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他鄉明月|生活】第102期 流水別墅,修在瀑布上的一棟樓!

(2023-08-29 07:33:40) 下一個

【他鄉明月|生活】第102期 流水別墅,修在瀑布上的一棟樓!

嗨,聽到我聲音的親人和朋友,秋天快樂呀!我是三小姐曉鸝。

 

不知不覺,立秋已經好幾天了,眼看著暑假就要過去了,孩子們也要開學了。這個周末我們一家就趕開學前,到隔壁的賓州去看著名的“流水別墅”。

 

“流水別墅”,聽名字就跟水有關,是吧?對啊,那是一棟修建在瀑布上的房子,那可是世界聞名啊!被譽為“美國建築史上最好的作品之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由世界現代建築四位大師之一的弗蘭克·賴特設計的。自從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建成之後,差不多是最上鏡的、被拍攝得最多的私人住宅了(當然它現在已經不住人了,變成了名勝古跡)。這棟世界各地都會有人打“飛的”來看的別墅,就在我們隔壁的賓州,離匹茲堡不遠,離我家也不算遠,單程開車三小時左右,當天就能跑個來回。真的非常值得一去。今兒我就聊聊這棟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住宅的,那個在全世界的建築教科書上都能找到的“流水別墅”

 

“流水別墅”英文叫作“Fallingwater House”。Fallingwater直譯是“跌落的水” 或者“瀑布”。之所以有這麽一個美麗的名字,正是因為它修建在一條小河上,河水從房下流過,形成了兩道小小的瀑布。它是一個叫考夫曼的富商,給自己、老婆、和兒子修建的周末度假休閑屋,坐落在遠離城市的一片森林裏的一條小溪上。最早,那裏是一棟考夫曼家非常喜歡的一處宿營地的老房子。1934年,考夫曼想翻修那棟房子,於是,找到了著名建築師賴特。說到這兒,不由讓我想到了一句特別流行的話,那就是“所有的相遇都是最好的安排。”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首先是1932年,年輕的小考夫曼在無意間拜讀了賴特的自傳,特別喜歡賴特的建築理念。於是,他進了賴特的建築學校,做了他的學生。然後,老考夫曼去學校看兒子的時候,就認識了他的老師賴特。這才有了後來在1934年,他請賴特幫自己設計周末度假屋的打算。於是,幾年以後,賴特把他的度假屋變成了如今享譽世界的建築奇跡。你說,這緣分是不是特別奇妙?!

 

所以,在說這棟別墅之前,首先要說到一個人,那就是它的設計師弗蘭克-賴特。賴特生於1867年,死於1959年,活了九十多歲,是著名的美國建築師、設計師、作家和教育家,號稱現代世界四大建築師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一生在7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參與設計了超過一千座建築。當今社會,凡是學建築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可是他不光搞建築,他還搞教育。在1932年,他和老婆創辦了一所建築學院,就是小考夫曼當年上過的那個,在以後的時間裏,培養了大量的建築師。他寫的學術著作,什麽《紐約現代建築的四次旅行》《虛構的美國:建築與錯覺》,還有《關於建築:對一個世紀變化的反思》等等,都是建築學領域的必讀書。他的自傳更是回顧一生,充分闡釋了自己的建築學理念,那就是著名的“有機建築”理論,organic architecture,“有機”就是“有機蔬菜”的“有機”。他也是建築學領域“田園派”的代表人物。

 

在美國,建築學屬於Art,藝術類。所以,作為建築師的賴特,有非常獨特的時尚感。據說他通常都穿著昂貴的西裝,打著飄逸的領帶,披著鬥篷,非常有藝術家的氣質。他也的確非常的特立獨行,一生都沒有加入過正規的建築師協會,說自己是一個“老業餘愛好者”。聽聽,是不是特別酷?他也是一個汽車發燒友,曾擁有50多輛豪華汽車,雪佛蘭 、捷豹什麽的。我附了一張《時代》雜誌的封麵,好像是1986年的,就是他和這棟著名的“流水別墅”。他的生活也是跌宕起伏,他有過三次婚姻,其中一個還是他顧客的老婆。在他的一處別墅裏還發生過一起謀殺案。總之,他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到現在,他留下了23,000 多幅建築圖紙、 44,000 左右的照片、600 份手稿, 300,000 多份信件,和40 個左右的大型建築模型。這些都由他的基金會負責保管和展出。1966年, 美國也曾發行了他的紀念郵票。

