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他鄉明月|生活】第122期 合唱引起的回憶:唱戲+賽燈+走印

(2024-01-28 07:01:59) 下一個

【他鄉明月|生活】第122期 合唱引起的回憶:唱戲+賽燈+走印

嗨,聽到我聲音的親人和朋友,最近好嗎?我是三小姐曉鸝。

 

你喜歡唱歌嗎?我喜歡。確切地說我喜歡哼歌,而不是大聲唱歌。因為我唱歌有個問題,就是如果要跟音樂走的話,我是跟不上節奏的,不是快了就是慢了,拍子不是長了就是短了,反正老是跟音樂打架。但是,如果沒有伴奏我自己瞎哼哼,大部分歌倒是都可以順下去的。

 

我自己唱歌一般,但我周圍一直有唱歌特別好的朋友。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我關係最好的閨蜜就是一個民歌的金嗓子,到現在我還記得她唱《知音》,真的是餘音繞梁。尤其是最後幾句:“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歎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我這就是隨便哼哼,她當然唱的比我好不知多少倍。上大學以後,宿舍裏就有音樂係的女孩子,唱民歌的唱美聲的都有,那可是專業學唱歌的。拋開她們不算,我們一起打網球的朋友裏麵還有幾個唱歌高手,是屬於那種去唱卡拉OK,人家老板都不收錢的,因為可以她們用來裝點門麵,吸引觀眾啊!不過,盡管我唱的一般,但還挺喜歡唱的,沒事老哼哼。前兩天,我和我老公閑聊,他說你喜歡唱歌就去參加合唱團去玩。我想想也對,那麽多人的合唱團,誰聽見誰的聲音?跟她們混一段時間,沒準兒就能跟上節奏了呢。是吧?

 

在大華府地區,華人的合唱團有好多個。恰好,我中文學校的同事孫老師就是黃河合唱團的團長,我就跑去跟他說,能不能去他那兒混。他們是每周訓練一次,周四晚上八點到十點。這個時間我正好有空,上個周四我就去了。去了一試才發現,哇!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人家問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唱哪個聲部的?哪個聲部?我完全不知道。我隻知道我用真嗓子唱吧,低音下不去。用假嗓子唱吧,高音上不去。他們後來就把我放到中音部先混著。那天練習的曲子有三首。一首叫《莫尼山》,很好聽,可我完全沒聽過。第二首是《大魚》,這首歌我熟,我給我們中文課的學生聽過很多次。最後一首是《再回首》,這歌也熟,是薑育恒的,當年紅遍大江南北。我以為越熟悉的歌越好學,好歹旋律熟啊!跟著唱了才發現,哇,越熟的歌越不好唱!因為合唱是要分聲部的,主旋律雖然差不多,但每個聲部,男高音、男低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低音、女中音各有各的旋律,有特別細小的差別。女中音居然還要分成一高一低兩個部。這樣以來你看,越熟的歌就越容易跟著主旋律跑,就抓不住自己聲部的細小差別。而且,合唱不是所有的聲部都同時從頭唱到尾的,而是在不同的時間上有互相交叉的,要是每個聲部進入的節奏差一點,就會亂套了。再說,合唱的譜子是所有聲部像搭樓房一樣摞在一起的,我自己又不太識譜,光是找自己的聲部就搞得手忙腳亂。經常是唱著唱著就丟了,跟不上節奏了。所以,一個晚上的訓練下來,我居然給唱餓了。這才發現唱歌原來是這麽累人的一件事!合唱和自己瞎唱真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看來以後還是得要好好練習才行。幸好我們的中音部部長給了我們單獨中音部的錄音,可以在家先聽聽,練習一下。

 

說起來,我們家應該是一個很能唱的家庭。這個唱是指唱戲。先不說大家族,我伯父堂哥他們,就我們自己家,我老爸老媽、哥哥、姐姐、包括我,都是上過戲台子的。我們那裏唱秦腔。秦腔是西北很流行的戲劇,尤其是在陝西。在陝西,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就是:“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但實際上,這個“秦人”也包括甘肅天水、隴南等古代屬於“秦國”的地區。你知道,秦腔是一種特別高亢、激昂、洪亮的戲種,唱起來不管男女都是滿嗓子吼。男人的粗獷和女人的潑辣都是實實在在,一點兒都不做作的。那種感覺,熱情的時候像麥場上一串串滾燙的汗珠,悲傷的時候像臘月天刮在臉上的寒風,害羞起來像遠遠地開在山崖崖上的桃花。愛就是愛,恨就是恨,清楚明白。每一出戲都是重彩濃墨,拚盡全力。我特別喜歡。

 

我老家秋林坪雖然唱秦腔,也比不上專業劇團,但前前後後也已經經曆了四五代人的傳承了。總的來說,在我的記憶裏,我本家的人一直都是台柱子。從爺爺輩到父母輩,到我們這一輩再到子侄下一輩,滿台子轉來轉去的都是我家的人。我老爸更是數一數二的,他是第二代的核心人物,被大家尊稱“戲母子”,學戲、演戲、教戲、排戲、看戲、聽戲是他一輩子的興趣愛好。甚至,在他去世前好幾個月,他就給我們現在的台柱子就是我的堂侄安排好,一旦他不在了,守靈坐夜不必哭哭啼啼,一定要組織戲班子來唱戲,熱熱鬧鬧送他最後一程。

