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雜記

采集家壇的學習種果樹和他在車壇的Steelers的一些隨筆及胡說八道。
正文

斯特拉迪瓦裏提琴的奧秘

(2008-07-02 17:00:57) 下一個
趁著老豁牙整飯的時候,偷偷上一個。

意大利老頭兒斯特拉迪瓦裏製作的小提琴,大提琴好像名氣很大。幾百年來經久不衰。致使很多仿造品,偽造品層出不窮。




為什麽呢?俺老黃牛聽琴就隻有一種結果,聽不懂。琴聲跟雷聲沒啥區別。聽那個斯老頭兒的琴,不知道為什麽。隻是覺得音質響亮,聲音有穿透力,傳的遠,音域廣。這就跟老農民看美女一樣。除了二個字,漂亮,再也說不出啥道道了。

看看這幾隻用過名琴的大猩猩。

大小奧伊斯特拉赫


鄭京和




柯岡和戰友吉利爾斯,羅斯特洛波維奇同誌


言歸正傳。為啥斯老頭兒的琴聲,後人幾百年來窮追不舍地就是不能完全仿造或者超越呢?這個眾說紛紜。專家多如牛毛。老黃牛我既聽不明白也看不懂。但是有一種說法有些道理。這琴聲和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原材料,就是造琴的用的木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嗎。手藝再高,把俺家的蘋果樹砍了,斯特拉迪瓦裏老頭兒複生也整不出一把好琴來。就跟俺的歌聲一樣。要想達到聲妹,賭爺,禿子的水平,是做夢都撞牆—沒門兒!

可是斯老頭兒用了什麽特殊的原材料,特殊的木料?為啥後來人也到同樣地方取的樹木材料就整不出同樣的東西來呢?

有人認為這個跟“蒙德極小期”有關。所謂的“蒙德極小期”是指太陽表麵的黑子數量急劇減少。關於太陽黑子,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觀測記錄。在漢代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日中有踆烏”的記述。



太陽的一舉一動對地球有著巨大的影響。它上麵的黑黑黑黑子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地球的磁場,溫度和生態植物生長變化。黑子的數量和變化對地球的影響是人們吵了幾百年的話題,也是近來Global Warming的一個熱門話題。

“蒙德極小期”是公元17世紀(1645-1715),太陽黑子數量劇減達到極小(幾乎沒有)。地球表麵溫度急降。在中國,那是明末清初的年代。中原地帶湖泊河流提早凍結,莊稼欠收。連年的災荒導致瘟疫等盛行。造成民不聊生,內外交困的大動亂局麵。那時候的天災人禍,燒殺掠奪,致使中壇小學所在的大省,四川的人口就剩下幾十萬。因而才有了後來的“湖廣填四川”。

在歐洲的意大利。寒冷的環境下,樹木的生長速度也跟著變得非常的緩慢。樹木成長緩慢,農民遭殃了。可是樹木的密度更加均勻,更加結實,質量卻更高了。

黑子極小期在曆史的長河中還出現過多次。就不提了。

生於1644年,活了93歲的斯老頭兒就正好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期。獨一無二的良木對他來說是天賜良機。提琴的木頭本身振動頻率還有提琴的構造決定了琴的音質。他的琴,越用越好。越老越值錢。到了現在,一把小提琴比一個大房子外加二輛車還貴!

今天, 一個荷蘭人(Berend C. Stoel)和一個老美(Terry M. Borman)在Plos One上麵發表了一篇學術文章。他們用CT掃描儀來煙酒比較斯老頭兒的提琴和現代名家製造的高級提琴。得出的數據分析結果,證明斯老頭兒的提琴的奧秘就是在他所用的木頭上!



此圖上排的8個琴是現代名師製造的(其中一個是中提琴,人為地把圖形變小)。下麵一排的5個琴是古代意大利名琴(2架安東•斯特拉迪瓦裏的小提琴,3架另外一個意大利名匠瓜耐裏(Guarneri del Gesù)的提琴)。

掃描出這些提琴的木頭的密度數據來分析。



發覺,從一個提琴總體木料的密度的中間值來看,意大利古琴和現代名琴的數據差不多(見上圖橫軸)。可是從提琴木料總體的密度變化值來看,古代名琴的密度顯然更均勻,密度變化小(見上圖的豎軸)。

因為300年前的寒冷生長期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再次出現過。雖然目前這些數據可能還太少。但是人們一直不解的意大利名匠的提琴秘密,有可能,有可能,終於有了解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