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雜記

采集家壇的學習種果樹和他在車壇的Steelers的一些隨筆及胡說八道。
正文

【說書】古典音樂:第二幕:莫紮特(5)

(2009-06-05 10:15:01) 下一個
第一幕(序曲)班門弄斧: (I),(II),(III)。
第二幕:莫紮特: (1),(2),(3),(4)。

AP是絕對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這本事是怎麽來的?天生的還是後天的?是不是成為偉大音樂家的必要條件?學習中文有助於學習音樂嗎?中國人學音樂是不是比洋人有優勢?



先回答簡單的。如果AP是成為偉大音樂家的必要條件,那就相當於說五歲就會乘法的小孩兒長大能拿菲爾茨或者阿貝爾獎(數學諾貝爾)。這是錯的。很多偉大的音樂家具有AP,反之則不成立。

先侃二個小莫紮特的故事。否則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有著AP的人不得了。必須有高超的記憶力和分辨聲音的能力。聽小鳥叫,就能說出是啥音。咱們小莫紮特就是這麽一個人。比如說,小莫小的時候,有個人從他麵前走過。不小心放了一個屁。人家立馬很禮貌的說“掃瑞。醫科司Q絲米。”一般人笑一笑就算了。小莫的外交才能不是很強,馬上指出,“你剛才放的那個P是降b小調。你放得不自然,極力掩飾。如果敞開兒了,盡情的,毫無拘無束的放,那就會是F大調!” 放P那哥們當場震呆,P滾尿流撒丫子就顛了。



還有一次,五歲的小莫使勁墨跡來一把特好的小提琴玩。二天以後,小莫把小提琴還給人家,並告訴他,那小提琴的音偏差了八分之一音高(注:不是半音,1/4個半音!)。需要重新調。人家回家仔細聽了半天,發覺小莫說的對,立馬當場鎮呆。差八分之一也能聽出來?差八度,俺聽著都一樣!銀比銀氣死銀。

以前講過tonal language還記得是啥嗎?比如說,普通話就是,有四聲。中國北方各個部落的方言也是tonal language。南方部落的話,俺聽不懂。你比如說,普通話“我們”,上海話是“阿拉”。普通話“我”= 上海話“阿”。普通話裏“我”至少有三個音,窩,我,握。到了上海,變成一個字,都是“阿,啊,啊”,因為“阿”就一個音。你說上海話是不是tonal language? 廣東話,還有台灣人民廣播員說的國語都是以2聲升調結尾。是不是tonal language?

開玩笑。據說所有中國話都是tonal language。隻是有不同數目的tone而已。假設這是正確的,那麽這些方言之間對以後學習第二門語言有什麽區別?換句話說,長大以後再學第二種語言(方言,英文)的效果是不是depend on第一語言是哪一個?



音樂,古典西洋音樂是一種tonal language,帶調的。

相比之下,西洋的很多大眾語言是atonal,無調的。比如,英文說,好阿油?這是什麽tone?沒有。“哈尼,愛拉烏尤。”啥tone?咱們莫紮特小時候說的德文,雅鴨,呱呱,唧唧,也不是tonal language。那時候的文人貴族都必須會法文,寫歌劇必須會意大利文。小莫也會這二種“外文”。可是法文意大利文等也基本上無調的。

咱們在FREAKONOMICS裏麵講過。人是進化來的動物,在不斷適應周圍生存環境競爭中成長。專家發現用tonal language的國家裏,比如說,中國,具有AP的人數明顯比非tonal 的國家高的多。中國音樂天才多是不是就是這個原因?