 

那一夜,堂侄真的帶著專業劇團的文武場來現場伴奏,當然那些人也都是老爸的生前好友,認識幾十年了,常常在一起唱秦腔的。所以那天晚上,村裏但凡會唱的,尤其那些台柱子,一個接一個地唱,一直到夜裏十二點半,就怕吵到人家睡覺才歇下,還有很多排隊的人沒輪上。我們姊妹仨加上小堂妹,我們四個從沒有在台上開過口唱戲的人,也一起唱了兩段,來了他的心願。

 

我老爸長的特別帥。那時候唱戲的人少,尤其旦角少。他就反串,一直演花旦和青衣什麽的。他自己喜歡唱戲,也喜歡教別人唱戲。我常記得那些年,新媳婦嫁到我們村裏,第一件事就是去打聽她識不識字,有沒有膽量登台唱戲?我媽的嗓子也特別好,唱戲唱歌都好聽。她也什麽都演,什麽小姐、丫鬟、老夫人,甚至反串男角。他倆空閑時間都用在了學戲上。我記得最初,老爸不識簡譜,是老媽一點一點教會他的。老媽的表演可能沒有老爸有範兒,也是老爸一點一點示範給她的。其實,不光他倆,村裏的其他人也是見縫插針地練戲。記得我老媽和一個我叫姐姐的,倆人都是老師,她們倆公用一間辦公室,就課間十分鍾,她倆都能拿著教鞭排一會兒戲。那時候的人們,心思簡單,快樂也就簡單。

 

我們村唱戲大多都是在正月裏。我那時候小,就沒耐心安安靜靜坐在冷得要死的露天看一晚上的戲,就常常是跟著我老爸老媽泡在後台。我還記得那個當後台用的倉庫,牆上掛著道具,什麽長槍、大刀、馬鞭子、旗子、劍、錘什麽。靠牆是一排排戲衣,有帝王的蟒袍、武將的盔甲、小姐的彩衣、丫鬟的襖裙什麽的,柱子上掛著大小和顏色不一樣的胡子、玉帶、和各種帽子。不過,最吸引我的是一張大桌子,上麵是一盒盒的頭麵,簪、釵、珠、花,金鳳、玉蝶、步搖、流蘇什麽的,閃閃發亮,特別吸引那時候的我。我就特別想摸,又不敢。因為怕給人弄地上摔碎了。後來我長大了些,偶然也會跟老爸老媽上台,充當丫鬟什麽的,但是從來沒唱過。現在想起來,唱戲這件事,還是我記憶裏最色彩繽紛的一個角落,算是承載著我最美好的童年時光吧。

 

還有一件事印象特別深,那就是正月十五晚上的賽燈和走印。賽燈就是各家各戶出一個人,提著燈籠大家排成隊,繞著村子走一圈。走印就是在村前的大坪上,在地裏踩出一個篆體字的福字。我那時候小,村裏也還沒有電。所以,在那個沒有電視、沒有手機的年代,我們村的正月十五因為要唱戲有燈會,是比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還要熱鬧的多的!雖沒有詩詞中記載的“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盛況,但十五那天白天晚上都要唱戲,白天還有社火表演,就還是特別熱鬧。尤其是晚上的賽燈和走印。我那時候雖然是白天在掌燈隊裏跳舞,但夜裏去賽燈和走印我爸媽是不許讓去的。因為天黑(真的黑,是那種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因為我剛說了,那時候我們村還沒有電),而且路又窄又坑坑窪窪的(你知道好多路都是一兩尺寬的山路),我還跑不快(因為差不多去賽燈的大都是年輕小夥子)。所以我就隻能跟著大人站在樓簷上看。不過,也正因為我不能跟著去賽燈,反倒能看到那種黑漆漆的晚上,明晃晃的燈隊蜿蜒在山路上的那種美景。尤其在大坪上走印的時候,大把式帶著長長的隊伍一步步踏出一個完整的福字,遠看就像某種神秘的力量點亮了那顆印(因為在遠處,是看不見提燈的人的,就隻能看見一盞一盞的燈)。然後,就會會看到,烏漆嘛黑的夜裏,一個福字慢慢地浮現在天地之間,又慢慢地熄滅。那個情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驚心動魄的感覺。我印象非常深刻。

 

好了,因為去參加合唱團,想起了小時候看爸媽在老家唱戲的一些回憶。其實,還有很多故事沒有時間說,尤其關於秦腔。我有一個專輯叫《隨感錄》,是我老爸寫的。裏麵有一章專門講我們秋林坪唱戲的事,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聽聽看,他寫的非常詳細。現在你看,轉眼又快到春節了。不知道今年我們村裏唱不唱戲,都唱哪些戲。我自己唱戲是不行的,去合唱團混都不一定混得好。不過,不管唱戲還是唱歌,都是為了讓人開心。隻要能開開心心的就行了,你說呢?你那裏的傳統戲曲是什麽呢?你喜歡嗎?唱過嗎?還有唱歌呢?期待在評論區看到你的留言。最後,還是謝謝你的支持、聆聽、和陪伴。生活還在繼續,我們下期節目再見。拜拜。

 

【下麵的附圖是我哥哥去年春節拍的,是高山戲和社火】

圖一:雪地走印
圖二到圖:高山戲和社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