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

(2019-03-09 20:28:46) 下一個

 當《綠皮書》拿下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一刻,在美國國內,批判和質疑紛來遝至。有人認為影片采取漫不經心的姿態,對黑人進行精神分析是極其傲慢的。“黑人白心這種奧利奧式的身份設定,堪稱影史裏最厚顏無恥的一幕”。“老派”、“過時”、“陳腔濫調”,是批評《綠皮書》的高頻詞匯。但相反的是,這部電影在中國大受歡迎,更成為近20年在中國最賣座的奧斯卡最佳電影。 《綠皮書》有真實的背景,展現出了一個刻板印象外的民權運動故事,窮白人作為黑人音樂家的司機,前往歧視黑人的地區進行演奏。中國網民在網上留言稱該片“節奏歡快,幽默感人,劇本紮實,表演精湛”——事實上,很少有黑人題材的電影能夠讓中國人看好,《為奴十二載》(12 Years a Slave)、《月光男孩》(Moonlight)等西方媒體熱捧的傑作,到了中國也引起不了絲毫的輿論波瀾。

《綠皮書》在中國的“熱”,是因為中國人的審美落後了嗎?它到底是一部陳舊的平庸之作,還是配得上奧斯卡榮譽的佳作?精英主義和大眾口味開始再次撕裂。 值得一提的是,《綠皮書》由大陸企業家馬雲創辦的阿裏影業參與投資,據媒體報道稱,馬雲對影片讚不絕口:“我們不是靠拳頭去贏得這個世界,而是尊嚴。

我想這是因為這個電影給大家帶來的反思,讓大家思考很多。所以,我想中國電影離奧斯卡說遠也不遠了。” 有分析稱,中國人對奧斯卡的關注大不如前,《綠皮書》的走紅可能隻是個“孤例”。 分析稱,《綠皮書》在中國大陸引起如此好的反響,可能跟它的種族議題無關。對於中國人來說,《綠皮書》的好,正是因為它有超越種族議題的地方。這不是美學,也不是道德,而是情感,它在情感上,引起了極度的舒適和愉悅。 片中最討喜的,莫過於黑白反轉的設定:黑人鋼琴家名利雙收,自認“高人一等”的白人更像是一介草莽。這種設定上的反轉,又在劇情運轉中再次顛覆:草莽不需要被救贖,反倒身處名利場裏的黑人需要白人的“拯救”。在這部電影裏,白人的整體行為風格更接近“黑人”,而黑人更加“白人”。 這種層層反轉,無關乎黑和白的道德立場,它們提供了密集而豐富的笑料,層層推進,鋪設嚴密,擺脫了美國文化語境和種族枷鎖後,更容易“入口”。 這也是影片本身極力宣揚的姿態:那位草莽告訴人們,放下架子,及時行樂。《綠皮書》彰顯出了很多奧斯卡最佳影片應該有的特質,不僅僅是在政治正確上。奧斯卡給一部大眾喜聞樂見的電影最佳影片大獎,並非什麽稀罕事。重點是《綠皮書》記錄了一個曆史細節,並可以通過這個細節挖掘出更完整的曆史麵貌,並幫助人們探析被忽視的情感。

在電影文本體係中,《綠皮書》太像一部拿種族梗開涮的合家歡電影。似乎創作者在極力避免引起觀眾思考,這種做法讓那些自認為“精英”的電影工作者不適。而《綠皮書》在中國公映所帶來的啟發其實是多層麵的。在電影創作上,如何用輕巧但不偏離主題的策略,來講述一個沉重的故事,這對中國電影人而言,是一個不錯的借鑒機會。在影視產業上,怎樣拍出既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又能實現創作生產所追求的口碑與利益,該是投資人要重點考慮的方向。 相關閱讀 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的西湖大學贏在製度嗎 更多西方青年自稱社會主義者 他們要推翻什麽 第二例艾滋治愈病例或誕生 醫學奇跡能否複製 近幾年,奧斯卡獎項一出,中國大陸網上出現很多“唱衰”的聲音,就像它逐漸下滑的收視率一樣。其實,奧斯卡並不是真的不再吸引人了,而是中國的觀眾視野越發開闊了:人們對電影的衡量標準更為多維,奧斯卡隻不過是其中的參考之一,而不再是絕對性的權威。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奧斯卡是好萊塢內部,或者說英語電影的獎項,它雖然逐步擴展版圖,目前還是在西方世界伸出一點小的觸角而已,它怎麽評獎和圈外人毫無關係,也完全不用在乎世人的感受。 中國人應如何對待奧斯卡?觀望當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湊熱鬧。這不是一個貶義的說法,而是這種參與感,是很有趣的事情,恰如前麵所言藝術可以幫助中國人理解曆史和情感,感受人類的共情。中國人對於世界的理解越多,它也逐漸走下神壇,與我們對視,平等交流。不要忘了,藝術並不是電影唯一的特性,電影也是傳達信息的渠道,奧斯卡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窗口。 這也許也是《綠皮書》的意義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