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與”路“的故事(四)

(2022-08-01 08:35:26) 下一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公”,在中國文化裏是一個非常高大上的詞。“大公無私”,“天下為公”是高尚的道德體現。一般認為,“公”是大眾,公共之意,對應現代西方的“public”。但是,為什麽中國人,尤其在西風東漸之前公共意識比較差,公德公益相對比較弱?為什麽中國人容易窩裏鬥?

原因恐怕是,傳統文化中的“公” 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公”。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 《左傳·僖公九年》

“ 田子方見老馬於道,喟然有誌焉,以問其禦曰:‘此何馬也?’其禦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罷而不為用,出而厭之。’” 《淮南子·人間訓》

“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漢書·食貨誌下》
“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誌,難以持久。” 《三國誌·魏誌·毛玠傳》

很明顯,這裏的公,並不是“私”的反麵,而是“民”的對立。“此事需要公斷”,自然是去官府公堂之上論斷。至於“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恐怕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了。

公糧,公款,公派,公論,公家,公服,公差,對簿公堂……等等,無一不是“民”的對立麵,

曾經,有人加入了“組織”宣誓後激動的說:“從今往後,我就是公家的人了”。張愛玲可愛,因為她不說“公家話”,可是不說公家話的人在某些地方不怎麽受歡迎。

現代意義的“公”,對應的是“私”,更準確的說,就是public 與private之分。然而,中國傳統文化裏,除了血親,宗族內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public)

二十世紀初,中國人開始審視自己的文化,發現國人缺乏公共意識,行事隻顧個人利益與方便,不懂經營公共生活,不擅處理公共事務,用梁啟超的話來說,就是“一涉公字,其事立敗,公林無不斬伐,公路無不蕪梗,公田無不侵占,公園無不毀壞” 。

明恩溥(Arthur H. Smith)在他的《中國人的性格》(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專門有一章論述中國人“同情心之闕如”。“一個不幸殘疾的人,無論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不能忍耐嘲諷就不能活下去。……十個禿子有九個是騙子,最後一個如不啞巴,也一樣。這些不幸的人終生都必須逆來順受,隻有當他聽到長年不斷的嘲弄而不再溫怒時,才能夠安於生活。對精神有問題的人,中國人同樣坦率得過分。旁觀者會說:“這孩於是個笨蛋!”可實際上,他也許並不笨。不斷地重複說他不長腦子,很容易摧殘他未發育完全的智力。以這種方式對待精神病患者或其他病人,也十分普遍。他們所有的毛病、生活的細節成了公眾的談資,而他們自己所能做的隻是完全習慣於被稱為“瘋子”,“二百 五”、“蠢 貨”等等。在一個重視生男孩的民族中,因沒有孩子而遭到譴責與嘲罵,一點兒也不奇怪。就像傳說中先知撒母耳的母親,“為了激怒她,仇敵觸動了她的痛處。”不管有意無意,一個母親悄悄地悶死了她的一個孩子,人們對此並不大驚小怪,那一定是個女孩……“ 這與魯迅所描寫的“伸長了脖子像一條死鱸魚一樣看殺頭”,搶著拿饅頭蘸人血相當吻合。

即便在當代,柏楊所描寫的一係列國民性在台灣和大陸都非常有代表性:自家屋內可以一塵不染,但是公共過道,公共盥洗室,公共廁所可以髒亂不堪。《中國人的性格》中也提到:北京寬闊的街道兩旁排滿了各種貨攤。這些地方本不是擺攤之處,如果皇帝經過那裏,這些貨攤都會很快搬走,皇帝一走,又都回到原處,在大多數中國的城市裏。狹窄的街道上排著各式手工作坊。殺豬的、理發的、肩挑賣吃的,做木工的,修桶的以及其他無數工匠,都插進小街的兩旁,與城市生活溶為一體,並成為令人窒息的擁擠之處。更有甚者,女人們把被褥拿出來,曬在街上,因為他們的小院子遠不如街上來得寬敞,中國人幾乎沒有不能擺到街上的東西。

這裏就涉及一個公德和公益的概念。公德觀念起自明治時期的日本,“公德”一詞最早出現於福澤諭吉的《文明論之概略》,福澤用這個詞特意表明傳統的道德大多屬於私的性質。之後,日本出現了弘揚公德的熱潮。那時,日本的公德觀包含三方麵:1. 不傷害他人以及公眾的利益;2. 協助他人,並為公眾創造利益;3. 為國家效力。

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說》撰文將“公德”介紹到中國,但是他的“公德”比較中國化:一曰“愛國心”,一曰“公共心”或“公益心”,國家倫理與社會倫理,國家至上。當年通俗的解釋就是:“個個重公德,日日講合群,所以報答社會的恩賜,是人類第一等的義務。”聽著似曾相識。

然而,這種強調個人對大我履行義務的“道德”並不奏效,實際情況卻是“公德腐敗,群體沙散”。

現代意義的“公”是什麽呢?“公”(public)是相對“私”(private),是屬於大眾,不是官府的。

你知道,臉書是private company還是public company?

當然是private company嘛,小劄一手創建的私人公司啊。錯!

非但臉書,蘋果,微軟,穀歌都是public company。因為,他們都是上市公司,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他們的股東,他們麵向大眾對股民負責,所以是public company。

美聯儲是public的還是private?為政府“辦公”的當然是public啊!又錯了,美聯儲是private corporation, 盡管有一半屬於政府。

”衙門“裏的人在中國是”衣食父母“,在西方是public servants

看見沒有,現代意義的公與私與是否和政府掛鉤無關,隻與是否和大眾掛鉤有關。漢語裏的“公糧,公款,公派,公家,公服,公差”與public沒有絲毫關聯。

因此,我們一直強調的大公無私實質上是存天理滅人欲的翻版,壓製個體的欲望服從天理,那麽誰代表天理呢?自然是天子和天子麾下的零零總總。

看來,大公無私和天下為公都不錯,隻是需要重新審視“公”這個既古老又新鮮的“大道”。不如先把“大公無私、天下為公”放一放,踏踏實實的從公德公益做起,真正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