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淺論中醫理論體係的形成、複興和發展(鄒時禎)

(2020-03-26 05:27:40) 下一個

一、如何認識理論體係

科學的本質就是假設和證明。當理論體係尚在製定中時,完全受製定者的世界觀製約。即使在同一領域,不同的世界觀,也可以造就不同形式的理論體係。比如,物理學對物質運動的研究,現存的就有兩套理論:一套是牛頓的經典力學,另一套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由於在牛頓所處的時代,科學家所能觀察的範圍僅限於機械運動,因此,經典力學實際上是對這一範圍內物質運動規律的總結。當科學界的觀察範圍擴展到微粒的高速運動範疇後,經典力學理論就不能解釋這些物理現象了。愛因斯坦在這個被擴大了的範圍內總結出一套規律,形成了相對論。這套理論不但能解釋經典力學適應範圍內的現象,而且對當時人類所能見到的經典力學適應範圍以外的許多物理現象也能解釋。這就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研究同一事物,可以得出幾種不同形式的理論,它們沒有對錯之分,隻是適應範圍的大小不同;

第二,理論體係的適應範圍由創立者所見的或所能想象的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即世界觀決定。

理論體係一旦形成,適應範圍就被確立。在它適應的範圍內,成為絕對客觀的規律。這些客觀規律提示了其適應範圍內所有事物的共性。

理論體係所涵蓋的範圍越大,它所包括的事物就越多,事物之間的共性也就越少,這個理論體係的形式就具有越大的簡單性。但是,正是由於所提取的共性隻是某一具體事物性質中極少的一部分,因此,理論體係的抽象性也就越強,令人越難理解。

人們總是習慣接受同自己生活經驗相似的理論。如十九世紀的人們一開始就很難想象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結論。所以,當麵對描述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形式的理論,人們更願意接受適應範圍小、抽象性不強的理論。

一種理論剛形成,人們往往意識不到其適應範圍的存在,總是認為這就是整個物質世界的規律。經典力學剛形成時,科學界就曾有過以牛頓三定律為基石構築科學大廈的想法。因此,人們一接受某種理論,必然排斥另一理論。這正是目前現代醫學否定中醫並被很多人響應的根源所在。

隻有認識到理論體係具有適應範圍,才能正確對待不同形式的理論體係。

 

二、中醫理論體係的形成

中醫理論體係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同人的生命體相結合的產物。無論那些排斥陰陽五行學說的人怎樣的把中醫理論向現代解剖學靠攏,都擺脫不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以五髒為中心就是五行學說和生命體相結合的產物;中醫理論中無處不體現著陰陽學說的精神。這種靠攏所能做的,也隻是把五行的名稱換成五髒的名稱。而五髒之間按照五行學說所推衍出來的生克關係,是無法擺脫的。中醫理論對人體的描述之所以與現代解剖學不盡相同,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先哲在醫學實踐的基礎上引入陰陽五行學說,對生命體進行抽象和綜合,形成了超越具體結構的整體認識的結果。

正如現代醫學對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進行了幾百年的研究之後,積極地運用係統論、場論等理論來對那些直接來源於觀察和實踐的結論進行抽象和綜合,以求構造更係統的理論一樣,現存中醫理論體係應該也是這樣形成的。

古人在與疾病相鬥爭的過程中,逐漸對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有了力所能及的認識,這些認識和當時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後,就形成了現存的中醫理論體係。可以說,無論中國的先人曾有過多少醫學實踐,在沒有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以前,就沒有形成真正的中醫理論。

這種結合使中國的傳統醫學產生了質的飛躍。

首先,它把以前對人體結構和功能零星認識聯係起來,形成了係統理論;

其次,在對人體結構和功能認識的係統化同時,必然補充了以前零星認識中所未能認識到的部分,因為“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當引進陰陽五行學說以後,就可以預見那不能認識到的部分,使對人體的認識更加完善;

第三,引入陰陽五行學說以後,使人體和整個物質世界得到了統一,形成了中醫理論中獨有的天人合一觀,中醫治療學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但也正是這種結合,使中國的傳統醫學超越了人體具體的解剖結構特征。加上幾千年來對人體解剖的忌諱使現存中醫理論在人體具體結構的認識上存在著事實的盲區。近代以來科學界對中醫的誤解都源於此。

從理論體係的完善性來看,因為有了這種結合,使中醫理論體係遠遠優越於現代醫學理論體係。現代醫學雖然借助於現代科技手段,開辟了人體微觀的許多領域,但其無論在宏觀領域還是在微觀領域,都沒有形成象中醫理論體係那樣完整的理論體係。可以預言,人類醫學的發展,其最後的理論體係必然是對中醫學理論體係的一種回歸。