俺到煙酒心理和生物的家裏瞅了一眼,偷來UCSD的心理學多教授(Diana Deutsch)整的一些數據。咱們來看看。



第一張圖(左),是AP能力的人(比例)VS音樂啟蒙教育的年齡。紅色的CCOM是北京那嘎達的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年級大學生,88人,全部會說普通話。藍色的ESM是美國紐約州的東人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115名一年級大學生,全部會說英文,沒有一個(包括他們的父母)會說中文等帶調語言的。多教授用同樣的一份試題來測試這二組人的AP能力。很明顯能看出二點。第一,擁有AP能力的比例跟音樂啟蒙教育的年齡成反比關係。第二,同樣是4~5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中國學生的AP比例達到60%,而美國人隻有14%。等到8~9歲才開始接觸音樂訓練的美國人,AP的比例幾乎就等於0了。換句話說,推媽有用!(注:即使是美籍華裔ABC,AP的比例也比中國的低)。

第二張圖(中),還是同樣的人,但是這次評分標準放鬆成“一個半音以內的”都算對。比如說,正確答案是D音,回答C-sharp,D,D-sharp,都算正確。美國學生的比例基本上變化不大,原來是14%,還是14%。可是中國學生的比例變化很大,原來60%變成74%了。為啥?說明中國人更會考試?還是說中國的學生專業訓練有素,記憶力更強?

俺腳著第二張沒啥意思。第一張圖比較說明問題。說明了啥?

人有“五味七色”。嗅覺可以分出酸甜苦辣鹹。視覺呢?壓馬路的時候,女兒問,那輛法拉利是什麽顏色?你肯定立馬就說:“7~紅色!”你不會先從兜裏掏出來一個顏色表來比較,然後在說那是紅色。連俺這種離散音感的人都能認出來剛才那輛法拉利是紅色的,美綠拿著一個黃色的買菜包。坐在寶馬車上的新娘穿紅裙子。



可是到了音感上,為啥俺就成了白癡了呢?想想啊。顏色有七種,音高pitch也就隻有12個啊。沒多多少啊。絕大多數人認顏色沒問題,可是為啥卻不認聲音?

到底是什麽原因使得有AP能力的人成為稀有動物?洋人是不是天生沒有咱中國人音樂才能高?那為啥世界著名音樂家洋人居多呢?

這個問題,有人說是遺傳,有人說不是,誰也不敢確定,因為拎著板磚等著砸的人太多了。舊金山大學醫學院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小分隊,說是要把這個遺傳基因給找出來。俺特佩服學生物的人。總能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農民煙酒這問題簡單多了。原因就是人的眼睛沒有退化,耳朵退化了。

等俺慢慢解釋哈。先說幾句廢話。中國的鄰邦,比如說,朝鮮,越南,日本等,他們的語言也是tonal language,因此他們的國人裏AP的人數也很高。當然,韓國人最近叫囂說中文是他們發明的,連孔老聖人都是銀家韓國人。怪不得小韓學西洋樂器的人數多,原來銀家那裏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啊。



果樹猜想,新出生嬰兒有AP的比例非常高,雖然不一定是100%。這麽說吧,如果張三他女兒有AP,王二麻子他兒子有AP,那麽你兒子也肯定有!就這麽高。

可是小貝比有沒有AP,你沒法問啊。你不能問:“兒子,剛才爸爸放的那個P是啥音高?”你兒子衝你一眨眼,用手一指他PG。你一聞“咳。怎麽又拉了!”這位耳朵不咋的,鼻子倒是挺靈的。

出生嬰兒聽不懂話,自然也不會說話,即使有這超人的本事,也沒法兒表達。這時候,環境就起了作用了。進化論嗎。小孩兒一出生,環境裏都充滿了啥聲音,小耳朵裏麵都聽的啥聲音?



