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英文有個字forage,意思是尋找食物,中文翻譯成“覓食”。小鳥找東西吃就是forage,人類覓食則特指在大自然中尋找可以食用的植物。
今年春天,吃了幾次蒲公英,炒著吃,蒸包子,烙餡餅。夏天看到一顆巨大的雞冠菌(感謝網友傻貓兒提供的中文名字),非常好吃,開始對野生蘑菇感興趣。吃野生蘑菇要格外小心,光靠看書、上網辨認不夠,最好有專人指導。於是參加了一個覓食團(foraging group),由一個師傅帶領一群覓食愛好者們在野外覓食。
野外可以食用的植物不少,大部分符合西人的飲食習慣,摘幾片小葉子或小花,拌在沙拉裏調味。在師傅的鼓勵下,大家都當場品嚐,一般都帶一點酸味。有些樹上的果子也可以吃,Dogwood的果子很甜,有點像柿子,隻是太小了。山核桃的果子還是青的,可是砸開來,山核桃仁很嫩很香。
自己是衝著蘑菇來的,特別留心師傅對蘑菇的介紹。一邊走,一邊找,看到好幾種蘑菇,師傅都一一解釋,如何辨認,能不能吃。蘑菇的種類太多了,有一種師傅也不敢確定是什麽,帶回去樣品作研究。覓食活動結束前,師傅還請大家品嚐自己作的蘑菇和別的野食。
通過這次活動,學到了非常多的知識。最重要的是了解到兩種主要的蘑菇種類,一種叫amanita,一種叫bolete,(這裏就不仔細解釋了)。很多amanita都有毒,而bolete多數沒有毒,好吃不好吃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摘野生蘑菇的兩條原則是:一,在不確定能不能吃的情況下,最好不吃;二,即便十分有把握可以吃,第一次要少吃,不同人對不同蘑菇的腸胃反應不同。
自己成了一個覓食者後,每天出去走路都是東張西望,滿懷希望能找到蘑菇。林子裏的小路,原來覺得很長,現在不知不覺就走到頭了。有時幹脆離開小路,到林子裏找。看到蘑菇,不管是能吃還是不能吃,都像中了彩票一樣。有的不能吃,卻十分好看,便拍照下來;有的不能確定,就採回家確認。退休生活,愛好越多越好。現在多了一個愛好,也多了一分樂趣。
那個覓食團體每隔幾個星期就組織一次活動,在不同季節、不同的地點尋找不同的野生食物。每次活動$35,大約兩個半小時。當地政府的教育機構也組織覓食活動,一次隻要$10。馬裏蘭州每年還舉辦一個“蘑菇博覽會”(mushroom fair),展示各種野生蘑菇,有專人指點,回答問題。可惜今年的博覽會那天另有安排,沒去成。
幾個月下來,認識了不少蘑菇,也吃了一些,還活著,也沒鬧肚子,詳情請聽下回分解。