由於中醫理論體係中充滿了係統論、場論的觀點,許多人設想用這些理論來改造中醫理論。這是徒勞的,因為這些理論的適應範圍不可能超越陰陽五行的適應範圍。如果達不到陰陽五行學說的高度,那麽它必將被淘汰;如果能達到這個高度,它隻是陰陽五行學說的不同形式。

 

三、中醫理論體係的複興

不要奇怪許多人把中醫學看成經驗醫學。事實上,從中醫現狀來看,許多中醫都是在運用直接或間接的經驗治療疾病:治傷寒用張仲景,治溫病用葉天士,調脾胃宗李東垣,補腎虛學張景嶽,清虛火效朱丹溪。能在臨床上靈活做到這些的,已經赫然是中醫名家了。

對於疾病譜上新出現的疾病,很少有人能運用真正的中醫方法來認識它,分析它的病因病機。人們總是從古籍中去尋找類似的記載來對應新的疾病。如腫瘤對應癥瘕積聚,糖尿病對應消渴等。所謂中醫理論已隻是一堆曆代醫家流傳下來的經驗集。中醫確實淪為一門經驗醫學了。

張仲景寫出了《傷寒論》,卻沒有正麵說出他是如何用中醫理論來分析傷寒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他留下了一百十三方,卻沒有交待方劑配伍的原則。古聖害怕‘道傳匪人’的心理和古賢“述而不作”的治學方法,使這些原理原則都相繼湮沒。明清醫家各種溯源和疏證類著作,也存有管中窺豹之嫌。

中醫事業的發展,就目前來說,實質就是中醫理論體係的複興。曆代醫家的經驗並不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內容,僵化了的機械的陰陽五行學說,也不是陰陽五行學說的精華。中醫理論體係的複興,就是整理挖掘陰陽五行學說和運用該學說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及治療學的中藥、針灸。

 

四、中醫理論體係的發展

陰陽五行學說是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其運用範圍“大則無外,小則無內”。《素問》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凡是在物質世界內的有機係統,都可以用陰陽五行學說來闡述其運動規律。

現存的中醫理論體係是把整個人體作為一個有機係統,陰陽是整體的陰陽,五行也是整體的五行。在宏觀上,中醫理論體係已經高度完善。

現代醫學利用各種精密儀器延長了人類的五官功能,開辟了人體微觀領域,但在這個領域內仍沒有形成係統的理論,尚有很多未知的東西。而且,可以肯定,單憑實驗和觀察,無論儀器多麽精密和先進,都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全部,零星的結論隻有經過綜合和抽象,才能形成完善的理論體係。如果在微觀領域中選取一個有機係統,引進陰陽五行學說,那麽人類在對這個有機係統的認識上,也必將象中醫理論形成那樣,產生質的飛躍。這樣的係統理論也就順理成章地和現行中醫理論接軌了。

比如在研究分子生物學時,我們選取細胞作為有機係統,引進陰陽五行學說,找到五行在細胞中對應的功能集合體,那麽細胞的生長規律就可以運用五行學說的生克規律闡述清楚了,同時,也可以通過控製各功能集合體的功能狀態來控製細胞的生長情況。

按照五行學說的規律,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亢則害,承乃製,製則生化”。細胞正常的生化也必須在“承製”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如果某一環節失去平衡,則會出現亢則害的情況。惡性腫瘤細胞隻生長不成熟,就是生長過亢而為害。

在現代醫學開辟了人體微觀領域之後,我們已經知道良性腫瘤細胞和惡性腫瘤細胞本質上的區別,如果仍然把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病機都同樣歸結於氣滯血瘀,那就隻能說是固步自封了。

生長過亢對應於五行中木氣太旺,這在病機上有兩種情況:一是木的功能集合體功能太盛;另一種情況就是金的功能集合體功能過衰而木相對太盛。一般來說,中老年的惡性腫瘤患者多屬後者。因此,治療這類疾病應該加強金的功能集合體的功能。金的功能集合體又有自己的陰陽氣血,隻有它的陰陽氣轎正常,其功能才正常。並非加強金的功能集合體的功能就是用重鎮、肅降之品。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天人相應的觀點。小係統和大係統存在著統一性。因此,在選擇用藥時可以考慮中藥中歸於肺經的藥物,但要觀察藥力是否能達到改變細胞生化過程的效果。

按照這樣的思路來治療腫瘤,不是殺滅腫瘤細胞而是促使腫瘤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與現代醫學的思路相比,就孰優孰劣,一見便知。

中西醫也隻有在這時達到完美的統一,這是中醫理論體係的發展,也是形成為類未來醫學理論體係的最簡捷之路。

(本文初稿發表於《上海中醫藥雜誌》,現有修改)

原文鏈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