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是從小學看的《七俠五義》開始的,覺得非常引人入勝,還有《濟公傳》這類,多少有些民間傳說的意思在裏麵,因為小學二、三年級就很喜歡看民間傳說了。然後是初中,從同班一位叫王芊的漂亮女生手中接過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大開本,跟《啄木鳥》那種雜誌一樣大。這一看就放不下了,接著又看了《白發魔女》、《萍蹤俠影》、《雲海玉弓緣》。覺得這些小說怎麽能這麽好看!每天期待上學的時候跟同學和朋友討論裏麵的情節、感情和武功,也期待下學以後沉浸在武俠世界裏。
然後金庸小說就開始來了:第一部看的《射雕英雄傳》也是從同學手裏傳過來的。記得是初一升初二的暑假,我家還住在胡同裏四合院朝東的一間屋子裏。我家的屋子和把角的鄰居家之間有個小走廊,我和妹妹、鄰居家的小女孩,還有院子裏其他幾個小孩兒一起,放張小桌兒在那個蔭涼的地方,坐在那兒看著外麵的小雨,打牌、看書、寫作業、聽音樂。我當時看的就是《射雕》,聽的是尤雅和劉家昌的《在雨中》。其實那會兒流行歌曲剛起步,很多歌兒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隻有這首,總是和金庸,和那個下著雨的暑假連在一起。
其實剛開始看金庸覺得這人寫得不行啊,武功都沒有招數,不像梁羽生的小說,每招每式都寫得很細致,好像你我練習一下也能達到那種水平。而金庸的小說對招式基本都是一筆帶過,更多地是形容招式帶來的效果(當然比起古龍,他的小說裏招式還算有細節的,古龍的小說裏都“無招勝有招”了)。但是金庸的小說情節曲折完整,合情合理,曆史底蘊宏大,而且感情細膩,邊看還能邊學習曆史知識,所以看完《射雕》第一本就愛上了。以前也說過,後來老媽的單位圖書館引進了港版金庸小說,豎版繁體字,前麵扉頁帶很多彩色銅版紙插圖,簡直太愛了。繁體字的人資水平也隨著《紅樓夢》和《金庸》大有長進。雖然時不時還看一些梁羽生、古龍、溫瑞安的小說,但最愛的還是金庸,無人可以替代,尤其是那幾部長篇,心情不好的時候翻一翻,可以躲避一下現實裏的煩惱。
開始看瓊瑤也是初一。第一本好像是《窗外》?反正也是一看就愛,畢竟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向往書裏的愛情,尤其那會兒國內還沒有很好的言情小說。再加上瓊瑤確實筆觸很細膩,更是因為她的書而愛上了唐詩宋詞,以前語文書裏的詩詞從來沒有給過我這麽深的感觸。從初中起,女生的話題經常圍繞瓊瑤的小說。雖然現在看來她的書裏很多奇葩的道德觀,但說她影響了我們那一代人也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