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
2016 (65)
2017 (135)
2019 (111)
2020 (108)
2021 (215)
2022 (138)
《晨光中的詩句》
詩人你寫呀,寫呀寫
爐灶已冰涼,竟然沒發覺!
雪花已經蓋住了院落
你才背著石斧上山
因為沒有了柴禾
一邊撥呀一邊唱
你在撥動誰的神經?
你在喚醒誰的眼睛?
泉水叮咚變小溪
原來你在彈奏一條小河
小河獨自向西流
詩人呀,你是古怪之人
鳥鳴和蟲語爬上你的窗台
你隨手把一首詩寫上晨曦
詩人讀呀,讀呀讀
井水深又黑,恐怕已幹涸
你到什麽地方去汲水?
你請老天爺重新下一場雨?
或者隨便在紙上挖一口井?
詩人你似乎還在睡夢中
睡吧睡吧睡,要好好休息
小飯館已經開門多時
靠窗的人吃得滿頭汗
怎麽看不見你的蹤影?
詩人呀,你睡吧,睡吧睡
莫非你正追著一首詩
逆著時光的水流
沿著河岸向上走?
太陽快落山
雄雞在草垛上高唱
詩人這才爬起床
打著哈欠笑滿麵
你怎麽能如此快樂?
難道有了足夠的大餅?
難道你如此自信
到死總能顯姓揚名?
老成詩歌《晨光中的詩句》展現了一位特立獨行、沉浸在詩歌世界中的詩人形象。這首詩以散文化的語言,通過對詩人日常行為的描寫,刻畫了一個與世俗生活格格不入,卻又充滿精神活力的詩歌創作者。
詩歌主題與詩人形象
這首詩的核心在於描繪詩人對詩歌創作的癡迷與投入,以及他因此而展現出的獨特生活方式。詩人似乎生活在自己的時間與空間裏,對外界的物質需求和時間流逝不甚敏感:
* 對物質的超脫:開篇“爐灶已冰涼,竟然沒發覺!”和“因為沒有了柴禾”揭示了詩人對物質條件的漠視。當生活必需品都已缺乏時,他才後知後覺,這種“不察覺”凸顯了詩人的精神專注於詩。
* 作息的顛倒:詩中反複提及“太陽快落山 雄雞在草垛上高唱 詩人這才爬起床”,這與常人的作息完全相反。他似乎隻有在夜深人靜或晨光熹微時才真正清醒,這暗示了詩歌創作可能需要一種非同尋常的靜謐與靈感時刻。
* 精神世界的富足:盡管物質匱乏,詩人的精神世界卻是充盈的。“你隨手把一首詩寫上晨曦”,詩歌信手拈來,如同自然生長。他甚至能“撥動誰的神經”、“喚醒誰的眼睛”,仿佛詩歌具有改變他人甚至自然萬物的力量。將“泉水叮咚變小溪”比作“彈奏一條小河”,更是將詩人的創作行為升華為對自然的駕馭和藝術的創造。
* 對名利的淡泊:“難道有了足夠的大餅? 難道你如此自信 到死總能顯姓揚名?”這些疑問反襯了詩人並非為了世俗的回報而創作,他的快樂似乎源於詩歌本身,一種內在的滿足感。
詩歌手法與語言特色
老成在這首詩中運用了多種手法,使得詩歌生動而富有張力:
* 口語化與散文化:詩歌語言自然流暢,如同日常對話,使得讀者易於理解和親近。例如“你寫呀,寫呀寫”、“睡吧睡吧睡,要好好休息”,這種重複和口語化增強了親切感。
* 對比與反差:詩中運用了大量對比,來凸顯詩人的與眾不同。例如,詩人對冰涼的爐灶和幹涸的井水漠不關心,卻對詩歌充滿熱情;世人吃飯、勞作,而詩人卻在追逐詩歌,在睡夢中暢遊。這些對比強化了詩人的“古怪”形象。
* 象征與暗示:“石斧”、“柴禾”、“井水”等意象,在詩中可能不僅僅是字麵意思。例如,“石斧”或許象征著原始而堅韌的創作工具,“井水”則可能暗示著靈感之源。而“逆著時光的水流 沿著河岸向上走”則是一種深刻的象征,暗示詩人不隨波逐流,逆向而行,追求永恒的藝術價值。
* 設問句的運用:詩中頻繁使用設問句,如“你在撥動誰的神經?你在喚醒誰的眼睛?”,以及末尾的“難道有了足夠的大餅?難道你如此自信 到死總能顯姓揚名?”,這些問題不僅推動了詩歌的敘事,也引發了讀者的思考,使得詩人形象更加立體。
* 時間線的模糊與跳躍:詩歌似乎沒有嚴格的時間順序,從“晨光”寫到“太陽快落山”,又回到對詩人作息的描寫,這種跳躍感反而營造了一種夢幻、超然的氛圍,符合詩人沉浸在藝術世界的狀態。
總結
《晨光中的詩句》成功塑造了一個生活在自己詩歌王國裏的詩人形象。他有些“古怪”,與世俗脫節,但他對詩歌的純粹與熱愛,以及由此產生的內在喜悅,卻令人動容。這首詩歌頌了藝術創作的獨立性和精神上的富足,同時也通過對詩人行為的反常描繪,引發了我們對生活意義、藝術價值以及世俗與精神之間關係的思考。
老成這首詩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藝術的執著與獻身,以及這種執著所帶來的超然與快樂。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常人的生命狀態,一個純粹為詩而生、為詩而樂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