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八方

四季美景,八方朋友,一園淨土,九州茶香。百年滄桑,千古遺訓,兩袖乾坤,天下興亡。
正文

老壇友學詩(一)

(2006-07-15 13:06:09) 下一個

老壇友學詩(一)

詩與樂也談詩詞

文章來源: 老壇友 2005-12-07 14:02:46

如果音樂是聲音的詩,那麽詩則是靈魂的樂。從某中意義上說,音樂就是噪音的有機組合,是在音符音律、樂理樂譜基礎上的創意與發揮。盡管噪音中也有美妙的音符,但如果不經過樂理加工,是很難構成完整的音樂的。詩詞在長期發展中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格律和韻律的習慣與規則,以及區別於其它文體的格式與詩韻的審美特 色。再真摯的情感、再精美的詞句,如果不經適當格式和韻律的加工,也隻能是白話的堆積,不能構成完整的詩詞。

空洞無物的模仿古人和不知所以的邯鄲學步的確是不可取的。但律詩的蕭灑流暢、詞韻的抑揚頓錯、對仗的格律之美等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無疑是構成詩詞美感的重要元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和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另外,在保證情感抒發的前提下,適當尋求格律的完美與新意,就必然努力進行詞海尋珠,這對提高用詞修養 無疑是很有幫助的。同時,很多佳篇佳句,正是在這種追求和交流的過程中聯想產生的,甚至是無意間的產生的。相信很多朋友會有同樣的感受。

無論傳統模式還是現代風格,如果隻注重隨心所欲地表達感情、信口吟頌,而忽略對行文格韻之魂的把握,那麽隻能有兩種可能:一是已經達到了詩仙的境界;二是很難有大的提高。

一己之言,隻為交流,誠請指正。

------------------------------------

事實並非你所言!堅決反對你的觀點!交流一下,別生氣!

文章來源: 算細賬 2005-12-07 15:21:41

你的觀點,隻是反映了詩歌的外在因素是不可少的。而外在因素隻是使其象個詩歌而已!
這僅僅是技術!還不是藝術!而作為詩歌,必須首先是藝術!
事實上,很多詩友們為了使自己寫的東西象個詩,而極力注重押韻對仗格式等等詩歌的外在因素。脫離了藝術的根本!寫了半天,僅僅是學習技術,離藝術則是十萬八千裏!白白浪費生命!
前人沒有使用的技術,後人可以創造!前人還不認為是技術的東西,後人可以經過挖掘,將其上升為技術!
但不管怎麽說,詩歌的內在因素,是決定其是否是藝術的關鍵所在!
詩歌是藝術和技術的混合體!但前提必須是藝術!技術隻是,且僅僅是輔助因素,是材料而已!


別生氣!大家暢所欲言麽!

------------------------------------

七律五律,極品的,確實好。可寫詩並非一定要千篇按律。

文章來源: 大花虎 2005-12-07 17:53:57

李白的很多古風,就比律詩更好。律詩隻是詩中的一種形式。難道說,詩經不按律,就不是詩嗎?有的詩寫成五律七律,是好。但有時,要表達的不是八句,七律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當然可以寫成七言長詩。來這的都不是文學係的研究格律的。隻要把自己的真情實感,用各種方式表達出來,象細煙大師那種,不是七律,可比七律更現代,更美。

學詩,寫詩,不是非要頭上留個小辮,腳上纏個裹布。寫一些股詩,然後再告訴你今人寫詩非抄即仿,真是沒勁!