 

接下來,為了更好地介紹“流水別墅”,我得先簡單地說一下賴特的“有機建築”的理論。它的核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們中國的所謂“道法自然”。這個流派崇尚自然,堅持技術為藝術服務,要表現材料的本性,用特性和詩意的形式創造連續運動的空間,從細節到整體都貫穿同一個理念。賴特認為自然界是有機的、活的、有生命力的,建築要順應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一體。一個好的建築“應該看起來是從那裏成長出來的,並且與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他強調材料,認為每一種材料都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歌。必須仔細研究它的形態、紋理、色澤、力學和化學性能等等。在設計上主張“有生於無”,打破空間限製,力圖把室外的自然景色帶入室內,又把室內的空間延伸到室外。他認為建築首先是一種藝術,“在有機建築領域內,形式的詩意對於偉大的建築就像綠葉與樹木,花朵與植物,肌肉與骨頭一樣不可缺少。”他認為建築和人一樣,每一棟建築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和性格。所以,他對現代大城市的建築持批判態度,很少設計摩天大樓之類。他設計的房子,無論是私人住宅、辦公室、教堂、學校、摩天大樓、酒店、博物館,還是其他商業項目,都不拘一格,非常有個性。網上有很多他設計的建築照片,有興趣你可以去翻翻看。

 

好,現在我說回到“流水別墅”。它並不大,一共三層:三個臥室三個衛生間、一個起居室一個廚房、一座客房樓、外加四個車庫和一個遊泳池,麵積約380平方米。要說一下的是它的客房,它並不在主樓裏。主樓在溪水上,而客房,其實應該叫客樓,因為它並不是一間房子,而是單獨的一座樓,比主樓地勢高,依山而建,用小橋和主樓相連。那裏有一個起居室、四間臥室、和一個遊泳池。文稿裏有照片,你一看就明白了。

 

我前麵說了,“流水別墅”坐落在非常偏僻的鄉下,遠離城市和公路,周圍都是高大的樹木和堅硬的山石,有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溪水是清澈見底。去那裏參觀可以買門票也可以不買門票,區別是不買門票的不能進入室內,也沒有講解員。我們是買了門票的,一人35塊美元。買了門票的人每半小時一個團,一個團有十個人左右。我們這個團是12個人,有賓州本地的,有從南方的德州來的,有從西北的俄勒岡州來的,還有從加拿大多倫多來的,我們算是東部去。你看,以管窺豹,就可以看出去那裏參觀的人來自四麵八方。要去看房子,先要在服務中心集合,那兒有前台、一個畫廊、一間禮品店、一個咖啡屋、和一個廁所。對了,我很喜歡那個廁所洗手台的設計,背景像是月亮從一片枝椏交錯的樹林裏升起,很有藝術感。我附了照片,你去看。

 

從服務中心到“流水別墅”,要走個幾分鍾的沙石路。現在是夏天,樹木遮天蔽日,路邊的大杜鵑剛開謝,但還是能想象得到春天繁花滿枝的樣子。拐兩個彎,一抬頭在路的盡頭就看見一棟黃色的房子掩隱在樹叢中。我們跟著導遊一層一層一間一間地逛,雖然拍照有的地方有限製,但你還是能從文稿裏附的照片上看到一些細節。看完房子,有幾個印象非常深刻。難怪“流水別墅”是賴特“有機建築”最著名的代表作,它的設計和建造,真的完全體現了前麵我提過的“有機建築”的特點。

