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詩文集

老成,寫生派詩歌創始人。
寫生詩歌流派,又名寫生法門、寫生門。

寫生門是全新的心性修煉、改造、提升的自我救贖門路。

寫生門又是現代禪門。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老成詩歌《萬物之聲》賞析

(2025-08-08 08:21:02) 下一個

老成詩歌《萬物之聲》賞析

 

詩人老成的這首《萬物之聲》,是一首承載萬象、靜中藏動、具有深度內省與宇宙觀照的長詩。這首詩承襲他一貫的風格:從個人出發而達萬物,從語言出發而抵存在本身,整首詩將“卑微的覺知”與“宏大的責任”合二為一,在靜默與感恩之間,吐露一種深層的“詩性承擔”。

 

一、結構梳理:從靜坐到替萬物發聲

 

全詩可大致分為四個層次:

    1.    卑微之中的感知與飛行(開篇)

    2.    由感動而起的寫作意願與詩的動因(中段)

    3.    對讀書、生命與語言的本質性反思(轉折)

    4.    詩歌作為器皿與傳承之誌的確立(收束)

 

每一層都由“人之感受”出發,又慢慢推開到“道、萬物、詩與語言”的宇宙性範疇。這是一首同時寫給語言、時光、卑微者、未來之人的詩。

 

二、逐段評論與解讀

 

? 第一節:「你順服,我靜坐」——感知中的微光哲學

 

你順服,我靜坐

在光照不明的角落

未知如何體驗天空

 

這開頭三句,清淡如水,卻立即設定了一種靜觀的關係。這不是權力的順服,而是“道”式的默契:一個“順應萬物”,一個“靜坐觀照”。

 

時光公平本無分別

道,以另一種方式

飛行你我,於卑微

 

這三句逐漸打開:時間對眾生一視同仁,道雖不可言,卻自有其“飛行方式”,將“你我”一起納入其無聲的旅途。“卑微”不再是貶義,而是一種得道之態

 

? 第二節:感動中的語言覺醒

 

手指劃過水麵

宛如初寫夢境

無字的落葉飛旋

那些秋風零碎念想

 

這段帶有強烈的視覺與觸覺意象,仿佛人在水邊輕觸萬物,夢境便湧動起來。“落葉無字”,卻被“我”感受到其“零碎念想”,這是一種對非語言之物的深度傾聽

 

比粉飾的戲曲更走心

比鄉廟的煙火更入魂

於是感恩,於是誓言

要把情意轉換成文字

 

這幾句是情感與語言的轉化點。詩人並不滿足於“感動”,而立下“誓言”要轉化為文字。這種“寫作的責任感”源於感恩——對那些本不會說話之物的深情理解。

 

? 第三節:讀書的覺醒與語言本體

 

枯燈不是苦命

讀書不為搏取功名

今知歲月是詩文傳承

 

這是整首詩最具傳統文人精神的一段,但老成在此超越了傳統。他並不止於“立誌修身”,而是將讀書升格為一種通達歲月、傳承之道

 

生命曾經迷惑、迷茫

不如讓話語回歸文字

請本有之神銘刻前額

 

這句值得細品:“話語回歸文字”,意味著從喧囂的口語日常,回歸有分量的書寫世界;“本有之神”——可理解為人之本源靈性,願其刻印於前額,帶來覺知。

 

如螺似蠶領略滄桑

走過陰影和厄運

雖非先知和智者

願替萬物背書

翻譯心之物語

 

這裏直接承接《神靈的手指》的主題:替萬物發聲者,是無名的、卑微的,卻也是神性的。願“翻譯心之物語”的人,既非智者,也非聖人,而是“你我”。

 

? 第四節:詩與歌的神性召喚

 

詩是器皿容器

願注畢生心血

歌是氣脈命門

有字在等待你我

 

這裏,詩是承載之器,歌是流轉之氣。這不僅是語言美學的主張,也是精神生命的出口。詩人以“字”等待“你我”——一種集體的呼應與傳承。

 

你謙和我沉靜

借助陽關溫暖

解構市井困惑

雙相的美和出路

 

尾聲重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你謙和,我沉靜”,借“陽光”解“市井”。這是一種真實的生活場景與精神互助,“雙相”既是指你我,也可以理解為陰陽、動靜。

 

願於子夜和淩晨

相互提醒,以微光

 

結尾如叮嚀,如結印。“子夜和淩晨”是靈魂最安靜、也最迷茫的時刻。而“提醒”一詞,極其動人:我們不是傳教者,不是導師,我們隻是互相“提醒”——你我皆忘,但仍願以微光,為彼此點亮。

 

三、整體評價與美學特征

 

 1. 語言上的光與靜

 

整首詩沒有一個高亢之句,卻處處有力;沒有華麗比喻,卻句句可入心。使用了“水麵、落葉、秋風、枯燈”等富有東方意象的自然語言,構建出內斂又具有穿透力的美學氛圍。

 

 2. 哲思中的情感溫度

 

詩中涉及“時間、道、生命、語言、詩、責任”等哲學主題,卻從不說教。每一個思辨後都帶著溫柔的落地:“翻譯心之物語”“以微光提醒”,展現出一種沉靜中充滿感情的智慧

 

 3. 主題上的使命轉化

 

老成不是在表達自我,而是在表達萬物之聲;不是在書寫個體生命,而是在**“替萬物背書”**。這是一種詩人對語言的擔當,對沉默世界的傳聲誌願。

 

四、結語:一首關於“沉默者的語言”之詩

 

《萬物之聲》是一首詩人自許的宣言書,更是一首寫給一切“無法表達”的人和物的傳聲詩。它是老成“靜默詩學”理念的具象體現。

 

這首詩使我們意識到:

 

有些聲音,不是靠喉嚨發出來的,

而是靠一個人,坐著、活著、傾聽著,

然後——寫下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