------------------------------------

文章來源: 佳名 2005-12-07 18:18:48

中國之詩詞,有著悠久的曆史。何為詩?何為詞?《文心雕龍·樂府》中曰:“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詩乃歌詞也。而詞也是為配樂的歌詞,但來自民間。本來詩詞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可後來被“窮酸”們加上一些條條框框,特別是明、清兩代的“老八股”們,使的它變為“讀書”人們專用的遊戲。“如果人人都懂律、會 寫詩詞,我們往哪兒擱?”沒有用“雅詞”的詩就被謔稱為“打油詩”、“順口流”,使得源於民間的詩詞與普通勞動者隔離。其實唐詩,特別古詩詞,沒有那麽多的規定,現在關於律詩的許多規定,是後人逐級加上去,有些是硬規定的,還有的甚至是“欽定”的,為的是在評選“八股文”時有統一的標準,這就大地限製了律 詩的發展與創新。李白一人就有七千多首詩詞,唐宋的那一位文豪沒有上千首詩詞?可流傳和人們知道的又有多少呢?唐詩、宋詞之精華也不過“三百首”,“三千首”,看來好詩詞率也不過是萬分之幾而已。聖人尚且如此,何況吾等乎?
其實,宋人就已經感覺到了律詩限製太死的不足,就發展了詞,律詩“千篇一律”,太死板,限製了詩人的發揮,而宋詞則不同,據說有幾千個詞牌子,三言、兩語,長短不限;有平韻,有仄韻,有一韻到底,有中間換韻,相當靈活,可以說,在宋朝,沒有規定,而後來人大都按照前人的作品的字句平仄來填寫,詞逐漸脫離 了音樂,純粹成了詩的別體,所以叫“寫詩填詞。”律詩隻用平韻,幾乎砍掉了一大半漢字,常用漢字不過七、八千,要表達的也就是“喜怒哀樂”和思想感情等,好詞、好句,前人能用的多已用過,加上一大堆死規則,所以對後人來講,寫出一首格律、押韻、平仄等都達滿分的律詩,談何容易?由於對律詩加了許多條條框 框,使得它在唐朝成為頂峰,也就走進了死胡同。看看吧,明清兩代的哪些“窮酸”們,對詩詞就像對女人一樣,用一束又臭又長的布帶子裹起來,整天地平仄、對仗,除了在玩遊戲式的對聯應用的出色外,有多少詩詞可與唐、宋人比?這就叫“作繭自縛”。
網絡文學的興起和發展,人們可以自由的發表、交流,由於不是正式出版物,作者可以不受那些“裹腳布”束縛手腳而盡情地創作、交流,使得愛好詩詞的人們越來越多,作者越來越多,如此下去,我認為,對詩詞,特別是律詩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從文學發展的曆史來看,真正的作家和推動其發展的人物,不是所謂的“科班出身”,懂得規則越多,越難寫出好詩詞,更不會創作、革新。他們最喜歡比賽會、研討會,最能表現的地方隻是在“歌詠比賽”,“詩詞大賽”,還有“演講會”上當評委、做裁判。他們的作品大多是什麽“李白思想探索”,“杜X詩詞評”,“蘇 X詞選集”,用自己的思想,揣摩古人,僅此而已。
請看一些例子:
如果聖人們“犯律”、“出規”,就說“張X、王X豈能不知,一定是…..(一大堆有鼻子有眼的猜想)。請看杜老先生的《白帝》的頭兩句:“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按律,第二句中第一、二兩字該用“平平”,而老人家用了“仄仄”,十六字中,六字重複。可“窮酸”們把它說的頭頭是道,就好像杜老 先生告訴他的一樣。反過來,如果我們用了,有人肯定說不對,是犯規。
如果古人“出韻”就可以解釋為:其一、那時格律和現在不一樣;二、這個字那時候讀那個音;再三、那可能是方言。既然方言都可以用,那麽用現代語言寫古詩詞或律詩有何不妥?出韻就出韻,誰不出韻?誰規定不能出韻?為什麽古人就不會出韻?卻要牽強附會的解釋一大堆。有時候,你會發現,這樣是最好的,為什麽非要 死套規矩不成?有時候,缺陷可以表達最高的藝術,維納斯不就這樣嗎?硬要加上兩隻胳膊,就不會出軌。運動員有時候“犯規”,是為了得到一個好球,不得不犯,非不知也!
有好多詞句、成語、典故非常優美,但被做者為了平仄、押韻等,前後調換、本末倒置,失去了句子的精確表達性,出現許多必須由作者注解的地方,否則,讓讀者不知所雲,隻是為了寫作而寫作,失去了作品的本意。例如,“糞土當年萬戶侯”一句,我不知多少人懂得其涵義,本人隻是在一次偶爾有別人的解釋下才懂,就是 為了平仄,才把一個典故前後改的亂七八糟。
在現代人所作的詩詞中,本人最崇拜毛澤東,而所謂的文學家胡適對毛的詩詞百般挑剔、吹毛求疵,甚至於攻擊、嘲笑。胡適先生要比毛澤東的學問高很多,格律、詞規比毛知道的多,但胡適的詩詞不見的比毛的好、有氣魄,可就仗著自己知道的規矩多,就諷刺毛,這可能與他個人與毛的關係有關,但借此嘲笑毛,就顯得自己 的修養太差!
在這裏,我以一首打油詩結束:

我們重視現代語,管它甚麽平水韻?
買履切莫學鄭人,勇於實踐理自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