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份公開的自我檢討信

(2019-08-21 23:58:19) 下一個

一份公開的自我檢討書

  這兩天好像突然醒悟,自己在過去的諸多日子裏做了不少完全不應該去做,也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回想起來竟是對自己相當不滿與鄙夷。容我在此寫封檢討,以期不再犯或少犯。 

 

  近來每每想寫些東西,若手頭書籍資料不夠,更懶惰去圖書館查閱,我是習慣了去Google或百度上查詢的。一個詞條輸入的時候,自然就有數不清的相關詞條出來。而我得有一定的甄別力並花掉許多時間才能把合適的資料查到,這倒也算是做些基礎的文獻研究吧,盡管網上不少信息是膚淺零碎的,比起專業化更趨向於大眾化,有總比沒有強。

隻是智能手機還有一個功能,無時不刻地跳出一些所謂熱搜話題,這個自然離查詢的信息相差了十萬八千裏,但它們看起來有趣、輕鬆、搞笑,我也就順杆子滑下去。這一滑可不得了,就收不住了。可見智能手機的廣告設計真的是對人性的弱點了如指掌,他們絕不會讓一個要人費心思去思考的內容成為熱搜,通常是些低級趣味的東西!若沒有強大的自製力與外在約束,人們就很容易自我沉溺,把時間大把大把浪費掉了,至此我才後知後覺。

 

回想起來,之前我一直認為沉迷網絡,一天花上五個小時以上在瀏覽手機上不相關的東西可能與孤獨、不合群、尋找歸屬感有關,但現在通過自己這些日子的體驗似覺得這種對網絡的過度使用除了上述緣由也同時是人性使然。

 

  寫這篇檢討,主要是因為個人對自己那些俗不可耐的選擇相當後悔。過去這一年十二個月裏,我個人有許多次隻為網上歌舞升平而淪陷,根本忘記自己要定點休息、養生、護眼。我做什麽不好,為何要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如此無聊的事情上?我為什麽要點開去看那些東西?我心中是有秤的,也完全分得清好歹,但為何仍要做出如此低劣之選擇呢?懶惰?不求上進?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自製力?認為自己勞苦功高了?可能都有吧。 

 

  古代先賢早已通曉此理,所以反複強調吾日三省吾身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美教化,移風俗,"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也將成教化,助人倫當做評定繪畫作品高低的標準,強調繪畫的社會文化與道德教育作用,而不隻是怡情悅性之事。 

 

  祝唯庸老師在他的《一聽就懂的中國藝術史》[1] 播音中,提到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不能隻是強調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做學問做人又是可能真的要勉強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勉強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這幾句話好似驚醒夢中人! 

  我得要有逆流而上的勇氣,同時不要低估那些低級趣味文化對人的麻痹、不可高估自己的自製力。這十二個月裏有多少個夜晚,我是在通宵去讀什麽網絡小說,去聽什麽流行歌曲,去看什麽明星八卦……仔細琢磨這些東西,真的會對心身產生極度危害,實乃驚恐至極。我有什麽底氣這麽放任自己呢?我為何如此健忘!

 

以前我是很少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低級、粗俗、八卦上麵的,我難道忘記經曆多少寒窗苦讀的艱難日子之後,知識帶給我的內心充實嗎?忘記在庭院裏灑水除草的快樂了嗎?忘記自己咬牙切齒的跑完多少公裏的路程後所帶來的愉悅嗎?

 

我有成千上萬種可以體現出人之高貴品性的放鬆自己的方法,為何我不選?我還有數不清能帶來美好的書籍與未盡之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還隻讀通了一頁,錢鍾書的《管錐編》隻記住了八個字,郭熙的《林泉高致》也隻記得了一段話。但當我讀順了人類認知能力由作為接受性的直觀能力的感性和作為自發性的思維能力的理性,這樣兩類原則上不同而又彼此聯係的認知能力構成這段思維twist之時[2];當我記住了藝由己立,名自人成” [3]這八個字後對名利的釋然;當我讀到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4]這段美妙文字並進而領悟到中國山水畫之唯美時,那是怎樣一種愉悅體驗呢?! 

 

  當我把玩手機上那些熱搜時,我肯定已經忘記了那種體驗了,我也忘記了自己是誰。

   我還未能成為願望中的自己:滿腹經綸,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的儒雅之士;可以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的智者;可以參透宇宙無窮奧秘的覺悟者。更何況我的父母都還在不斷學習,我對孩子的教育有時束手無策,我實在找不出任何理由可以讓自己去做出那些選擇,腦子應該是壞掉了

 

  

  在這兒寫下檢討,隻是希望能給自己提個醒,往後的日子盡量別再犯這樣的錯誤了,那些鏈接能不按就盡量不按。自己深一腳淺一腳摸索前行,尚能邁出步來;若陷入泥潭,則會把自己弄得麵目全非。

 

本來記憶力就有減退的跡象,若真到了那一步,豈不把自己以前的種種美好通通忘記,這可不是我的初心啊! 

 

參考文獻

1. 喜馬拉雅聽書:祝維庸一聽就懂中國美術史

2.《純粹理性批判》康德著,鄧曉基譯,楊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

3.《管錐編》,錢鍾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4.《林泉高致》宋·郭思編,中華書局,20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