 

首先,它完美地融入了周圍的自然環境,建築本身和溪水、山石、樹木、林間小路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不分彼此。賴特的名言是“上帝在自然中顯現”。他剛接受委托的時候,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多次考察場地,仔細考量場地的細節和特色,把每一塊大石頭和直徑6英寸,以上樹木都繪製了地形圖,6英寸就是我們的5寸左右。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那裏的溪水、石頭和樹木。房子的顏色,導遊說,賴特采用了大杜鵑的葉子在秋天的那種黃,又像春天來臨時,林木剛剛發芽的那種黃。你能想象得到那種顏色嗎?別墅的一層,有一道鑲嵌著玻璃頂的樓梯往下,一直通到溪水裏去,把建築本身自然而然地和溪水、和大地、和自然融為一體。整棟別墅的牆麵、地板、樓梯、煙囪都是用石頭做的,牆體是不平整的砂岩層層堆積起來的,看起來就像在采石場裏的石頭的原始狀態。室內鋪的也是表麵凹凸不平的石頭,隻不過打了蠟,看起來很光滑而已。而那些石頭就是在離別墅不遠的地方開采來的,和周圍的環境毫不違和。在一樓起居室的壁爐口,他還特意保留了三塊突出來的原本就在那裏的大石頭。三樓的平台上,原本有三棵穿透平台生長的大樹,可惜後來死了。路旁和橋邊的灌木和藤蔓,原本就是長在那裏的,長長的枝條在水麵上隨風飄動,有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野趣。樓梯和去往客樓的小橋和廊簷,都設計成了水波狀,從側麵看,像一道道凝固的瀑布。要是遇到下雨天,雨水從廊簷上落下來,更是形成了一層層自然帶著落差的小瀑布。說實話,看到他設計上的這些精巧心思,不得不讓人驚歎他對自然環境的細致入微的思考和利用,太厲害了!

 

第二個印象就是別具一格。“流水別墅”的外觀非常特殊,不是一般我們常見的方方正正的房屋樣式,也不是歐洲那種城堡式的風格。它的設計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延伸:在垂直方向上增加層高,通過層次分明的平台、小巧和向上的廊簷和台階,把主樓和客樓連接成一個整體,來增加建築麵積和房間的數量;在水平方向上加深平台的拓展麵,來增加起居活動的麵積。強烈的水平和垂直的線條感,是“流水別墅”的一個重要的建築特點。它的平台非常顯眼,下麵用粗壯的岩石做支撐,寬窄長短各不相同,高低錯落,互相穿插,像是用巨大的積木搭建而成的。一層平台順著溪水的方向左右延伸,二層的平台向前探出橫跨溪水,三層的平台以山石為基座向右擴展,形成一個可以俯瞰溪流的懸崖。整棟別墅的主樓,以巨大的從一層直插四層房頂的煙囪為主要的承重牆,背靠山崖,粗壯的橫梁牢牢地鑲嵌在山石中。而客樓順著山勢自然向上,又通過台階和小橋和主樓連成一體,整棟別墅就好像是從小瀑布上的巨石之間自然長出來的房子。你看封麵照片就知道了。我一點都不懂建築,但直觀的感受是很震撼的,非常的與眾不同。

 

