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圈裏麵,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個話題就是,印度人如何不堪,印度如果無恥,而且美國因為有大批的印度裔CEO而會被帶到溝裏去,各種言論,不一而足。
就事論事的說,很多列舉的事實也是真實的,而且印度裔在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也是事實,個別企業(比如波音和英特爾)受到印度工程師的不良影響反過來影響了公司的發展也是事實。但是我不得不說,更多的評論是基於一種有色眼鏡,甚至是偏見。
印度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混居的國家,其實和中國一樣,印度人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印度人的文化豐富性,生活習慣的多元性,思維的多樣性,完全不會少於中國人,如果我們無法用一個統一的模式來描述中國人,定義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那用那種一刀切的模式去定義印度人顯然也是不可取的。
下麵我以過去20多年,在幾個不同的公司,熟悉並且共事過的印度人,尤其以我領導的印度小組為重點,聊聊我和印度人打交道的一些一手經驗,也隻是個人體驗,不能作為判斷依據。
我供職於一個超大型醫療保險公司的IT部門,我們整個IT有大約四千多人,還有大約六千多的外包人員,我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是根據我的觀察,其中大約70%左右都是印度裔,當然印度裔中又有三分之一是在美國,三分之二在印度,還有極少數在歐洲和亞洲其它國家。
我從兩年前,作為PM,領導一個中型規模的產品組(人員從18到26不等),下麵有三個小組,一個在印度班加羅爾,一個在愛爾蘭,還有一個是美國為主,但是混合了美國和印度兩地的工程師。下麵我把幾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印度人分別介紹一下,看看印度人的多元化(為了尊重隱私,都是initial)。
1. scrum master: SM
SM是個皮膚偏黑的印度小女孩,剛開始我還以為她是黑人,她的英文有點歐洲腔,但是卻是在印度,問了以後才知道,她老家是印度南部,我個人估計是低種姓出生(當然我不會去問),但是她的英文很不錯,幹活也賣力,作為scrum master每次都能一追到底,不會讓team leader費心去溝通進展。屬於很踏實肯幹,也配合領導的那種。
2. front end developer: SK
SK是來自新德裏的印度小叔,喜歡講咖喱味的笑話,但是幹活比較糊弄,而且抱怨還挺多,但是組織觀念極強,對於領導非常尊重(但是不一定是幹活配合),因為和一個外包的起了衝突,team leader很難辦,找到我,我了解後建議留下那個外包的,把這個SK推薦給其它組去了,屬於典型的誇誇其談,但是幹事不得力的那種印度人
3. back end developer: VK
VK的base是在印度的Hyderabad(一個和班加羅爾齊名的IT中心),他人非常聰明,英語一般,學習能力也強,但是有點懶,喜歡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不過還是能在高壓下,最後一刻完成任務。屬於那種比較慵懶型的印度人,但是基礎很紮實,能力不弱,需要加大管理力度才能出活。
4. team leader: PV
PV是我下麵的一個team leader,他的能力很強,但是有點死板,說話也不拘言笑,在1對1的meeting中,我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是大學老師,從小也是那種高壓型的教育,讓他有點內向。屬於典型的中規中矩的印度人,凡事講究規矩,對於項目的把控能力也比較強,唯一的缺點就是溝通比較慢熱。
5. GM: MJ
MJ是base在美國中部,一個年過55的中年印度大叔,和我算是平級,但是他人非常靈活,頭腦清晰,有大局觀,對了他是錫克人,也讀過MBA,算是典型的印度傳統晉升路徑,不過他的兩個孩子都已經大學畢業,一個繼續學醫,一個則是選擇去法國學習做法餐,和我們中國人類似,都是第一代勤勤懇懇,第二代有點自我實現。我和他私交不錯,他就屬於那種典型的印度裔第一代移民,和我們華人第一代移民有很多的相似性。
6. SRE: DV
DV是SRE team的小頭頭,他是印度人,但是卻是少數民族穆斯林,所以他是不慶祝很多其它印度教的節日的,在印度人圈子裏麵也屬於少數派,而是和巴基斯坦人的圈子交流更多(他自己告訴我的),可見宗教很多時候是跨越國界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在美國很多時候也是和諧相處的。但是他的工作方式有點問題,就是救火隊式的工作,那裏有大問題撲到哪裏,對於他手下的工程師好像他的管控能力不夠。DV屬於非典型的印度人,穆斯林,少數族裔,工作能力沒有問題,但是管理能力有點弱。
