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1957年3月21日,新華社報道了三名留美學生回國的消息:
新華社廣州19日電 我國留美學生施養成、沈光銘、高鴻業三位博士已經在18日晚回到廣州。他們將在廣州停留數日,參觀中山大學等文教事業和經濟建設事業,然後分別去北京、上海。
施養成是學行政學的,在出國前曾在1946年著“中國省行政製度”一書,去年底在美國用英文寫的“美國水利行政”也已經出版。沈光銘擅長電子學。高鴻業學的是商業統計。
報道很短,幾句話而已。1957年回國人數開始大量減少,政府對他們似乎也沒有幾年前那麽熱心。至少他們上了《人民日報》,或許可以說明政府對他們還是很重視的。但他們回國後的情況卻迥然有異,施養成和沈光銘可查詢到的信息很有限,簡單介紹如下:
施養成,1939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省級民政廳官員,後任職水利部水利史研究員。1946年著有《中國省行政製度》一書,至今仍有學術價值。籍貫、生卒、出國日期、留學學校及專業、回國後工作情況均無信息。
沈光銘,1923年出生於浙江鎮海,1947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1949年赴美,獲卡內基理工學院電子學博士。回國後任電子所研究員兼研究室主任。1980年返美定居,任舊金山大學教授。沈光銘57年回國,帶回最新電子技術,是國家急需人才。可是除了在雜誌上發表了幾篇文章,沒見到他有什麽重要成果。
高鴻業,1921年生於江蘇徐州,1944年獲交通大學工程學學士學位。1945年內戰時期為美軍當翻譯,又被派到美國為國民黨培訓的空軍當翻譯,一切費用由美軍擔負。一年後入科羅拉多大學讀經濟,1956年獲經濟學博士。據他自己說,1948年獲碩士學位後就想回國,但由於解放軍攻打上海,船無法靠岸,就留下來繼續讀博士。父親高菡寫信給人民政府,說兒子1954年來信表示一定回國,可是不見人影,希望美國政府讓他回國。1957年回國後任人民大學經濟係教授,但所學的西方經濟學受批判,一肚子墨水無的放矢。直到1978年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才有所建樹,成了知名經濟學家。2007年去世,享年86歲。
三個留美博士,一起登上回國的輪船,在廣州受到官方的熱情接待,歸宿卻大不相同。一個石沉大海,渺無音信;一個像浮萍一樣漂了幾年,最後“落葉歸根”,回到美國;一個飽受風霜,最後發揮餘熱。他們是大部分50年代老海歸的縮影。
不想用?不敢用?不能用?猜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毛太祖在黨內公開說:對付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像對狗一樣,潑一瓢冷水,讓他們把尾巴夾起來做人!要不他們要翹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