第三個印象,是空間和光線的應用非常巧妙。賴特的建築有個特點,那就是入口處的門廊、上下的樓梯都是狹窄昏暗的,但起居室和臥室卻空曠而且明亮。讓人有一種住在洞穴裏的感覺,背後是厚重而結實的石牆,前麵三麵,不,是四麵透光——因為還有天窗啊!就感覺特別安全又溫暖。他特別善於利用自然光線,讓內部空間充滿了盎然的生機。比如一樓起居室,光線流動在起居的東、南、西三側,最亮的天光從天窗一瀉而下,但靠裏呈圍合狀的室內,則比較昏暗,加上岩石陳舊的地板顏色,對比非常鮮明。那道通向水裏的樓梯,在陽光下自然形成一階一階下降的明暗和陰影;那些由不規則的石塊鑲嵌而成的地麵,光線投射在上麵,像陽光下的水麵上起伏的花紋,等等等等。在空間上,是我特別喜歡的那種整麵牆整麵牆的玻璃窗,幾乎讓人分不清室內和戶外的界限。那堵巨大的作為主承重牆的煙囪,在靠溪水的那一側,從一樓到四樓的樓頂開了14層可以完全打開的玻璃窗,徹底打通了室內和戶外的空間;而用同樣的石頭鋪成的地麵和平台,又把空間從室內延伸到室外。就算作為建築學的門外漢,我也能感覺到別墅裏室內空間的自由延伸和相互穿插,和內外空間的互相交融,渾然一體。

 

但是,整棟別墅最令我感動的,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部分,是它的人文關懷。賴特的“有機建築”理論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符合自然的建築也就符合人們的基本需求。他堅持建築應該是有生命的、有主題的,它可以親山、親水、親沙漠、親原野、親一切自然。最重要的是,無論在哪種環境下,建築都是為了家人可以共同去感受。比如這棟“流水別墅”,交錯的空間把室內外連接在一起,四季的風景,花開花謝,晨霧晚霞,盡入眼底;流過的溪水,來來往往的風,帶來自然界的花香和味道;而流動的溪水和墜落的瀑布,又是來自自然的永不停歇的美妙音樂;周圍的樹木和花草,一歲一枯榮,一歲一年輪,天天都在變化......所以,它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建立在溪流上居所,更是佇立在永不停息的時刻變化著的時間河流上的建築。最最重要的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和家人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留下最美好的回憶。考夫曼一家何其有幸,能住在這樣的房子裏啊!

 

“流水別墅”是1938到1939年建成的,考夫曼和老婆、兒子一直把它作為周末度假屋,常常請朋友一起去那裏居住,享受美好的自然風光。到了1963年,在賴特去世後的第四年, 小考夫曼決定把別墅捐獻給當地政府,永遠供人參觀。在交接儀式上,小考夫曼說:“‘流水別墅’的美依然像它所契合的自然那樣新鮮,它曾是一所絕妙的居所。但又不僅如此,它是一件藝術品,超越了一般含義,住宅和它所在環境一起構成了一個人類所希望的與自然結合、對等和融合的形象。這是一件人類為自身所作的作品,是一筆公眾的財富。”

 

從那以後,“流水別墅”對公眾開放,每年都有十幾萬的人不遠萬裏跑去參觀。它也陸陸續續出現在電影、電視、和動畫片裏。我特別好奇這棟房子的造價,就去查了一下,最初它估的預算為35,000美元。最後花了$155,000,折合成2022年的物價,大概是330萬美元左右。想想,在有錢人眼裏,三百多萬其實不算什麽。但是現在,花同樣的價錢卻很難,幾乎可以說不可能再修建一所同樣獨特而且影響深遠的房子了!

 

好了,一不小心又說了這麽久!實在是“流水別墅”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特別想跟你分享我的所見所聞,和所了解到的信息。那麽,看了照片,聽了節目,你有什麽感想呢?你知道這棟房子和它的設計師嗎?期待在評論區看到你的留言。節目的最後,還是謝謝你的聆聽、陪伴、和支持,也謝謝你的點讚、訂閱、和分享。生活還在繼續,咱們下個周末再見。拜拜。

 

圖一:弗蘭克-賴特
圖二:流水別墅模型(網絡圖片)
圖三:一樓去往溪水的台階
圖四:一樓起居室
圖五:壁爐和地麵的原石
圖六:餐廳和老考夫曼畫像
圖七:質樸的洗手池
圖八:連接山體和主樓的支架
圖九:主樓和客樓之間的樓梯和廊簷
圖十:長在山石上的房子
圖十一:服務中心廁所洗手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