除了上麵這些最近幾年共事的印度裔,還有兩個印度人我想要提一下,都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
7. doctor: GK
GK是個小兒科醫生,曾經是我家孩子的醫生,後來他兒子和我家老二是同學,逐漸比較熟悉,也去過他家幾次。他家應該是印度高種姓的那種,因為他老婆是那種很白的印度人,打扮也很精致,家裏結合了印度傳統和西方元素,兩個孩子的教育也很嚴格(現在他的兒子在大學讀工程,女兒已經大學畢業,學的心理學)。GK也是典型的印度第一代移民,保持印度傳統的同時,對於美國的社區參與度比較高,他的辦公室裏麵有各種做義工的證書,聊天的話題也大多是社區的發展和建設,他對於融入社區是身體力行的。
8. CEO: KB
KB是以前我一個公司的老板,屬於印度學霸開掛那種,年紀輕輕就在美國讀完工程博士,後來到華爾街工作幾年,再業餘讀了一個MBA,到我們公司時,不過35左右,就直接做了director的位置,他人非常sharp,對於技術和商業兩個方麵都非常敏銳,不同於多數技術出身的工程師對於商業和用戶不敏感,他有著很強的用戶服務意識,我在他手下工作過一年多,他私下和我交流時就建議我多關注公司的大局和客戶,可惜我個人的興趣不是管理,也就沒有太在意,不過他的用意還是好的。後來他被另外一個公司挖過去,從CTO做起,幾年後成為了CEO,他還私下邀請我跳槽,不過因為要搬家可能影響孩子學習為理由婉拒了他的邀請。
KB可能是那種華人圈裏討論最多的那種典型印度裔上升範例,理工科出身,MBA加持,從公司基層做起,但是非常注重技術和商業的結合,敢於承擔責任,解決棘手的問題,所以能夠在企業中快速升級也是有道理的,當然這種印度人其實也是極少數的。
對了,有關種姓製度可能是很多華人對於印度人的根深蒂固的影響,認為印度人大多數都是生活在種姓製度的無形大網中,可以說它是有一定的依據的,但是以印度廣袤的國土,眾多的種族和人口,以我個人和印度人的交流中發現,其實種姓製度基本上還是局限於一些偏遠地區,越是發達一點,或者開放一點的地區,種姓製度的影響越小,印度也在經曆中國那種,全民向錢看的過程,種姓製度已經逐漸被更加普世的價值觀代替,而且是影響越來越小了。
好了,講了這麽多的印度人的個例,我最後總結一下為什麽我們華人對於印度人有一些習慣性的偏見。一些中國人對印度人的看法和歧視是複雜的,往往源於文化誤解、曆史偏見和直接互動有限。以下是導致這些問題的關鍵因素的分析:
1. 曆史和媒體影響
媒體刻板印象:中國媒體和流行文化偶爾會強化人們對印度衛生、貧困或文化落後的刻板印象。這些描述會創造並延續負麵印象。
民族主義敘事:曆史緊張局勢,如 1962 年的中印戰爭和持續的邊界爭端,有時會導致民族主義言論以負麵的眼光看待印度。這加劇了相互猜疑和不信任。
2. 經濟和社會比較
發展差距:一些中國人認為,與中國在中央集權政府下的快速經濟發展相比,印度的民主製度效率低下。他們可能會將印度較慢的基礎設施發展與中國自身的成就進行對比,但往往沒有充分了解民主國家麵臨的挑戰。
城市化與衛生:誤解往往源於將中國發達城市與印度媒體對貧民窟或擁擠地區的描述進行視覺比較,從而導致對印度清潔度或城市規劃產生偏見。
3. 互動有限
文化隔離:盡管地理位置相近,但普通中國人和印度人之間的互動相對較少。這種缺乏個人聯係導致刻板印象持續存在而不受挑戰。
語言障礙:語言和文化差異會阻礙相互理解,從而為基於有限信息的偏見留下空間。
4. 社會結構
膚色偏見:與許多受殖民曆史影響的社會一樣,中國也存在膚色歧視的暗流。深色皮膚有時會受到歧視,這種偏見延伸到對印度人的看法。
階級和地位觀點:在某些情況下,中國某些地區的印度勞工或服務人員的存在強化了基於階級的刻板印象。
5. 對文化的誤解
宗教差異:許多中國人可能不理解印度的文化和宗教多樣性,往往將其簡單化為與印度教或過時習俗緊密相連的單一社會。
飲食習慣:印度的素食主義或其他飲食習慣有時會被中國人視為奇怪或限製性的,因為中國人認為肉類消費是富裕的地位象征。
In 2024, the population of India by religion is estimated to be: - Jainism: 0.4% of the population
- No religion: 0.25% of the population
- Hinduism: 79.8% of the population, or about 1.093 billion people
- Islam: 14.2% of the population
- Christianity: 2.38% of the population
- Sikhism: 1.7% of the population
- Buddhism: 0.7% of the population
- Animism/Adivasi: 0.5% of the population
India has the world's largest Hindu population, but it also has a large Muslim population and many other religious minorities. The country's religious diversity is celebrated in its many public holidays.
