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 – 問鼎中原
(春秋戰國篇學習筆記4)
楚莊王熊旅又稱荊莊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前613年 - 前591年)在位22 年,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當政三年以來,他沒有發布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麵沒有任何作為。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他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臣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麽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隻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衝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放心吧,你不一定了解我啊。”半年以來,楚莊親自處理政務,廢除十項不利於楚國發展的刑法,興辦了九項有利於楚國發展的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幹的讀書人當官參政,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不久,楚國稱霸天下。這便是“一鳴驚人”的典故由來。
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後,鄭國開始聽命於楚國。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莊王八年(前606),楚國大軍又一次向北方挺進,這一次作戰目標是討伐伊水流域的一個尙數民族“陸渾之戎”。楚軍兵鋒所至,“陸渾之戎”被打得大敗。
越過伊水,北麵,就是周王朝的首都洛陽。四百年間,楚國一直被這個傲慢的王朝視為蠻夷,開始是因為拒不進貢而受到周穆王的討伐,後來又被以齊國為首的八國聯軍大兵壓境,自始至終,被拒絕於中原文化圈之外。二十出頭的年輕氣盛的莊王身上流著曆代楚王桀驁不馴的血液,他產生了一個惡作劇式的念頭:楚莊王命令楚軍開到洛陽南郊,在這裏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仗式。事實上,如果楚國大軍再向北挺進幾公裏,周王朝的首都可能就要納入楚國地圖。建立了幾百年的周朝,可能就終結於楚國之手了。這種跡同叛亂的舉動,隻有楚國這樣的蠻夷才能幹得出來。
驚恐之下的周定王派出老臣大夫王孫滿與楚莊王在洛水之濱會見。寒暄過後,楚莊王語帶機鋒地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象征著周王朝統治合法性的那九隻巨鼎,到底多重?那意思就是說,周朝現在還有多少實力,能維持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孫滿微微一笑,說出了那段著名的答辭:在德不在鼎。那意思就是說:“能否擁有天下的統治權,在於統治者是否有德行,而不在於是否擁有這九鼎。當初周王朝之所以能取代商,就是因為其德行服眾,所以獲得上天的眷顧。隻要周王朝恪守周禮,仍然會得到諸侯的擁戴和上天的眷顧。”
楚莊王聞此,知取代周王室權力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整師而退。這次“問鼎”對楚莊王震動極大。他找到了楚國與中原國家的差距,也找到了爭霸的秘訣:那就是文化的力量。他領略了周王朝深厚的曆史文化。對比自己和身邊將軍的粗魯舉止,他明白為什麽楚國以前被稱為蠻夷了。他也明白了,中原王朝的力量是建立在軟實力而不是硬實力的基礎上的。他們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因此才能一呼而百應。楚國如果真的想獲得天下各國的尊重,成為天下共主,那麽隻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全力吸收和學習中原文化。
楚莊王“一鳴驚人”,飲馬黃河,“問鼎中原”,這個一度衰弱的南方大國恢複了實力,體現的是自己稱霸中原的願望。
二零二一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