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他鄉明月|生活】第101期 從《烏鴉喝水》到烏鴉嘴,美國人忌諱什麽?

(2023-08-22 17:43:12) 下一個

【他鄉明月|生活】第101期 從《烏鴉喝水》到烏鴉嘴,美國人忌諱什麽?

嗨,聽到我聲音的親人和朋友你好嗎?我是三小姐曉鸝。

 

最近,喜馬拉雅平台發起了一個話題討論:那些年對你印象最深的課文是什麽?這個話題雖然討論的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但想想真的很多課文還是記憶猶新,還能張口背誦的。比如說:現當代著名的散文,充滿了回憶和惆悵的魯迅的《少年閏土》和朱自清的《背影》;還有短小精悍的又意味深長的古文,什麽《陋室銘》《愛蓮說》;還有淺顯易懂的,一個故事一個人生哲理的成語和寓言,什麽《掩耳盜鈴》《狐狸和烏鴉》;或者,特別難懂的選自《莊子》《論語》《孟子》《左轉》《史記》《戰國策》《古文觀止》等等古籍和四大名著的片段。你別說,印象深的課文真還挺多的。但對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是小學二年級的一片課文《烏鴉喝水》。今兒,我就來聊聊這篇課文,和中美文化中對“不吉利”的不同理解。

 

說起這篇課文,我想你肯定也記得吧?“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看,我還能從頭到尾背誦。而且,每當我想起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我的小學。

 

我的小學是在老家秋林坪上的。那時候,村的學校在我們縣是鼎鼎有名。我媽當時為了照顧我奶,也在那裏教書,我們兄妹四人也都是在那裏啟蒙的。那時候條件差,什麽都缺,所以教室就不夠用。我記得我們在村裏的打麥場邊的倉庫裏上過課,甚至借過一家比較富裕的人家裏的廳堂當教室。那時候也窮,我們的教室裏連桌椅都沒有。所謂的桌子,就是兩個土墩上搭一片木板,一排兩條木板,一條木板上好幾個學生用,椅子就是自己家帶來的小板凳。當時,我記得高年級學生用過的書都留給低年級的學生用,寫過的練習本擦了再寫,鉛筆短到手指都捉不住了還舍不得扔,插在細竹棍裏接著用......

 

可是,那時候我們學習非常勤奮。縣上年年數學競賽,有很多拿獎的我們學校的學生。記得有一次輪到自己,冒著大雨踩著兩腳泥走了十五裏路,到鄉政府去參加數學競賽,可惜因為那場大雨比賽也取消了,讓我現在想起來也耿耿於懷的。那時候我們村的學校不光有小學,還有初中,學生很多。課間,男生在操場上跑來跑去,女生坐在圍牆上編辮子聊天。春天的時候,圍牆外邊的幾棵高大的酸梨兒樹和白楊樹的葉子綠得像翡翠和寶石,在太陽下一晃一晃的。老師辦公室門口有一棵大大的白牡丹,花開的時候,濃烈的香氣隨著春風四處飄散,整個學校充滿了活力,熱鬧得很。

 

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沒有足夠多的教室,是和二年級的學生擠在一個教室裏上的課。老師先給一個班上語文,再給一個班上數學。我做完數學課堂作業沒事幹,就小聲跟著二年級的學生朗讀課文。你記不記得,小時候讀課文咱們都是一字一句地讀,就像這樣:“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是不是?所以,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跟著二年級學生背會了《烏鴉喝水》。不過,我們那時候上課都用方言,老師說方言,學生也說方言,根本不知道普通話是什麽。所以,在我的印象中,《烏鴉喝水》是這樣的:“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嗬嗬,我們當地的方言你能聽懂嗎?

 

總之,一想起《烏鴉喝水》,我的腦海裏就有這樣一副畫麵:一群穿的破破爛爛的孩子,坐在簡陋的教室裏,用方言一字一句地大聲朗讀著:“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那種清脆的童音回蕩在教室裏,而教室外麵是陽光燦爛,花香四溢,充滿了一種即使貧窮也無法阻擋的積極向上的生命力!哎呀,好懷念那時的時光啊,那些單純的美好的又無憂無慮的日子!多好啊!

 

我對《烏鴉喝水》之所以印象深刻,不僅僅是因為它承載著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也因為我到了美國之後,在美國學生的中文課上也講這篇課文。你知道,我美國學生的中文都是零基礎,雖然她們都是高中生,但中文水平還不如中國的小學生。所以,我會常常拿咱們的小學課文給她們練習翻譯,《小貓釣魚》《小蝌蚪找媽媽》《小馬過河》什麽的。《烏鴉喝水》也是其中一篇。因為故事不長,生詞也不多,比較容易。而且,還可以順便講講相關的中國文化,“烏鴉嘴”什麽的。

 

我的大多數學生在《烏鴉喝水》的故事翻譯上沒有什麽大問題,但很難理解“烏鴉嘴”。也許是品種不同,美國的烏鴉和國內的不大一樣,它更大,更黑,毛色發亮,叫聲也要嘹亮一些,不那麽沙啞。我記得有個朋友拿崇洋媚外開玩笑,說:“真是奇怪,烏鴉到了美國叫起來都不那麽難聽了!”