而要消除這些誤解和偏見的有效方式,就如同如何消除中美的誤解和偏見一樣,無外乎是
促進教育:通過教育提高對印度多樣性、曆史和成就的認識可以打破刻板印象。
媒體合作:鼓勵媒體積極報道和促進文化交流可以建立相互理解。
個人互動:通過旅遊、教育和商業擴大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可以打破孤立形成的偏見。
關注共同點:強調共同的挑戰和成就,例如曆史上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和現代對全球影響力的渴望,可以培養同理心。
總的來說,我們華人對於印度人的偏見根源在於缺乏理解和接觸。促進互動和準確展現彼此的文化對於彌合兩個社會之間的差距大有裨益。如果真的要了解一個印度人,可以試著真心實意和印度人做朋友,在生活中逐漸了解他們。
沒有公德,鑽空子,不衛生,絕不認錯,
胡攪蠻纏具有甘地般的韌性。
還在印度人占99%的組工作過。他們很團結,互相幫忙,互相遮醜,真好啊。
難道用不起老美IT麽?幹嘛要外包給印度?!
醫療涉及到人命關天,難道那麽安心任由印度人
草菅人命?醫療公司CEO們太心黑啦!
醫療公司CEO們都跟UnitedHealth 一樣麽?!
UnitedHealth CEO says U.S. health system
'needs to function better'
https://www.nbcnews.com/news/amp/rcna187980
波音外包737 Max的飛行控製係統 MCAS 給印度
已釀成幾百人喪生之慘劇!米國人該醒醒啦!!
"Boeing Is Hiring 20 Times More Engineers
From India As US …”
https://www.reddit.com/r/WorkReform/comments/1eypo5k/boeing_is_hiring_20_times_more_engineers_from/?rdt=45215
做出的的工程分析,不是完全依據已知的數據,
而是揣摩美國鋁業ALCOA的項目經理們希望達到
什麽樣的目標,然後印度工程師隨意改動工程分析
結果,那幫擁有MBA老美項目經理們根本不懂而
受騙,看了印度人編造的謊言(卻是老美想要的
結果)而大喜過望。
想想看:ALCOA 能不衰敗麽?!
給印度的TATA 集團,大批的IIT (印度理工)工程師
被派往美國,由美國的工程師們手把手教如何做
工程設計/分析!ALCOA 從此在衰敗的道上一路狂奔!
ALCOA 的股票從2007年的>$97 美刀一路下跌至現在
不足$40 美刀。
就是印度的兩家公司 HCL 和 Cyient 開發的!
此一外包就為波音省了$20 Billion 美刀!
波音CEO在美國會聽證會上刻意隱藏了這一事實。
737 Max faults blamed on Indian companies HCL, Cyient engineers;
- BusinessToday
https://www.businesstoday.in/industry/aviation/story/737-max-faults-blamed-on-hcl-cyient-engineers-boeing-refutes-207451-2019-06-29
退休前,有過不少印裔同事,我家也曾經有過一個印裔鄰居。絕大部分同事受過很好的專業教育,和幾個較熟的印裔同事朋友聊天中也了解到,他們的家庭背景也很好,因此,不一定有代表性。但總的感覺他們中絕大部分人很能幹,不僅聰明也實幹。當然,也有過極少數是富家子弟,到加拿大完全是鍍金,有點類似國內出來的一些吊兒郎當的富二代,華而不實,投機取巧的行為可恨,而且具有很強的等級觀念。對一位前鄰居感覺不是十分滿意,丈夫十分努力,先後在幾個大型連鎖店當經理,但太太比較懶惰,家裏亂七八糟,也不太注意小孩的教育。其實,這不就有如我們自己華人社會?
當然,近幾年來,加拿大媒體(尤其是中文媒體)報道印度人大增,負麵影響很多。我很少去市中心,居民區依然以歐裔人為主,印裔少見,所以對於新變化了解不多。
印度人提攜印度人的確是個問題,但是也要看公司的整體風氣,至少在我們公司,從高層開始還是很重視diversity的,所以雖然華人算是IT裏麵的少數民族,但是還是有機會,好像通常華人對於position promotion也沒有那麽aggre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