城市建設中遭到了破壞,但多數城牆仍然保留下來。土耳其政府也多次出資對城牆加以保護和維修。我看到的是君士坦丁堡的西部城牆,也是環城城牆中最堅固,後來被奧斯曼軍隊攻破的那一段。

今天的St Romanus城門,城牆上的碉樓明顯是以後重修的

城門的城牆上有紀念1453年攻陷城門的銘文(箭頭所指之處)

這段城牆依舊保留著內牆和外牆,矮牆和壕溝已經不見了

站在城牆的內牆和外牆之間

站在高高城牆的下麵,你可以體會到沒有現代化武器攻城的難度

城牆上的一排碉樓

人們可以隨意登上城牆

人們在城牆外的綠地上散步

這段城牆因公路從中穿過,被開了一個口子

城牆蜿蜒起伏地在城市中延申

如今君士坦丁堡城牆在經曆了千年的風雨後,依然聳立在那裏向世人展示其昔日的雄姿。而北京的城牆早已在毛時代就被夷為平地,成為了過去(僅有一小段明城牆因靠近北京站而僥幸地保留了下來)。

穆罕默德二世的勝利是一個奇跡。這個二十一歲的年輕君主憑借他的勇氣,膽量和冒險精神攻破了一個過去一千年來一直堅不可摧的城池,使拜占庭帝國走向了滅亡。後人給於了他征服者(The Conqueror)的尊號(土耳其語為FATIH)。占領君士坦丁堡後,穆罕默德二世把它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並定都於此。作為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拜占庭帝國時期最大的東正教教堂Hagia Sophia改成了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從此,伊斯坦布爾變成了一個穆斯林城市。在以後的幾百年的時間裏,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在鼎盛時期它控製了三分之一的歐洲,部分北非,巴爾幹,高加索和中東地區。

奧斯曼帝國在1683年的版圖(深綠色),淺綠色為其附屬國領土(圖片來自互聯網)

(未完待續)

備注:Constantine通常被譯為君士坦丁,本文也采用其譯法。如果是音譯的話,康斯坦丁更為接近一些。不知是誰最初把Constantine譯為了君士坦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