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是一個很中國的菜,原因是大概至今還沒有發現其他的國家的人能夠種植和享用韭菜。就說我的老印鄰居吧。我種中國的茉莉花,他也種印度的茉莉花,但是爬藤的一種。我種中國的辣椒,他種印度的辣椒;我種中國的苦瓜,他種印度的苦瓜,個頭較小突狀物很多,並且比較苦。我的韭菜長瘋了,問他吃不吃,他說不吃,從來沒吃過。所以在韭菜上失去交集點了。冬天經常去邁阿密過假,當地的古巴人和各地南美人也像中國人一樣,五花肉豬蹄都吃,但沒見到過吃韭菜的。美國各種食品超市更見不著韭菜了。但有一次卻在本市市區的一個花園裏看到了有一種韭菜(Flowering Onion),被美國人改良了當園林植物來欣賞的,開的是淺紅色的花,可譯做花洋蔥吧。
而自家的韭菜開的都是白色的花,還帶著些許的花香,常常遭來蜂飛蝶繞。
農諺道,春韮香,夏韭臭。春天韭菜剛冒出來,天氣乍暖還寒,受凍的韭菜根部會變紅。甚至都不用切,熱鍋下油一炒即熟,嫩得像一汪綠水,還帶著一絲甘甜。不愧是大自然賞賜的春天最好的第一道美食。
韭菜炒豬血也是佳配。
下麵條時放上一些韮菜也十分的搭。
俗話說,山東餃子山西麵,河北大餅河南饃。但實際上,中國北方人大概都喜歡韭菜餃子。著名的有韭菜三鮮餃子,豬肉韭菜餃子。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的發明創造真是人類烹調和飲食的品味和味覺欣賞上的一大貢獻。具有特殊味道的韭菜,被完美的密封在一個滴水不漏的麵皮之內,在沸水溫度的作用下,讓韭菜的汁水和濃鬱的味道與豬肉的鮮香產生了完美的升華整合再創造作用。
老媽是山東人,所以做餃子吃餃子從小就被耳熏目染出來。先把麵醒好了,用勁多揉揉,然後搓成長條,揪成小塊一拍一個小圓餅,擀上三五下來就摔出一張中間稍厚邊上薄的皮子來,包入餡兩手一掐就成。哦,我沒有學會那個真傳,每次都怕皮破了,用手指捏得兩三遍才放心。
煮好的餃子真是滿園春色關不住,隔著餃子皮就能看到韭菜透出的綠。
韭菜盒子也是山東人的喜好,當然,全國各地不少地方也有一些不太相同的韭菜盒子,包括有油炸的。韭菜盒子一般是素的三鮮餡為多,有用炒雞蛋也有用豆腐或粉絲的。不喜歡全素的也可以放進一些自帶鹹味的幹蝦仁。不過,韭菜與雞蛋算是絕配了。
我包的韭菜盒子餡多肚大,像是大餃子吧。弄好後可以用些許油,慢慢煎出來,或焦或嫩,悉聽尊便。現在時興椰子油,可以煎的又香又脆。當然,不喜歡油多的也可以上鍋蒸出來。
還有一款比較容易製作,不用10分鍾內就可以上桌的就是攤韭菜雞蛋餅了。倒半碗的麵粉出來,打入兩到三個雞蛋,放水放鹽攪拌成糊狀,不能太稀又不能太稠了。把切碎的韭菜放進麵裏再攪拌均勻。
平板鍋燒熱後下油浸濕整個鍋底,然後放一勺的麵糊快速地鋪展開來。當底麵微微發黃,就用大點的鏟子將餅翻個麵過來,如果掌勺功夫硬的話,可以在空中甩鍋翻個麵。因為餅攤的越薄越好吃,兩麵不要二,三分鍾就好了。
最後還有一道更好吃的就是韭菜肉餡大餅了。就像燒肉烤肉燉肉一樣,越大塊越香,所以大餅也比小餅香。老爸是河北人,從小看他做過這種多層的韭菜肉餡大餅也不過兩三次吧。長大了以後憑著記憶就可以做出來了。韭菜大餅要加進肉餡,吃起來更加香美了。下麵的圖片應該是一看就會的。
麵團要做的鬆軟一點,但要揉的久一些讓其更筋道,有彈性而不易破又不易粘。在撖薄的時候就可以弄得又薄又大。先抹上一層橄欖油或芝麻油,接著再把肉菜餡放上去鋪平。再慢慢地從一邊卷過去,變成一個比較緊實的長條,然後盤成圓圈往下壓一壓,餅的形狀就出來了。一般要慢慢地壓薄一點,因為太厚的話不太容易煎熟,但壓太薄的話就容易破裂。
可以用花生油或椰子油來煎餅,如果不喜歡太多的油,也可以先煎一下讓表皮稍稍硬化成形之後,加進一點點熱水,然後蓋上鍋蓋邊煎邊蒸,反複幾次即可。一般用中小火要20一25分鍾左右才能夠熟透。下麵這種就是加了幾次熱水,半煎半蒸出來的。
韭菜肉餡大餅吃起來一般是讓你拿不下嘴來,非得把肚子吃個半圓而後快。最後,中國人的飲食烹飪不像美國人一樣離不開 Recipe,如同搞化學實驗一樣,循規蹈矩,絲毫不差。中國人的飲食烹飪哲學講究的是,大體須有,定體則無。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從食材到製作和烹飪的方法,都注重有一定的發揮創造的空間。
謝謝大家欣賞,心動不如行動,有喜歡的沒做過的就試一試吧!哦,本人是男廚,心粗手笨,廚藝不佳,實在是關公麵前耍大刀,往城裏的美食廚娘們多多指教。
笑死了,哈哈哈。
好手藝啊,來參加活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