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楓葉式推娃,請叫我們“佛係雞血媽”

(2019-08-29 07:05:13) 下一個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引得周圍推娃群天天熱議。

 

一直以為自己“寬於律己、嚴以養娃”的海外中年老母,看到電視裏國內“同行”各種“胡蘿卜????+大棒”式的恩威並施、威逼利誘,馬上開始檢討自己的教育方針是不是太佛係了。

 

在我們楓葉國,做家長的對熊孩子一般每天在餐桌上良心三問

 

“今天學校裏開心嗎?
“老師有沒有來上課?

“作業有沒有做完?

 

對於大部分家長,楓葉國的老師能不罷工、不曠課(經常的事情)、孩子在學校裏不惹麻煩就萬事大吉了;對孩子在學校裏的風吹草動可能還沒北上廣深小區裏看門的大爺大媽了解得深入細致。

 

每次回國探親訪友後,一聽國內家長的育兒經,也會間歇性來一點點雞血推娃,可是跟童文潔對學渣方一凡的河東獅吼、宋倩對學霸英子的情感綁架比,最多也是佛係的假雞血

 

說好的“亞洲虎媽”呢?情節什麽時候就翻轉了?其實老外眼裏的“虎媽”,最多算食草的“紙老虎”。跟《小歡喜》裏書香雅苑小區的中國真虎媽比,段位隔了一個太平洋。

 

課堂篇

 

看到劇中考試不但年級排名、全區排名,每次考試按成績重新分班,每個人的曆史成績還被做成曲線圖,感覺人工智能、大數據已經在中國校園全麵開花。我們當年隻有年級排名、平均分的做法實在是太人性化了,我們當年被碾壓的那一點點自尊,跟如今00後的孩子比真是雲淡風輕。

 

 

楓葉國的孩子可得不到學校那麽多的“關照”。小學就不用說了,孩子七年級(初一)以前壓根兒不知道分數是什麽,成績單上隻有A、B、C、D。

 

老師每天在課堂裏都以“平常心”教育孩子。你要是回家問娃為啥成績沒有A+,他馬上就跳起來說,我們老師講 'B is good',你這要求完全是亞洲虎媽。因為在加拿大,公立教育的基本任務不是培養社會精英,而更接近於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公民和勞動者。

 

七年級以後好歹是有了分數,但是每個孩子的成績相互之間都是保密的,家長最多在成績單上看到年級的中位分。老母親我現在也不知道孩子在班裏學習到底是怎樣一個狀態有木有?!有的私立高中甚至隻給學生權限上網查考分,家長得經過自己孩子同意才能看。哎,要是學費也讓孩子自己解決了是不是更省心?

 

 

在這樣“海天佛國”的大環境下,讓家長想打雞血也無從下手。上小學的時候我也是興衝衝去參加家長會,十幾分鍾的麵談中,老師無不把孩子誇得像朵花。我都在想,這麽出色的孩子是我親生的嗎?是我親生的嗎?是我親生的嗎?最後半分鍾老師會溫婉地建議孩子多讀不同類型的書,這是多麽人畜無害、皆大歡喜的建議啊!

 

 

等孩子上了高中才知道這樣感人的麵談機會是何等彌足珍貴。我家老大上了一年高中,我們連老師都沒見到過,這還是在全省幾百所高中裏名列前矛的學校。

 

學校每學期隻提供一次和老師單獨交流的機會,還需要一大早網上預約。當然也怪老母親我太不思進取,每次預約日等坐到辦公室、打開電腦、泡上咖啡想到要被孩子老師臨幸的時候,一般都隻剩體育老師、音樂老師還有空位...... 隻能自己安慰自己老師沒有找上門說明孩子沒問題。而這一年我見到頻率最多的也確實是音樂老師,因為學校最多的活動是音樂會和樂隊演出,而隻有音樂老師活躍在現場......

 

補習篇

 

每天坐在孩子身邊輔導幾個小時功課不是佛係雞血媽的風格,有這時間,她們情願去健身房跑步做瑜伽,去星巴克和別的佛係雞血媽互相取經,或者去華人社區的電影院看一場和國內同步上映的國產大片。

 

他們算過一筆賬,一個小時送出去,看上去花了10幾20刀(100人民幣)甚至高端的要50刀(250人民幣),可是圖個國泰民安、家和萬事興啊。雖然佛係雞血爸媽很多都有洋學曆,一不小心碩士博士,可是和自己孩子討論學習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劍拔弩張、血壓飆升,什麽比家庭合睦和中年人的身體健康更重要呢?