 

在美國,烏鴉真的是很常見的一種鳥。常常成群結隊在一起,飛過天空,歇在樹上,或者呼啦一聲落到草坪上,悠閑地走來走去,不時啄一口草裏的蟲子。美國人仿佛司空見慣,看見烏鴉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反映,就算一隻烏鴉跟著他大叫也不見的會抬頭瞟一眼。因為烏鴉在美國並不代表不吉利,在有些州甚至是幸運鳥。在我們DC旁邊的城市,巴爾的摩市的職業橄欖球隊的名字就叫“巴爾的摩烏鴉隊”,你看,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我學校去年的攝影課上,還有一個專題比賽就是拍攝烏鴉,獲獎的作品還全校展出了呢!所以我就很難給學生解釋,什麽是“烏鴉嘴”。當然不能用字麵意思crow’s beak,最接近的一個英文單詞是jinx,意思是“厄運,不祥的人或物, 使…倒黴,遭遇厄運”。但我學生就是不能理解,為什麽烏鴉等同於jinx,僅僅是因為它是黑色的嗎?可是,黑色的鳥也太多了,為什麽別的鳥就不是不吉祥的?我隻能聯係西方文化裏惡毒的巫婆來做比較,因為她們的信使一般也是烏鴉。其實,在美國,黑貓才是不吉利的。但也隻有黑色的貓是不吉利的,別的顏色是沒關係。再說,美國又沒有“黑貓嘴”一類的說法。反正每次講這個文化點,我都得兜個大圈子,費很多口舌。

 

說到這兒,我順便提一下美國人的一些忌諱。有些是人人都知道的,比如13是個不吉利的數字,星期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這兩人日子碰到一起的時候,厄運也會疊加;再比如,老美有個習慣,有人打噴嚏,聽到的人一般都會說“上帝保佑”。因為據說打噴嚏的時候,邪惡之氣會乘機鑽入體內,所以得馬上說“上帝保佑”來驅邪。有時候,打一個噴嚏,會有好幾個人說“上帝保佑”。還有,比如說了什麽好事,馬上要敲敲木桌子,以防好事變壞事;再比如,食指和中指交叉豎起來,表示祝好運,或夢想成真。但有些忌諱,是我到了美國之後才知道的,比如說:就像我剛說到的,遇見黑貓是不吉利的;打破鏡子會走七年黴運(這和咱們的破鏡重圓、碎碎平安正好相反);不能在梯子下麵走,會倒黴(國內好像有一條是不能在晾的褲子下過,對吧?);還有,不能在屋子裏打傘(這條挺奇怪的,除了小孩子過家家,也沒誰在家打傘吧?)。對了,666在美國是非常不吉利的數字,但777卻是幸運的(奇怪吧?跟咱們的六六大順簡直是顛倒的)。還有,搬新家的時候不能帶舊掃帚,否則會帶上黴運。你看,不同的文化裏,生活中的忌諱,和對不吉利的理解相差還挺大的。

 

最後,說回到《烏鴉喝水》。我給美國學生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因為故事太簡單了,就額外加一些練習,是從網上找到的《烏鴉喝水》的衍生故事,特別好玩兒,我挑幾個說給你聽:一個是烏鴉叼了一塊大石頭,把瓶子砸破了,水灑了一地就喝不到水;一個是石頭卡在瓶口了也喝不到水;還有一個特別好玩兒,烏鴉已經用石子兒把瓶裏的水墊到快要喝到了,結果另一隻烏鴉飛過,剛好把糞拉進了瓶子;還有一個,一隻烏鴉在往瓶子裏叼石子,另一隻烏鴉拿了一隻吸管一邊悠哉悠哉地喝水,一邊鄙視叼石子的烏鴉太笨了!還有烏鴉好不容易把石子叼進瓶子,能喝水了,結果喝到了酒、醋、或者醬油的!反正想象力都特別豐富,特別有創意,我學生可喜歡了!我放了幾張圖片在文稿裏,你去看。特別逗。

 

你看,相隔幾十年,從中國的小山村到美國的首都,從我自己奶聲奶氣地讀《烏鴉喝水》,到我給外國學生講《烏鴉喝水》,一篇短短的課文貫穿兩種文化,衍生出不同的故事,牽涉到對“不吉利”的不同理解,也很讓人感慨。

 

現在,你知道了,那些年我最印象最深的課文是《烏鴉喝水》了。那你呢?那些年讓你印象最深的課文是哪篇?背後又是什麽樣的故事呢?期待在評論區看到你的留言。節目的最後,還是要謝謝你的聆聽、陪伴、和支持,也要謝謝你的訂閱、點讚、和分享。生活還在繼續,咱們下個周末再見。拜拜。

 

幅圖:《烏鴉喝水》衍生故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