最常聽見的就是別人叫他的名字。然後聽到“嗨,別看電視了。快換尿布。快做飯。快把擠奶器給我拿過來。乖寶寶,吃奶。哎喲,這孩子,你別咬我呀。”哄孩子吃奶睡覺,唱歌,跟孩子說話,叫他的名字,這些都是在練他的耳朵。剛出生的小孩兒耳朵裏麵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說話的聲音。父母,阿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啥啥的。他那小耳朵在辨別各種聲音,小腦袋瓜在努力記憶各種聲音。那個是媽媽給奶吃,那個是爸爸跪媽媽板,都得分得一清二楚的。Tonal language環境下的孩子小耳朵從小就必須辨別音高。因此時間長了,tonal language國家的人裏麵AP的比例就高。這並不是說,非tonal language的國家的孩子出生時候就沒有AP。假如小baby的時候沒有接觸tonal language,那麽什麽時候開始接觸就變的重要了。



別忘了,音樂是一種tonal language。那些西洋的大作曲家,大音樂家,幾乎所有人都出生在音樂世家。雖然他們的父母不說tonal language,但是從小媽媽爸爸就會唱歌彈琴,家裏充滿了音樂聲。注意不是背景音樂,不是說家裏音響24小時放著莫紮特,貝多芬,你的孩子就有AP了。必須是主動的跟孩子交流,這樣孩子知道你是在跟他說話,彈琴,唱歌。他才會去努力記憶這些tone。

因此,從AP角度看,中國人有優勢,因為中國話是tonal language,孩子小耳朵從小就學會辨別音高。

現在有些先進的父母,不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從小就跟孩子說英文。還有的父母分工,每天爸爸跟孩子說英文和法文,媽媽說中文 。反正怎麽違反常理,怎麽折騰孩子,就怎麽弄。不給孩子從小整糊塗了誓不罷休的說。

誰讓銀家是知識分子呢。俺們這種不會說英文的農民,隻能幹著急,眼看著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

天生的因素說了。後天的呢?進化論嗎,人不能隻靠天生的才能,否則不都成機器人了嘛。這AP很多剛出生小嬰兒都有。具體多少比例,無法確切得知。如果不用,就會慢慢退化消失。為啥?

咱們來說人的眼睛,啥時候開始認識顏色?半歲?一歲?二歲?十歲?五十歲?媽媽從小跟孩子說話,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往往顏色的概念就已經多次交流給了孩子。日常生活中,認字讀書中,眼睛就沒閑過。

耳朵也是這樣的。這就跟學習第二外語(或者方言)一樣。小孩兒學習第二語言就是比大人快。俺學方言,再怎麽刻苦,估計能聽懂罵人話,可是讓俺罵人,肯定有口音的說。當然語言不光需要耳朵,還需要舌頭利落。為啥有人說普通話,說英文,說啥都有口音呢?是不是跟某些方言對舌頭的要求比較低的緣故。有人發愁說我英文說不好。你說中文都結巴,憑什麽英文就能說利落?

可是音樂,絕對音感,不需要舌頭,隻需要好耳朵和好腦子。

因此,越早開始音樂訓練,學琴,保留擁有AP能力的幾率越大。一般來說,小孩最早可以開始練琴是三歲。四歲開始比五歲好,五歲比六歲好,等到了九歲,就基本上沒戲了。



得,農民生物課就講解完了。沒聽懂的趕快舉手哈。

咱們中壇,您別說,還真有人有AP這本事。平常跟水下潛著,水上麵發生啥事都知道。這本事俺特想學。每次從水下爬上來,就看見兔媽跟俺盯著滿地的碎玻璃片。俺鬥膽估摸兔媽也沒有AP這本事。對吧,兔媽?

AP也有些壞處。比如說,容易自高自大,看不起人,自己鬱悶自己,等天才的通病。還可能犯軸,鑽牛角尖,對人家濫竽充數的同學不友好,缺乏team work精神等等。

—————————— (5) 完 ———————————

總結:具有AP並不代表你以後音樂方麵就能有大成就。

AP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天生有的人,如果後天不培養不學習音樂,就會消失。最好四五歲以前,六七歲以前,否則就有點兒亡羊補牢的說。

至於有的人推廣到隔著肚皮給胎兒天天聽莫紮特啥的,好像這樣做就能培養出一個音樂天才,就屬於異想天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