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是2018年的冬至節氣,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吃什麽?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是北方的習俗,冬至吃湯圓是南方習俗。當然也有些地方還有其他的飲食習俗。冬至節氣你家吃什麽?冬至後天氣更冷,冬至養生要注意什麽?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吃什麽?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麵”。對於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其他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呼還不一樣,比如廣東人把餛飩稱為雲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麵,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河南人在冬至這天,要吃“捏凍耳朵”。原來,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了餃子後,可以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裏,不會被凍掉耳朵。
冬至吃什麽?江南一帶吃湯圓
古詩有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據了解,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廣東潮汕人把冬至稱為冬節。冬至的時候,他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有“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歲)”的說法,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麵團,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餡料,製成湯圓。對於江南人來說,“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因為“圓”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以此寄寓對來年合家團圓的祈福。此外,江南水鄉還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人們有在冬至進補的習慣。在寒冷的天氣裏,為了抵禦嚴冬,身體會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熱量。因此,以高熱量的食品進補,很符合養生之道。一般而言,冬至進補的食品以肉類為主,再加上各種滋補的藥材燉煮。補冬的配藥多為中藥的“十全”。“十全”包括人參、黃芪、白術、當歸、茯苓、地黃、川芎、芍藥、桂枝、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