 

難怪多倫多地區最富盛名的某華人補習學校,每學期報名都要排隊等號,比海底撈還要火爆,校舍也是一擴再擴,還帶動了周圍的餐飲業,甚至很多周邊城市的家長每周駕車慕名帶孩子來補習的。

 

他們相信把孩子送那裏,或許有一天就有哈佛、麻省理工的offer(錄取信)向他們招手,就像學校招生廣告上那些學霸。再不濟,進個本地的名校多大、滑鐵盧也是保底的......

 

就憑著佛係雞血媽的熱捧,這間當年以培養奧數選手為主的小課堂發展成了遠近聞名、包攬除了體育以外幾乎奧林匹克項目獎牌的大牛校。

 

 

 

每次翹班排隊報完名佛係雞血媽都忍不住要在群裏集體吐槽,一個數學班、一個寫作班就能刷掉一個包,兩個娃就是兩個包,一年下來給補習學校的KPI作出了多少貢獻啊!還有想索性直接入股幫助補習學校早日IPO的......

 

畢竟如果學校、老師都不管,咱也真的天天吃素、求菩薩保佑,熊孩子怎麽能跟得上比GDP增長速度快得多的加拿大高校錄取分數線?

 

 

課外活動篇

 


看著童文潔在方一凡到底是參不參加藝考這件事上舉棋不定,佛係雞血媽也忍不住問:既然孩子在藝術方麵有興趣有天賦,家長早幹什麽去了,要到臨考試才想著臨陣磨槍?

 

我家兒子6年級是我們雞血最滿的一年。周三要趕三個場子----放學後先是鋼琴老師來家裏上課,琴凳上跳下來匆匆扒拉幾口晚飯就要奔赴數學競賽課,上完一個半小時的數學課馬不停蹄回家換衣服去打冰球,不到晚上10點到不了家。最後發現孩子在音樂和體育上並沒有基因突變、給我們這樣才藝平庸的家長帶來任何驚喜。當然也是交了很多學費、付出了努力才接受這樣的結果。

 

不過這也管窺出楓葉國佛係雞血推娃的普遍狀態和心態,就是德智體美勞全方位推,萬一發現了孩子的真愛呢?

 

在加拿大,鋼琴、小提琴是華人孩子的藝術必修課,不會一兩樣樂器到了學校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Chinese"(中國人)。而滑冰、遊泳、甚至滑雪等運動也是華人孩子融入主流的必備技能。

 

而且課外活動也年年有新花樣新動態,你家孩子剛學會遊泳四種姿勢,別人家的娃已經美國花樣遊泳比賽載譽歸來;你家的娃剛剛肯去參加演講、辯論班,別人家的娃已經在機器人比賽中脫穎而出、代表加拿大參加國際比賽......

 

假期篇

 

國內的孩子參加高校冬令營主要是為985衝刺,可以爭取提前錄取的機會。

 

海外佛係雞血媽每年開春就開始搶僑聯的“尋根夏令營”, 為了暑假把娃送到祖國各地,學中文的同時可以各種遊山玩水、各種“不務正業”地喝茶看戲練功夫。

 

更多留守家門口的孩子,基本就是跟老外的孩子一樣,被佛係雞血媽送到各種戶外夏令營,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一個夏天下來個個曬得黑不溜秋。

 

我親閨蜜的兒子前兩年從國內來加拿大參加夏令營,指名道姓要“和國外的孩子一起玩”。佛係雞血媽按加拿大慣例精挑細選給孩子報了多倫多近郊度假勝地、20國領導人峰會所在地Muskoka的一家“高端”戶外營,waterski、帆船無人機玩到爽那種。

 

結果孩子外婆送孩子的時候忍不住流淚了,在這20個小孩一間大平房裏生活幾周,對從小養尊處優的獨生子女來說確實是個大挑戰。閨蜜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報上夏令營裏的英語課,寓教於樂,否則白來了 

 

這方麵,恐怕還是“佛係雞血媽”更想得明白。因為在加拿大,華人的孩子基本上不能拚爹,不能拚媽,早晚都是要自己“拚命”,更別說培養“小皇帝”了。隻有早點把娃推出去,培養獨立的性格和生存能力,才有拚命的資本......

 

 

 

有一天我們佛係雞血媽群裏的一句話給了大家當頭一棒“把這麽多推娃的雞血用來推自己,我們是不是也都把自己推成了VP,推成了富一代,推向了自己人生的巔峰”,然後這個人被群主果斷地一腳踢了出去沒有然後了......

 

在推娃的道路上,其實全世界華人大政方針還是一致的。隻是有人把雞血當飯吃的,有人把雞血當補品,有人把雞血當作實現夢想的方式,也有人把雞血當作人生的全部......

 

我們砥礪前行,

我們推無止境,

可是我們也清楚地知道,

不管怎麽推,

我們的娃還是不如別人家的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