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郭嵩燾的故事

(2022-07-22 12:45:38) 下一個

如果說林則徐是第一個用雙眼看世界的中國人,那麽郭嵩燾是第一天邁開雙腿走世界的中國人。

郭嵩燾(1818年—1891年),字筠仙,號雲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湖南湘陰城西人,湘軍創建者之一,華人首位駐外使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是美國人蒲安臣)。

郭嵩燾時代,正是西學東漸,中國從門縫裏看世界的時代,洋務運動興起,光緒皇帝派郭嵩燾出使英國,走出去,看世界。

郭嵩燾不辱使命,轉了一圈後發現:“他們也有二千年的文明,這種文明並非盡善盡美,但從整體上卻要優於中國文明”。他衷地讚美英國的民主製,認為隻有民主製,才能“一味替國辦事”。他反對再以夷狄看待西洋各國,而要虛心學習,自己也從一言一行身體力行。英國人稱郭為“所見東方最有教養者”。

這還了得!駐德公使劉錫鴻大為不快:“這個京師之內都指名為漢· 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於是他上書朝廷告禦狀:郭嵩燾“有二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遊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凍死亦不當披”,“見巴西國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為小國主致敬?”,“柏金宮殿聽音樂屢取閱音樂單,仿效洋人之所為。”崇效洋人用傘不用扇;令婦女學洋語、聽戲……

於是乎,郭嵩燾被招黯然回國,稱病回籍。回鄉路上,一路挨罵,大街上郭嵩燾“勾通洋人”的標語四處可見,盡管郭嵩燾欽差使臣的官銜暫時尚未解除,而自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都對他傲慢無禮。郭嵩燾寫下詩句:“眼前萬事隨雲變,鏡裏衰顏借酒溫。身世蒼茫成感喟,盛衰反複與誰論?”

光緒十七年(1891年),郭嵩燾病逝,終年73歲。李鴻章上奏請宣付國史館為郭嵩燾立傳,並請賜諡號。朝廷批複:“郭嵩燾出使外洋,所著的書籍,頗受外界爭議,所以不為其追贈諡號。”

當然啦,朝廷必須統一思想: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幾乎同時,美國的堅船利炮在佩裏將軍率領下砸開了日本大門,奇怪的是,日本人不但不反抗,反而歡迎美國殖民者。大日·奸伊藤博文居然為佩裏樹碑立傳,親自題寫碑文。

日本人也奇葩,不但不罵日·奸,還把伊藤博文的肖像印在了1000元紙幣上。

當然,中國不是日本,不學他們的悚樣兒,可是不久後發生的甲午海戰,中國人被打得滿地找牙。似乎,日本人才把以夷製夷的精髓學到了家。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才似乎覺醒了。

中美建交之後,鄧小平訪美,陪同出訪的社科院副院長兼美國研究所所長李慎之在飛機上問鄧小平:“我們為什麽要這麽重視同美國的關係?”鄧小平回答說:“回頭看看這幾十年來,凡是和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起來了。”

此鄧大人非甲午海戰時的鄧大人,睿智,自信,務實。正真的自信不一定非要高高的揚起頭,放下身段,知己知彼是更大的自信。中國後來的進步有目共睹。

僅僅三十多年之後,鄧大人的50年不變就成了一紙空文,“我們不學西方那一套”“兩個確立,兩個維護,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得,莫言是賣·國·賊,方方是賣·國·賊,張文宏是賣·國·賊,劉曉波是大大的賣·國·賊……

郭嵩燾當年麵對鋪天蓋地的咒罵感歎:朝廷挾此術以辦理洋務,萬無以善其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