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風客

對信仰、生活及曆史的認識與感悟
正文

那年我們十九歲

(2020-06-04 11:20:15) 下一個

——謹以此文紀念馬兆駿先生!


......
經過風霜和磨練
如今誰也無法再改變
還記得我們一起許下心願
那年我們十九歲

隨著時間的變遷
是否應該勇敢的麵對
別再用一些安慰自己的謊言
再次欺騙你自己

......

這是馬兆駿先生所作《那年我們十九歲》副歌中的一段,
分享給所有經曆八九創傷的同齡人。

馬爺的眾多佳作,《那年我們十九歲》是我最喜歡的一首。
我喜歡它不是因為懷舊,
不是始自近年;
而是始自敏感年之後,
不再意氣風發、
極為迷惘的年代。

每次聽到副歌中這段合唱,
總是感慨萬千。
感謝那時有這首歌陪伴!

馬兆駿先生1959年5月6日出生於台北。
1977年,和洪光達合作發表了第一首歌曲《七月涼山》。
同年創作《微風往事》歌詞,後由洪光達譜曲。這首歌鄭怡演唱的版本可能是最好的——“誰令我感動,遠離傷痛”。
1979年,服兵役期間創作了《風中的早晨》,洪光達填詞;馬爺時年20歲。王新蓮和馬宜中女聲二重唱將這首歌演繹到極致,稱得上華語歌曲的巔峰之作。

1984年,25歲的馬兆駿忍受不了唱片公司的壓榨,選擇逃離、流浪,回歸後寫下《我要的不多》。
這是五音不全的筆者年輕時最愛唱的一首歌。
馬爺說:"我要的真的不多,對我來說,吃鮑魚和吃蘿卜沒什麽區別。"
1987年,馬兆駿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我要的不多》。

90年代初,大陸有發行馬爺的專輯《馬兆駿精選集》,
筆者花費¥10+買下盒帶。
這在當時對於一個窮學生是筆“巨款”。

這張專輯除了《我要的不多》和《那年我們十九歲》,
還收錄有不少馬爺的靚歌:比如前麵提到的《風中的早晨》和《微風往事》;黃仲昆唱過的《無人的海邊》、楊慶煌的《會有那麽一天》。
記不太清有沒有《散場電影》和《愛像什麽》。

不過這張專輯有一首歌讓筆者頗為失望,就是在民歌曆史中非常出名的《木棉道》。
筆者最初聽的《木棉道》是楊林的版本,係重新編曲的,比馬爺的原版更為通俗上口。
但按筆者太太的話說:楊林版少了些清純,多了些迪廳風情。

馬爺曾在大陸幾乎家喻戶曉的歌曲《心雨》則不在此列。
毛寧和楊鈺瑩將原本民歌風格的《心雨》徹底商業化。
然確實比李碧華的原版要動聽。

1989年,背井離鄉去台灣的馬爺父親突然去世。處於事業巔峰的馬爺受此打擊,開始酗酒、吸毒,再次流浪。之後自悔、複出。
1996年,馬爺又再逃離、流浪。
1998年,馬兆駿先生和郭美珒女士成婚。
1999年,馬爺婚姻陷入嚴重危機。
投資建立的音樂教室和所有器材也在"921"台中大地震中毀於一旦,負債上千萬。
馬爺因此付不出貸款、房子麵臨被拍賣。
想跳樓自殺一了百了。

碰巧有人請他去教會幫忙調整音箱,
馬爺一生從此改變。
1999年,馬兆駿先生和妻子同時受洗成為基督徒。
馬爺生活自此走上正軌。也開始恢複創作。
但沒有再回娛樂圈,而是給他所在的教會寫歌,並積極參加社會慈善。
馬爺平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一邊彈吉它一邊帶著一幫孩子唱讚美詩。

一天晚上馬爺開車上山,孩子們害怕,他指著天上的星星對孩子們說:“你們看,神讓這些星星照耀我們,這是神在看顧我們。“
回家後馬爺寫下《發光如星》,在歌中他想告訴孩子們:
有一天爸爸媽媽會離開這個世界,離開孩子們,
但是爸爸媽媽會變成天上發光閃耀的星星,
照耀著孩子們回家的路。

在天父眼中,我們又何嚐不是孩子!

2007年2月23日,馬爺心髒病突發病逝,享年 48 歲。

智慧的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但以理書》(12:3)

《發光如星》
滿天星星都在對我微笑,為我每個夜空閃耀;
溫暖我心使我全靈明亮,引我行在回家路上;
我不害怕無論路多崎嶇,知道不遠夢要實現;
我不孤獨因主愛不渝,再不久黎明要顯在眼前;
求主使我也能發光如星,直到顯在父的國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